公司要举办一次大型活动会议,但这会议活动接待和举办期间都要做好相应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了确保与会人员的健康,避免造成疫情传播,特制定疫情期间会议接待方案,下面是参考的范文,欢迎阅读。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召开会议防控方案1
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建议各有关单位尽量通过网络远程视频或电话等方式召开会议,原则上不召开、延期或减少召开集中会议,如必须召开,应采取有关预防措施。
一、会前准备
(一)在会议举办场所的大厅入口实行进门测体温制度,可采取安置红外体温检测仪或人工持非接触红外线额温仪等方式进行测温。
(二)会议组织方应为参会人员、服务人员配备一次性医用口罩、手消毒剂等防护物品。
(三)会议应选择在自然通风场所召开,并确保会场空气流通,必要时采用机械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会议场所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不建议使用(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除外)。
(四)参会人员座位保持足够间隔,建议1米以上。
(五)会场、宾馆和餐厅等场所定期清洁与消毒,并加强室内自然通风。
(六)会议场所供应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会场要配备安全卫生的瓶装水作为参会人员饮用水。
(七)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八)会议组织方在会议召开前主动了解参会人员及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如有咳嗽、发热、胸闷等症状应禁止参会。
二、会议召开期间
(一)参会人员、服务人员应配合会议组织方做好每日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需及时报告会议组织方,主动就近就医并按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二)参会人员、服务人员进入会场前均需测量体温,并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用过的口罩需集中弃置指定的垃圾桶统一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三)建议尽量缩短会议时间。
(四)加强对会议场地、宾馆和餐厅的空气消毒,每天至少1次。对场所公用扶手、门把手、座椅等公众经常接触部位要每日上午、下午开会前至少清洁消毒1次。
(五)会议期间用餐,应注意饮食安全与卫生,建议采用分餐制、错峰就餐等形式,避免聚集就餐,并加强对餐具的消毒及管理。
(六)参会人员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七)若发现参会人员、服务人员中有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会议立即中止,并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防控方案”要求,做好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与病例排查工作。
本指南适用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召开会议应采取的相关预防措施,根据疫情形势,本指南将做相应调整。
疫情期间会议接待方案2
根据国家、省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部署,为推动我市各类会议、会展活动有序、安全举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防控工作总体要求
(一)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活动主办单位按照“一展(会)一方案”的要求,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方案应包括成立防控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具体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主办单位须将方案报属地会展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市商务局。
(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会展场馆、主办单位和属地主管部门的协作,由主办单位联合相关单位牵头建立疫情防控、疫情监测和信息报送机制,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定期总结防控工作情况,不断提升防控能力。
(三)加强防控监督指导。成立由属地政府商务、卫健、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指定专人负责,加强对会展活动现场的疫情防控监督指导。活动首展前进行防疫演练,工作专班驻场监督并对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由主办单位牵头进行整改。
(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将传染病预防知识纳入员工常规培训,确保入场员工掌握消毒、清洁和应急处置等必备防控知识和技能。主办单位和会展场馆要分别安排专人加强现场巡查,落实领导带班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立即启动应急处置。
二、各方工作任务
(一)主办单位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1.落实疫情防控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各项疫情防控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2.取得活动实施行政许可,并依法依规落实相关许可要求。
3.会展筹备期间对所有工作人员和参展人员进行健康摸排,实施健康告知。告知内容包括:①来深前,做好自我健康状况监测,确认无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方可来深。②来深前需做好个人健康申报,并生成绿色行程卡(生成流程:进入微信——搜索“国务院客户端”——在“国务院客户端”搜索“疫情防控行程证明”——选择“疫情防控行程卡”——通过验证获取行程卡),健康信息申报应符合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③来深后主动向主办单位报告,主动出示绿色行程卡。没有绿色行程卡的不得参加会展活动。
4.按防控防疫要求合理规划展位布局、功能区设置,合理制定人员动线及流量进出管控方案。
5.组织并培训相应工作人员实施体温检测、实名验证、门禁管理、安全检查、秩序维护、巡视、督查等疫情防控工作。
6.对主办单位、服务商和参展商进行健康监测,每日向会展场馆汇总健康监测表。提醒引导市外的服务商、参展商除会展活动外不另安排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7.负责备用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用品等疫情防控物资的保障和发放工作,协助场馆进行活动期间的场地消杀工作。
8.会展全过程全员信息建档,进馆人员信息可查询可追溯。所有入场工作人员须实名登记,所有参展人员须在网络购票、入场环节持身份证完成实名制登记,原则上不支持现场购票。入场人员核实身份后,方可发放参展有效证件。所有出入口均设置人脸识别系统,入场人员须佩戴口罩,出示参展有效证件及绿色行程卡,并经红外测温正常后方可入场。
9.会展活动期间,联络属地卫健部门指导现场设立防疫缓冲区、隔离区和防疫医务室,落实疫情防控医护人员,实施专业医务值班。发现具有可疑症状的人员,要禁止其进入会场,并将其妥善安排至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要在报到处、咨询处、服务处、安检口等点位设置缓冲区,严控缓冲区人数。
10.采取预约登记、错峰参观等限流举措,按照活动举办时间,对人员数量、进出、分布等进行规划,分时段分批次入场,降低活动现场人员密度。创新活动举办方式,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办展模式,减少人员聚集,做大会展增量。合理规划洽谈区和参展席位,保持安全间距。加强现场巡查,会场所有人员须严格按要求佩戴口罩,人与人间隔距离应保持1米以上;个别未佩戴口罩的人员,由主(承)办单位现场提供口罩。
公司要举办一次大型活动会议,但这会议活动接待和举办期间都要做好相应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了确保与会人员的健康,避免造成疫情传播,特制定疫情期间会议接待方案,下面是参考的范文,欢迎阅读。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召开会议防控方案1
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建议各有关单位尽量通过网络远程视频或电话等方式召开会议,原则上不召开、延期或减少召开集中会议,如必须召开,应采取有关预防措施。
一、会前准备
(一)在会议举办场所的大厅入口实行进门测体温制度,可采取安置红外体温检测仪或人工持非接触红外线额温仪等方式进行测温。
(二)会议组织方应为参会人员、服务人员配备一次性医用口罩、手消毒剂等防护物品。
(三)会议应选择在自然通风场所召开,并确保会场空气流通,必要时采用机械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会议场所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不建议使用(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除外)。
(四)参会人员座位保持足够间隔,建议1米以上。
(五)会场、宾馆和餐厅等场所定期清洁与消毒,并加强室内自然通风。
(六)会议场所供应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会场要配备安全卫生的瓶装水作为参会人员饮用水。
(七)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八)会议组织方在会议召开前主动了解参会人员及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如有咳嗽、发热、胸闷等症状应禁止参会。
二、会议召开期间
(一)参会人员、服务人员应配合会议组织方做好每日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需及时报告会议组织方,主动就近就医并按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二)参会人员、服务人员进入会场前均需测量体温,并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用过的口罩需集中弃置指定的垃圾桶统一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三)建议尽量缩短会议时间。
(四)加强对会议场地、宾馆和餐厅的空气消毒,每天至少1次。对场所公用扶手、门把手、座椅等公众经常接触部位要每日上午、下午开会前至少清洁消毒1次。
(五)会议期间用餐,应注意饮食安全与卫生,建议采用分餐制、错峰就餐等形式,避免聚集就餐,并加强对餐具的消毒及管理。
(六)参会人员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七)若发现参会人员、服务人员中有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会议立即中止,并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防控方案”要求,做好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与病例排查工作。
本指南适用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召开会议应采取的相关预防措施,根据疫情形势,本指南将做相应调整。
疫情期间会议接待方案2
根据国家、省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部署,为推动我市各类会议、会展活动有序、安全举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防控工作总体要求
(一)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活动主办单位按照“一展(会)一方案”的要求,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方案应包括成立防控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具体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主办单位须将方案报属地会展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市商务局。
(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会展场馆、主办单位和属地主管部门的协作,由主办单位联合相关单位牵头建立疫情防控、疫情监测和信息报送机制,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定期总结防控工作情况,不断提升防控能力。
(三)加强防控监督指导。成立由属地政府商务、卫健、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指定专人负责,加强对会展活动现场的疫情防控监督指导。活动首展前进行防疫演练,工作专班驻场监督并对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由主办单位牵头进行整改。
(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将传染病预防知识纳入员工常规培训,确保入场员工掌握消毒、清洁和应急处置等必备防控知识和技能。主办单位和会展场馆要分别安排专人加强现场巡查,落实领导带班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立即启动应急处置。
二、各方工作任务
(一)主办单位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1.落实疫情防控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各项疫情防控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2.取得活动实施行政许可,并依法依规落实相关许可要求。
3.会展筹备期间对所有工作人员和参展人员进行健康摸排,实施健康告知。告知内容包括:①来深前,做好自我健康状况监测,确认无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方可来深。②来深前需做好个人健康申报,并生成绿色行程卡(生成流程:进入微信——搜索“国务院客户端”——在“国务院客户端”搜索“疫情防控行程证明”——选择“疫情防控行程卡”——通过验证获取行程卡),健康信息申报应符合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③来深后主动向主办单位报告,主动出示绿色行程卡。没有绿色行程卡的不得参加会展活动。
4.按防控防疫要求合理规划展位布局、功能区设置,合理制定人员动线及流量进出管控方案。
5.组织并培训相应工作人员实施体温检测、实名验证、门禁管理、安全检查、秩序维护、巡视、督查等疫情防控工作。
6.对主办单位、服务商和参展商进行健康监测,每日向会展场馆汇总健康监测表。提醒引导市外的服务商、参展商除会展活动外不另安排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7.负责备用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用品等疫情防控物资的保障和发放工作,协助场馆进行活动期间的场地消杀工作。
8.会展全过程全员信息建档,进馆人员信息可查询可追溯。所有入场工作人员须实名登记,所有参展人员须在网络购票、入场环节持身份证完成实名制登记,原则上不支持现场购票。入场人员核实身份后,方可发放参展有效证件。所有出入口均设置人脸识别系统,入场人员须佩戴口罩,出示参展有效证件及绿色行程卡,并经红外测温正常后方可入场。
9.会展活动期间,联络属地卫健部门指导现场设立防疫缓冲区、隔离区和防疫医务室,落实疫情防控医护人员,实施专业医务值班。发现具有可疑症状的人员,要禁止其进入会场,并将其妥善安排至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要在报到处、咨询处、服务处、安检口等点位设置缓冲区,严控缓冲区人数。
10.采取预约登记、错峰参观等限流举措,按照活动举办时间,对人员数量、进出、分布等进行规划,分时段分批次入场,降低活动现场人员密度。创新活动举办方式,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办展模式,减少人员聚集,做大会展增量。合理规划洽谈区和参展席位,保持安全间距。加强现场巡查,会场所有人员须严格按要求佩戴口罩,人与人间隔距离应保持1米以上;个别未佩戴口罩的人员,由主(承)办单位现场提供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