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解析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解析1

上册:

题西林壁tíxīlín bì

【宋】·苏轼【sòng】sūshì

横看成岭侧成峰,héng kàn chénglǐng cèchéng fēng

远近高低各不同。yuǎn jìn gāo dīgèbútóng

不识庐山真面目,búshílúshānzhēn miàn mù

只缘身在此山中。zhīyuán shēnzài cǐshān zhōng

【注释】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译文】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游山西村yóu shān xīcūn

【宋】·陆游【sòng】lùyóu

茣笶农家腊酒浑,wúshǐnóng jiālàjiǔhún

半年留客足鸡豚。bàn nián liúkèzújī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shān zhòng shuǐfùyíwúlù

柳暗花明又一村。liǔàn huāmíng yòu yīcūn

【诗文注解】

腊酒:头一年腊月所酿制的酒。

浑:浑浊。酒以清者为贵。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为“暗”;柳色红艳为“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名词用作动词,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丰年。

古风存:存古风,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色闲游。

无时:随时,没有定时。

【诗文今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不清香甘淳,这可是他们自己酿制的,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所以才会有这么丰盛的佳肴,热情的村民款待客人的可是他们家最好的酒和菜了。来到这个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初,老汉我翻过一重重山趟过一道道水,咋就没个头呢叫人直怀疑真的没有路可走了,猛然间,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哦,那不是一个村庄吗村子里好不热闹,只见你吹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结队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原来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了,人们走上街头联欢来了,别看人们穿着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档次,却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多难得的事啊!就在这儿住几天,从今日起,我这白发老汉也要随夜乘兴,衬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里溜达一圈,走到谁家是谁家,敲开他家的门,拉个呱,叙叙家常。

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解析2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解析3

结合诗意背诵古诗

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集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暮江吟唐代: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得意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得意。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雪梅宋代: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低,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注释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低。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