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是一种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承载了反映中国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国庆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2022国庆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1
2022年“国庆”假期临近,将迎来出游、探亲访友、休闲购物、聚餐聚会等活动高峰,人员流动和聚集更加频繁。
同时,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为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放假不放松防控”,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现就做好“国庆”假期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制订方案如下:
一、压实主体责任。
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
要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抓早抓小、抓细抓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过节不忘责任、过节不忘防控。
各部门要慎终如始,认真履行疫情防控职责,持续落实既定的防控措施,重点加强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和防控预案,坚决阻断疫情传播。
二、加强值班值守。
“国庆”假期期间,各部门要强化防控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专人值守”制度,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严禁擅离职守。
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确保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原则上假期期间不要离开本地,因特殊情况需要离开的要按规定程序请假并报指挥部办公室。
三、严格报告制度。
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动态信息、隐患苗头报告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假期期间要严格落实排查责任,加强对返(来)X人员的动态排查并做好登记,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来人员情况的“日报告、零报告”,出现可疑情况要第一时间及时报告。
四、减少交叉传播。
强化假期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假期期间减少外出,减少聚集活动,更不要去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交叉传播。
引导倡议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群众假期期间尽量不要远距离外出探亲、旅游,更不要去疫情中高风险地区。
五、强化检查。
组建检查队伍,加强假期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检查,检查工作值班安排情况要于X月X日前报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督导督查组将对疫情防控检查情况持续进行督导检查。
2022国庆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2
为指导社区(村)科学有序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结合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实施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最广泛动员群众自我防护,最坚决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最严格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最果断处置疫情,最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二、工作任务
(一)社区(村)未发现病例
实施“外防输入”的策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动员。
区和街乡镇干部要下沉到社区(村),定责定岗。
在街乡镇的领导下,社区(村)牵头成立由社区(村)干部、片警、社区卫生人员和物业等人员组成的社区防控工作组,发挥社区、村(居)委会和楼门长三道防线,鼓励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组成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摸排人员往来情况,对社区(村)、楼栋(自然村)、家庭进行全覆盖,及时发现防控隐患线索,并向街乡镇报告。
2.及时告知信息。
社区(村)要发布告示,要求从疫情高发地区人员立即到所在社区(村)进行登记,向公众发布就诊信息,每日发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布的防控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风险。
3.开展健康教育。
社区(村)要通过社区、村宣传栏、“一封信”、悬挂标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将疾病防治核心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督促家庭在空气质量允许的条件下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加强日常清洁和消毒,减少家庭聚会;督促个人做到戴口罩、不握手、勤洗手、少聚集、不信谣、不传谣,咳嗽时掩口鼻。
社区(村)不组织大型公众聚集活动,督促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4.加强分类管理。
对返(来)京人员进行分类管控,入网、入格、入家庭。
建立下传机制,由街乡镇政府将湖北相关地区返(来)京人员名单下传社区。
社区(村)收到本社区到京前14日内离开湖北地区或者有过湖北地区人员接触史的到京人员信息(或自查发现此类人员)后,要监督此类人员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不得外出,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落实到人、登记在册、社区管理、上门观察。
2.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学校官网官微等平台作用,通过微信、短信、宣传海报等形式,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动员其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各项防控措施,提高自觉防控意识和能力,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疫情期间外出,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聚会和聚餐,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通过家长微信群转发致全县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指南、上级下达的与学生有关的文件等对学生生活进行指导和心理疏导。
班主任每日了解学生健康状况、生活轨迹、家庭成员所在具体地理位置,要求学生家长必须坚持日报告制度,如有异常必须及时报告。
3.开学前要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和疫情防控方案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疫情防控制度和知识技能培训。
4.学生应学会正确佩戴口罩,注意定期更换、处理。
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全程佩戴口罩。
5.学生应保持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避免接触公共物品和公共部位,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当咳嗽或打喷噫时,应用纸巾遮挡口和鼻或用手肘衣服遮挡。
6.学生就餐要吃熟食,不要到路边无证摊点就餐,防止暴饮暴食,注意食品保质期。
可使用消毒湿巾对就餐的小桌板等进行擦拭消毒。
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7.学生居家应注意加强开窗通风、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
8.建立教职员工和学生假期行踪和健康监测机制。
对本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全覆盖排查,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精准掌握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教职员工、学生的分布情况,精准掌握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教职员工、学生在校内各年级、班级的分布情况,特别是要精准掌握舞一名确诊及疑似病例教职员工、学生的康复情况,精准掌握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返校前14天的身体健康状况,“一人一案”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对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吏或旅行史的教职员工、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的人员不得上班、上学。
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精准安排学生分年级、分班级、分期、分批有序返校,保证返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覆盖的健康监测、健康保护。
9.学校应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联系,取得专业技术支持,解决防控疫情所需设备设施、医务人员配备问题,做好疫情防控应对准备,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联防联控。
在卫生室(保健室)附近设置相对独立的观察室,用以暂时留观身体不适的教职员工、学生,优化工作流程,做好环境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学校要加大师生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团队活动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告知学生留意自己及同学的身体状况,如发现自己或同学身体不适,要立即报告班主任。
同时要正常佩戴医用口罩上学。
10.加强校车安全卫生检查。
重点对车内座椅、扶手、安全带、吊环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使用化学药剂消毒后,应院于并及时通风换气。
11.做好食堂、饮用水的安全监管。
提前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开展安全操作培训,体检和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12.学校应按规范配齐配足食堂、公共卫生间等区域的水龙头数量,保证满足需求;在校内各公共卫生间配备充足的洗手液或肥皂,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正确洗手图示“,宣传指引学生学会正确洗手方法。
13.学校应配备足量的体温计、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物资。
14.开学前一天,学校应全面检查防疫工作部署的到位情况,再次按有关操作规范对校园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做好开学准备。
15.学校应加强值班值守,按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疫情防控信息。
二、开学当日
1.教职员工、学生返校当天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填写健康卡,不允许带病或未解除医学观察人员上班、上学。
严格入校管理,建立入校体温检测制度,进入校内的所有人员,均须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入校。
2.教职员工、学生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或乘坐私家车上学。
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须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3.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教学、办公、生活区域内应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
乘坐电梯时全程佩戴口罩,尽量保持距离。
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接触水龙头、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键、柜台、话简等物品后,应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纸巾擦拭。
4.学校应保持教学区域环境整洁,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图书室等室内场所须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通风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通风时注意保暖)。
14.学校应保持教学区域环境整洁,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图书室等室内场所须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通风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通风时注意保暖),对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电梯等公共活动区域,应加强清洁、消毒,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
15.加强校车安全卫生检查。
重点对车内座椅、扶手、安全带、吊环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使用化学药剂消毒后,应晾干并及时通风换气。
16.学校不组织聚集性活动,必要的小型会议应控制时间,定时开窗通风,全程佩戴口罩,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
会议结束后对场地、家具进行消毒。
17.学校及时核查、补充疫情防控物资,如体温计、消毒用品、洗手液或肥皂、垃圾袋等,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充足。
18.学校应加强值班值守,按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疫情防控信息。
2022国庆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4
一、提高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吉林省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通过办公群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按照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总体要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准备,严阵以待,认真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程度地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对师生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二、精心组织,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按照__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和教育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把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工作来抓,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落实到学校具体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级,认真开展学校防病防疫工作的筛查活动。
三、合理安排,采取有效的防控工作措施
1、制定方案,精心准备。
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
2、加强宣传,及时预防。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疫情防控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学校定期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进行消毒,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建立制度,完善措施。
开学后,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一旦发现异常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要立即按有关规定,上报、隔离。
要求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校参加正常教学等活动。
指定专人每日负责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登记和随访工作。
一旦出现学生、教职工病缺勤,应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发现异常现象要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4、畅通渠道,上报及时。
一是建立“零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零报告”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二是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加强校内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建立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并收集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生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
四、开学后,搞好消毒、卫生工作,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各班除召开“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题班会外,还经常利用晨会、午会等时间,发动学生从了解病状、预防措施到宣传。
2、学校教职工一旦有感冒发热立即报告学校,并由校长了解状况,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上报上级部门。
3、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发烧,第一时间通知学校,先送医院(不要任其返校或要求学校送医院而造成不必要的学生间互动)
4、每日对学生个人卫生进行检查。
5、每周进行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6、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7、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8、告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