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1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严格落实我公司安全管理的主题责任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通过公司双重预防机制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公司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消灭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公司双重预防机制的组织领导,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特成立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通过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预控,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使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提供即时、有效的信息保障,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编制的防控措施和体系,以及建立的人工管理型报警和监控系统报警结合风险预警模式达到“风险动态预警、实时监控;管理有效、控制有方”的现代安全预防型管理目标。
四、体系和制度
(一)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各单位部门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各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5)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各单位部门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不间断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三)风险预警
各单位部门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风险预警应: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各单位部门建立健全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相关要求;
(3)制定年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安全文化建设应:
(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公司井的各项管理。
六、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内容
各单位部门要建立健全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1、人员准入管理
各单位部门应建立健全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
(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2、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
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3、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各公司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1)种类齐全;
(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4、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1)结合各公司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2)涵盖影响我公司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5、员工培训教育
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
(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4)每年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
(5)每年对上年度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6)每年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评估报告》;
(5)对所有的消防器材进行编号;
(6)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7)灭火器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8)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
2、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
(1)制定《年度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2)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要张贴公布;
(3)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都按《消防管理条理》规定进行培训和训练。
3、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2)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3)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三)职业健康管理
各单位部门建立健全并保持员工职业健康控制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职业健康方面的有害因素,保障员工职业健康。
1、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并应确保:
(1)作业人员周围环境(温度、噪声、烟尘等)满足健康要求;
(2)各作业环境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员工个体防护及各作业场所健康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提示标志醒目;
2、建立员工健康检查监护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安全健康状况,做好员工职业病预防工作,并应:
(1)对在岗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
(2)有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并按计划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3)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4)每次体检结束后,对员工提供预防疾病和职业病的医学建议;
(5)对发现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立即通知并提供治疗及康复条件并妥善安置;
(6)员工上岗、转岗、离岗前,进行健康检查;
(7)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宣传、培训。
(四)环境保护管理
各单位部门建立健全并保持环境管理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事故,保持我公司环境良好。
环境保护应:
(1)制订完备的环境综合治理计划和目标,有专门机构检查;
(2)对公司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理;
(3)严格落实我公司粉尘物质监测和控制措施;
(4)确保污水通过管路排放到市政排水管网;
(5)确保公司噪声防护完善,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监测,噪音超标地点应有降噪措施;
(五)工具管理
有工具完好标准、管理制度。
并符合下列要求:
(1)有工具检查清单;
(2)自制工具、非标制作的工具要预先制定标准,并经批准;
(3)不使用时,要将工具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工具箱或库内,利刃工具有专门的护套;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1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严格落实我公司安全管理的主题责任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通过公司双重预防机制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公司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消灭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公司双重预防机制的组织领导,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特成立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通过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预控,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使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提供即时、有效的信息保障,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编制的防控措施和体系,以及建立的人工管理型报警和监控系统报警结合风险预警模式达到“风险动态预警、实时监控;管理有效、控制有方”的现代安全预防型管理目标。
四、体系和制度
(一)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各单位部门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各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5)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各单位部门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不间断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三)风险预警
各单位部门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风险预警应: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各单位部门建立健全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相关要求;
(3)制定年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