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马上就要到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美容院三伏灸活动方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到了秋冬,湿与寒相勾结,就会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因此,错过三伏灸,意味着体内陈寒未去,又添暑邪。故而,艾蓬轩提醒我们应借助三伏灸,祛寒邪除暑湿,一举两得。一、初伏驱寒——灸背补阳
冬病多为寒症,所以要想冬病夏治,第一步就是祛除体内寒邪,而要祛除体内寒邪,关键在于补阳气。补阳灸哪里?多灸背部,养背就是养阳!
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脊柱两旁是膀胱经,人体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其中,时间长了,寒邪与湿邪相互勾结,再加上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相互混杂在一起,就会堵塞整个膀胱经,在后背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膀胱经上还有各脏腑背俞穴,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通路。所以,灸好背部,不仅能补阳祛寒,还能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让它们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初伏灸背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建议艾灸以下主要穴位: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腰阳关穴、心俞穴、膏肓穴。二、中伏清养——心脾同补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潜伏”的时间被称为——长夏,长夏属土。由此,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圆。所以,入伏不是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季节——长夏的开始。
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角度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因此,长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心脾同补。整个伏中灸有40天,在初伏的10天中,我们完成了补阳的任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清养——调养心脾。
1养心
“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尤其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尤其要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具体而言,就是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恐、过悲、过思等情志的刺激。
养心莫过于灸法。因为艾是一种有灵性的医草,艾灸过程本身就是身与心对话的过程,艾灸补益五脏,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而言,心脏是五脏之中受益最大的脏腑。养心重在疏通两条经络——心经和心包经,当然还要对症下药,比如,心神不宁就养心神、心阳不足就养心阳、心阴不足就养心阴、心血不足就养心血。一般建议取穴如下:养心神——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养心阳——至阳穴、极泉穴、神门穴;养心阴——大陵穴、太溪穴;养心血——天泉穴、劳宫穴。
2养脾
夏季,尤其是入伏后,脾胃功能下降,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容易引起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补会引起上火,加上夏季出汗多,代谢快,进补的养分也多会浪费。因此,夏季请谨慎进补,建议清养。
脾主运化,而湿邪最易损伤脾气。因此,长夏健脾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腻、刺激、烧烤、油炸之类的食物。此外,冷饮、冰镇食物也最好不要吃,因为它们直接损伤脾阳。
从艾灸角度来说,夏季养脾重在祛脾湿,一般建议艾灸以下穴位:脾俞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三、末伏化瘀——根治妇科
末伏艾灸重在化瘀,这对女性尤为重要。一方面,女属阴,天生体寒,血遇寒则凝,逐渐成瘀;另一方面,女性夏季着装偏于暴露,加上爱吃生冷瓜果、冷饮等,血更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
人体之所以有瘀,主要原因就是虚与寒,许多妇科疾病就是由于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痰湿瘀阻等因素,导致寒凝血瘀滞于子宫形成的。比如,痛经等经期问题、“产后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息肉等。
体内有瘀,意味着经络堵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补都没用,补品只会积滞体内,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对于女人来说,化瘀是健康美丽的先决条件——“瘀在身上是病,瘀在脸上是斑”,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医外治疗法里,最好的化瘀办法就是艾灸,它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在初伏和中伏,通过灸背补阳和心脾同补,人体的虚寒之证得到有力缓解,自然而然地,化瘀也就容易多了。对于女性而言,化瘀常用膈俞穴、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复溜穴等。在化瘀散结的同时,艾灸还能从源头化解容易导致妇科疾病的阴寒之气,从根改变女性常见的阳虚、血瘀体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各种妇科疾病。
巧用艾灸对抗虚寒症
艾灸药辛温,归肝、脾、肾经,内服可治疗宫寒,痛经;外用能灸治百病。艾灸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非凡的疗效。
艾草燃烧后,其特殊的对人体有益的药用成分,比如有解热止血作用的苦艾醇、苦艾酮,还有抗自由基增强免疫力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的艾叶油等等,都会挥发出来,借着热力,可以很好的渗透入皮肤肌肉深层的经脉中,与此同时,艾草燃烧会产生特殊的波长和频率的场,就象我们平时理疗用了红外波一样(只是红外范围太大,没有集中作用于穴位,因此效果不如艾灸明显),在其作用下,把因寒而造成的冻结,淤血都化掉,同时很好的改善局部的经络和穴位的共振状态,使微循环状畅通,气血供应增加,从而达到除旧迎新,治病强身的目的。
早期艾灸治疗是用“壮”来纪录治疗的时间,因为艾灸治疗,用的是艾绒做的圆锥型的艾灸柱,一壮就是指这种艾灸柱从点燃到烧完的时间。现在用的是加工好、规格标准的艾灸条。因此,现在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改成用分钟来计算了。
一般都是灸10-15分钟左右。还可以在卖中医治疗器材的地方,看到很多用来艾灸的罐,它可以用在一些不好操作的部位的治疗,如背后膀胱经的穴位。这些艾灸罐可把艾灸条弄成段,放进去,戴在穴位上,十分方便。
当您点燃艾灸条,感受它那特有的温暖抚慰的时候。不用多说,您也知道它主要是用来治疗“寒”
病的!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脾、肾虚寒,用艾灸治疗都能大显神通。
脾、肾阳虚,素体虚寒的人,有可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按西医的话,叫做遗传。怕冷、痛经的情况,多数是身体自身阳气不够,按老百姓的俗话“火力不够”!火力来自于肾,其中,命门更是一身元阳之气的发源地,只有命门火旺,人才会温暖、脾胃才能得到温煦。
用艾灸经常灸命门,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中脘几个穴位,每个穴位10分钟。
命门:在背后督脉上,与肚脐对应高度。中医谓之为“生命之门”,是因为它与肾气相通,经常灸治这里,具有补肾壮阳之功。在现代医学看来,命门的位置正好在脊柱调节肾上腺功能的神经节段范围,灸治可以温通督脉,调节与改善对肾上腺的气血供应,肾上腺可是人体内分泌的重要指挥部之一,主宰能量分配与使用是它的重要工作。艾灸治疗可以双向调节肾上腺的功能,使体内达到阴阳平衡。
关元,关乎元气的穴位,就是练习气功时我们常说的丹田。元气聚集的地方。从经络上说,关元是肾经与任脉交接的枢纽。男子的精,女子的血都从这里传递给生殖系统。因此“灸关元可温补下元之虚损”。
中极,是脾经的气血注入任脉的地方。
曲骨,是肝的气血注入任脉的地方。
从经络图上看,肚脐下一溜,都是重要脏腑与任脉的交会枢纽。关元,中极、曲骨,分别联系着肾,脾、肝与任脉,这几条都是关系到生殖系统的重要经络。男性的睾丸、前列腺,女性的子宫、卵巢,输卵管,都靠这些经络的气血供养。若是这些交通枢纽的地方被寒气冻住,生殖系统不是缺少先天之精,就是缺乏后天之血,于是痛经,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等等问题就找上门来了。有以上问题的寒性体质的人经常灸这些穴位,可以调经养血,去病强身。
中脘和足三里,都是条理脾胃的要穴。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重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种灸的特别方法,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庖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使后天生化有源。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用艾灸不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驱除寒气。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温度不够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供血不好,温灸足三里,就可以调整解决脾胃的气血供应。同时还能将温热之气下传到脚,引血下行,温煦整个下肢,改善“冰脚丫子”的问题。
艾灸疗法治阳痿最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阳痿的病机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命门火衰:恣情纵欲,或少年时手淫过频,损伤肾气,命门火衰,宗筋失养;或惊恐,伤肾,思虑太过,暴怒悲悔等情绪大起大落,耗损肾精,宗筋失养而成阳痿。即《类证治裁》所说:“伤于内则不起,故阳之痿,多由色欲泻精,斫丧太过,或思虑伤神,或恐惧伤肾”,从而导致阳痿。二是湿热下注:酗酒伤身,或饮食过于厚味,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浊下注,宗筋驰纵而发阳痿,但此类阳痿较少见,如张景岳曾说:“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只有之耳”。
艾灸治疗在东方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用于治疗疾病,实践证明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它也引起西方的一些人们的极大的兴趣,把它开始作为一种极有潜质的治疗方法加以研究,用于治疗包括从背部疼痛到情绪抑郁的各种疾病。英国还把针灸疗法列入了它的医疗保障体系。按照一些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的观点,阳痿或其它勃起功能障碍可以加入到针灸治疗的行列中。
这里推荐一种艾灸疗法:先点燃一支檀香,把艾绒搓成像筷子大小,约三厘米长,在檀香上引燃,置于需要灸的穴位上(火头离皮肤约四毫米,这样就不会炀伤皮肤),当感到灼热难当后移开。此法操作简单方便,不操作皮肤,无感染危险。
所需要灸的穴位如下:
(一)命门火衰
主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腰腿竣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若兼心脾损伤者,则有心悸胆怯,失眠等证。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用灸法,以补肾壮阳。
处方:命门关元肾俞太溪
方义: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阳痿,取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补之能壮人身之元气,培元固本壮阳;心俞、神门、三阴交补益心脾。
(二)湿热下注
主证:阴茎萎弱不能勃起,兼见口基或渴,小便热赤,下肢竣困,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方义:湿热下注所致阳痿,病由脾被湿困,郁久化热,故取三阴交、阴陵泉,健脾利湿;中极清下焦之湿热;足三里以助脾利湿。
热敏灸治疗痛经盆腔炎
热敏灸治疗痛经盆腔炎的方法:
在次髎、中极、子宫、三阴交等穴区,采用热敏灸Ⅱ号艾条,将其点燃,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当探及穴位热敏化反应时,即在其上进行悬灸,每穴艾灸时间以上述热敏化现象消失为度。
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3~5天。
热敏灸治疗女性黄褐斑
热敏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方法:
在阳白、颧髎、曲池、血海、太冲、膈俞等穴区,采用热敏灸Ⅲ号艾条,将其点燃,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当探及穴位热敏化反应时,即在其上进行悬灸,每穴艾灸时间以上述热敏化现象消失为度。
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3~5天。
让艾灸帮肝脏“减肥”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肝似乎成了城市“时髦病”。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所引起的病症,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与酗酒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与肥胖或其他脂代谢异常有关。单纯的脂肪肝多没有明显症状,但不加以防治,可进一步引起脂肪性肝炎,导致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
灸法可以改善肝脏脂肪的浸润程度,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脂肪肝患者。
艾条悬灸法
主穴:肝俞(右,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章门(右,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中脘(脐上4寸)。
备用穴:三阴交(在足内踝上3寸)、关元(脐中下3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主穴均取,可酌加备用穴1~2个,肝俞、章门先用回旋灸法,至热感明显时改用温和灸,艾条燃着端距皮肤2~3寸。每穴灸10分钟左右,余穴用温和灸,每穴3~5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最初隔日1次,10次后改为每周2次,一般坚持3个月即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灸法在我国古代就用于延寿健身,被称为长寿健身术,《灵枢经》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指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之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著书立说。
公元5世纪,这种长寿健身术东传日本,在汉代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步推广,现已风行日本,受益者越来越多。
灸法就是用艾炷、艾条或其它灸料置于人体一定的部位施灸,用以预防疾病和健身养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持之以恒,能够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推迟衰老的到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比如,灸法不仅能够降低肺气肿病人气道的阻力,使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还可以纠正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病人胃液分泌紊乱状态,甚至对癌细胞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中医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灸法跟药物治病的原理虽有相似的地方,但跟药物的单向调节作用不同:灸疗更容易恢复到最佳状态。比如艾灸后,在低血压情况下,有升压作用;相反在高血压情况下,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艾灸对心率,血糖、血小板数目等也具有类似的调整功能。
灸法安全可靠,宜于长期使用。经常施灸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影响,使人青春常驻,延年益寿。下面是灸疗最常用的强身、保健和穴位施灸法:
1.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这是成年人的保健名穴,一般认为青少年不宜灸,须年过三
十方可选用。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如《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记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
具体方法是:经常用艾炷或艾条灸两侧小腿的足三里,每次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易于调动,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阳逢阳长”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阳气偏衰的人更为适宜。
2.气海、关元:气海位于脐下1.5寸,关元位于脐下3寸。二穴对泌尿、生殖系统以及人体免疫机能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关元穴内系元阳,为女子维系胞宫,男子储藏精气之所。因此,常灸二穴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扁鹊心经》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十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灸气海、关元二穴的方法是,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壮,或艾条灸30分钟左右。
3.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具体方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4.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阴扶阳之功。《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说明灸膏肓俞对于无病者可起到强身健骨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者可起到扶助正气、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具体方法是:采用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施灸过重,出现小水泡,可任其自愈;如水泡过大,可用经消毒的细针刺破,放掉水液,待其愈合。此外,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外感或阴虚发热,而脉象数疾者,须在症状解除后,才能施灸。总之,用灸法防治疾病,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实践证明,灸法用于长寿保健是简便而又切实可行的,实为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一种良方。
艾灸丰胸的配方和穴位定位功效
女性在13岁左右,由于卵巢的发育逐渐成熟,乳房渐渐也增大丰满,但乳腺并不发达,这时的乳房只有坚韧的感觉,随着月经的来潮及卵巢雌激素的分泌,乳腺组织,乳液间结缔组织和细胞增多,乳房也会渐渐发育成熟,并且丰满、挺拔。而乳房下垂则成了女性衰老的重要标记,不但影响形态曲线美,也会给女性带来很多生活上的不适。
乳房体现的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西医认为:由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降低而造成,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或脾胃阳虚,肤失濡养造成。
丰胸取穴:
1、关元
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
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肝腧: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
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对肋痛,黄疸、目赤,背痛、目眩等。
3、鹰窗:
定位:前胸第三肋间,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痛等。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走进艾灸
远离暗疮
西医认为,暗疮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降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血热蕴结,均能酿成痤疮。
艾灸治疗痤疮取穴:
1、曲池
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弘骨外上裸连线中点。
主治: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抗炎症的作用,可治疗喉咙肿痛,齿痛,目赤痛,瘾疹,热病等症。
2、合谷:
定位:虎口直上1寸
主治:头痛、齿痛、耳聋、热病等。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妙用艾灸抗衰老
年龄的增长,皮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5岁以后,皮肤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渐渐发生变化,会出现鱼尾纹,30岁以后,前额易出现细微的额纹,40岁以后面部的各种皱纹都渐渐明显,鼻沟纹也会加深、扩张。
衰老性肌肤多属荷尔蒙代谢障碍所引起,中医认为是“阴血不足、肤失濡养、淤血阻络,肌肤失容”。
灸疗可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疏通经络、濡肌除皱。
抗衰老取穴:肺腧。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皮肤细腻,咳嗽气喘,潮热,鼻塞盗汗,皮肤病。(增强表皮细胞的代谢能力)
抗衰老取穴:脾腧。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可憎强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陈新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同时对腹痛,呕吐,泄泻,水肿,便血,水肿、气虚乏力等有显著疗效。
抗衰老取穴: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
抗衰老取穴:三阴交。定位:内裸高点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经验取穴:沿内裸上横三指,胫骨内侧缘既是。
主治:调整肌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常用的穴位。另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失眠,遗精、阳痿有效。
抗衰老取穴:曲池。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弘骨外上裸连线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