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xx〕12号),为推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提升,推动构建整合、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结合本市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建设指导标准,现制定本市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是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的重要举措。
通过社区医院建设,持续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等综合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强化“全专结合”“医防融合”“中西结合”,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级诊疗、精准甄别、及时转诊、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网底作用,协同区域性医疗中心,促进居民基本健康服务需求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满足,推动构建整合、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提升能级,夯实网底。
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尤其是诊疗服务能级作为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核心。
将社区医院建设融入本市社区卫生服务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强化功能,夯实内涵,拓展服务,全面提高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能力。
(二)立足需求,因地制宜。
依据国家社区医院建设标准,充分结合上海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以及上海社区卫生功能定位、实际与发展方向,按照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要求,提升薄弱环节,做强优势项目,基于国家标准,体现上海特点。
(三)协同推进,同质发展。
将社区医院建设与区域性医疗中心、医联体建设协同整合,通过上下医疗资源紧密对接,逐步实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案的一致化和医防融合的全程化,推动诊疗与健康服务水平同质化发展。
(四)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在全面推进能级提升的基础上,引导各区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开展社区医院建设申报与评估。
对增加挂牌为社区医院的机构,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资源薪酬等方面给予相匹配资源。
三、主要任务
(一)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
根据国家社区医院建设标准,结合本市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全面推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级提升,重点落实以下任务:
1.提升门诊诊疗服务能力。
强化全专服务模式,在以全科医疗为主要形式的基本诊疗服务基础上,提高社区专科专病诊疗服务能力。
在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儿科、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发热哨点诊室(发热门诊)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增设外科、妇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精神(心理)科等专科科目,提供与社区功能相适应的,符合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
2.提升住院服务能力。
以护理、康复功能为主设置床位,兼顾日间观察、急性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宁疗护住院等需求。
向上级医院专科转诊需进一步诊治的患者,重点强化接收上级医院专科急性期诊疗结束后,转回社区作后续康复和护理的患者。
3.提升“医防融合”服务能力。
开展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规范落实社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疾病筛查、双向转诊、健康追踪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内容,为市民提供全程、规范的健康服务和管理。
根据“平战结合”原则,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与管理,协同实施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
4.提升康复、护理与居家服务能力。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功能建设,为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居家康复和转诊服务等。
按照《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办法》等规范,为行动不便且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居家护理与上门巡诊服务。
5.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结合本市中医医联体建设,推动中医优质资源向社区下沉。
完善中医专科(专病)联盟、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专家工作室、海派中医传承、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等工作对社区中医综合诊疗服务的支撑,开设社区中医专病(专科)门诊,推动社区中医康复、中医儿科等特色科室的做强做大。
持续推进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强中药药事服务和管理,做实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在门诊、住院、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和居家服务中广泛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使居民充分获得中医药特色服务。
(二)分项推进,推动社区卫生专项能力持续发展
在整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提升的同时,以项目提升推动整体发展的方式,选择群众需求的、社区相对较弱的诊疗服务,以专项能力提升项目的形式,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实施分项目、分批次、分阶段的培训与疾病同质化诊疗能力提升。
现阶段重点提升社区儿科、康复、口腔、精神(心理)、护理等专项能力,通过推动全市社区卫生能级由点及面,持续发展。
二是强化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能力。
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常态化开展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在健康体检和日常诊疗过程中早发现传染病的能力。
规范社区医院预检分诊流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提升法定传染病早报告能力。
三是强化重点人员健康管理。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按时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病签约服务;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配合做好新冠肺炎康复出院且解除集中隔离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日常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心理支持等服务。
同时,进一步完善防护设施,强化社区医院自我防护能力。
四、工作步骤
(一)工作进度安排。
社区医院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也可开展建设工作。
贵安新区、各区(市、县)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标准,合理规划社区医院建设数量和任务目标,于6月30日前将《社区医院建设单位申报表》(见附件2)报市卫生健康局。
要强化组织领导,指导申报建设的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建设方案及工作计划,并严格审核把关,于9月10日前将工作计划以及《社区医院建设单位推荐表》(见附件3)报市卫生健康局,并于11月15日前将社区医院建设的年度工作总结报送市卫生健康局。
(二)严格组织申报。
社区医院评估坚持成熟一个评估一个。
各地对于两年内未发生二级及以上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未出现套取或骗取医保资金并被医保行政部门处罚、无对外出租或承包内部科室等情况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且达到社区医院设置标准的,于9月10日前向市卫生健康局提出社区医院评估的预审申请。
局将于9月30日前组织专家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报省卫生健康委评估复核。
(三)抓好注册管理。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评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申请后,县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可将社区医院加注为第二名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作为机构的第一名称保持不变。
已建成的社区医院,可纳入医院等级评审。
局驻贵安新区工作组、各区(市、县)卫生健康局每年1月前将本辖区社区医院等级评审规划逐级报送省卫生健康委评审及备案。
(四)完善保障措施。
局驻贵安新区工作组、各区(市、县)卫生健康局要认真对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建立持续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协调人力资源、财政、医保等部门,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强化要素保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完善绩效工资政策、落实财政补助经费、推动医保政策向社区医院倾斜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争取支持,为社区医院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宣传报道。
开展社区医院建设的卫生健康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面向群众加强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社区医院功能和服务的知晓度。
对于通过评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县两级卫生健康部门统一组织挂牌仪式,扩大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驻贵安新区工作组、各区(市、县)卫生健康局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完善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社区医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负责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科(股)室,明确具体联络人员,定期进行工作调度,务求取得实效。
(二)强化过程管理。
局驻贵安新区工作组、各区(市、县)卫生健康局要认真做好动员部署,加强培训交流,有序推进工作。
加强对社区医院的工作指导,明确建设工作的时间表、任务图,强化责任落实。
建成社区医院后,局驻贵安新区工作组、各区(市、县)卫生健康局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日常监督管理。
(三)注重协同配合。
各地要将社区医院建设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县域医疗卫生医共体建设有机衔接。
统筹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城市地区的社区医院与城市医联体内上级医院开设联合病房,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可牵头组建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四)开展监测评价。
建立健全社区医院建设评价体系,各地要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采集社区医院相关监测数据,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多种手段,及时汇总、分析社区医院运行情况,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同时,要高度重视患者参与,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患者的就医感受,有针对性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3
为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xx﹞12号)要求,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现就北京市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建设原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xx〕12号),为推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提升,推动构建整合、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结合本市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建设指导标准,现制定本市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是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的重要举措。
通过社区医院建设,持续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等综合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强化“全专结合”“医防融合”“中西结合”,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级诊疗、精准甄别、及时转诊、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网底作用,协同区域性医疗中心,促进居民基本健康服务需求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满足,推动构建整合、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提升能级,夯实网底。
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尤其是诊疗服务能级作为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核心。
将社区医院建设融入本市社区卫生服务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强化功能,夯实内涵,拓展服务,全面提高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能力。
(二)立足需求,因地制宜。
依据国家社区医院建设标准,充分结合上海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以及上海社区卫生功能定位、实际与发展方向,按照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要求,提升薄弱环节,做强优势项目,基于国家标准,体现上海特点。
(三)协同推进,同质发展。
将社区医院建设与区域性医疗中心、医联体建设协同整合,通过上下医疗资源紧密对接,逐步实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案的一致化和医防融合的全程化,推动诊疗与健康服务水平同质化发展。
(四)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在全面推进能级提升的基础上,引导各区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开展社区医院建设申报与评估。
对增加挂牌为社区医院的机构,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资源薪酬等方面给予相匹配资源。
三、主要任务
(一)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
根据国家社区医院建设标准,结合本市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全面推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级提升,重点落实以下任务:
1.提升门诊诊疗服务能力。
强化全专服务模式,在以全科医疗为主要形式的基本诊疗服务基础上,提高社区专科专病诊疗服务能力。
在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儿科、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发热哨点诊室(发热门诊)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增设外科、妇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精神(心理)科等专科科目,提供与社区功能相适应的,符合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
2.提升住院服务能力。
以护理、康复功能为主设置床位,兼顾日间观察、急性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宁疗护住院等需求。
向上级医院专科转诊需进一步诊治的患者,重点强化接收上级医院专科急性期诊疗结束后,转回社区作后续康复和护理的患者。
3.提升“医防融合”服务能力。
开展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规范落实社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疾病筛查、双向转诊、健康追踪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内容,为市民提供全程、规范的健康服务和管理。
根据“平战结合”原则,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与管理,协同实施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
4.提升康复、护理与居家服务能力。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功能建设,为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居家康复和转诊服务等。
按照《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办法》等规范,为行动不便且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居家护理与上门巡诊服务。
5.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结合本市中医医联体建设,推动中医优质资源向社区下沉。
完善中医专科(专病)联盟、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专家工作室、海派中医传承、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等工作对社区中医综合诊疗服务的支撑,开设社区中医专病(专科)门诊,推动社区中医康复、中医儿科等特色科室的做强做大。
持续推进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强中药药事服务和管理,做实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在门诊、住院、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和居家服务中广泛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使居民充分获得中医药特色服务。
(二)分项推进,推动社区卫生专项能力持续发展
在整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提升的同时,以项目提升推动整体发展的方式,选择群众需求的、社区相对较弱的诊疗服务,以专项能力提升项目的形式,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实施分项目、分批次、分阶段的培训与疾病同质化诊疗能力提升。
现阶段重点提升社区儿科、康复、口腔、精神(心理)、护理等专项能力,通过推动全市社区卫生能级由点及面,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