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25×4×8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利用课件出示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重视了计算顺序,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就连火车上都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乘火车中的数学问题。想试一试吗?(板书课题:乘火车)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②、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内容:教材32~33页。

自学时间:3分钟。

自学要求:围绕思考问题进行自学,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

思考问题: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2、反馈交流。(学生汇报)

3、出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出示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得数360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4)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改编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试题。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1、2、3、4题。

2、课本第33页第二题。

3、总结方法: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关键是不要忘记加低位进上来的数。

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1、教师出题:4351×4=8972×5=?

2、回归学习目标。

3、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32—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方法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

二、新知预热

1、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谁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2、小结:同学们这一环节表现很棒!

3、引出新课:谁坐过火车?有硬座和卧铺两种车厢,这节课我们就和淘气与笑笑一起来解决几道与火车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天淘气与笑笑来到火车站,与火车站的叔叔的交流谈话中,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1)、卧铺车厢每节可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读题

②生列式,师板书

③生试做,生板演

④汇报方法

⑤看课件,小声说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硬座车厢每节可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试做,生板演

②交流汇报

③课件演示

(3)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能试着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汇报说;师生共同小结(出示课件)齐读。

四、应用提升:(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

一、课题名: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25×4×8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