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尤为突出。
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不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一旦患病,便时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间,不但耽误了老人的治疗,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家庭的负担。
为解决这一困难,我院结合与镇办敬老院较近为契机,积极探索施行医养结合这一新模式,养老机构负责老人的传统生活护理等,卫生院则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除了能盘活闲置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的未来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让公益性体现得更为充分。
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为每位入住老人进行每年一次全面健康体检;
2、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
3、每月一次由责任医生定期为老人进行医疗保健讲座、健康咨询等医疗服务;
4、根据需要可不定期为老人上门医疗技术服务和中医技术服务;
5、为入住老人根据季节变化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活动;
6、为老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在卫生院就诊、检查、住院等医疗服务;
7、对所有入住老人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各项优惠活动;可到卫生院进行预约挂号或办理转诊手续,使入住老人能优先接待、优先检查、优先安排入院、优先安排手术等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
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
2、乡镇卫生院、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
在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
但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仅能开展院内医疗服务,均没有深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
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
3、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
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
4、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
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
“医养结合”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
规范开展转诊和预约服务,畅通就诊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服务工作。
2、进一步深化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快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
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配备标准,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全面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
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2
一、基本情况
区是市主城区,辖1个镇、8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74个社区,13个行政村,面积14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4万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5.8万人,占总人口的13.4%。
区设置医疗卫生单位241家,养老机构10家,设置养老床位1500张,共有医养结合机构4家:区老年养护院、市老年公寓、区老年公寓、区社区北养老服务站。
其中,区社区北养老服务站、市老年公寓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区社区北养老服务站被评为省第一批“医养结合社区示范中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领作用。
区中医院迁建项目总占地面积138.9亩,总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20xx年完成投资100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9000万元,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地下负一层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地上三层建筑施工。
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总占地面积44亩,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20xx年完成投资25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该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封顶,完成主体建设。
正在做内部各医技科室的改造和外墙保温等工作。
御麒集团在我区筹建医养结合医院,一期总占地300亩设置床位1000张投资2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中,目前医院负二层、负一层主体已经完工,施工进度已到达地上一层(正负零);四是各乡镇卫生院结合辖区内村卫生室,建立了家庭签约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的支付范围。
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同时村卫生室还为老年人开展入户诊疗、家庭病床等服务。
目前我区常住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共82945人,其中建立健康档案74235份,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回访等。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简政放权。
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和注册申请积极受理,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我区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强化执业人员业务培训。
二是鼓励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执业,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各级政府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4
近年来,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区结合实际、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在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现将我区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辖14个街道,1个乡,1个工作组,常住居民72.0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12.24万人,占总人口的17%。
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另一种是居家养老。
我区医养结合机构共8家,5家机构同时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和养老服务资质,另3家已签订协议但未在民政部门进行备案。
医护人员389人,床位总数2999张,其中医疗床位数1749张,占比58%;养老床位数1250张,占比42%。
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0%以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区老年人的数量在近些年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做好老龄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健康事业,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老龄健康事业,维护老年人权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促进养老健康工作发展的政策日趋完善。
根据岳阳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纲要、岳阳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区医养结合实施方案》,明确医养结合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成立了**区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区财政、区人社等6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养老、医疗、服务、福利、护理等政策体系,推动建立高龄津(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及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
要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基本建立了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体系。
同时,切实加强监督考核,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工作年度目标考核。
二是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区养老机构共有8家,医护人员389人,床位总数2999张,其中医疗床位数1749张,占比58%;养老床位数1250张,占比42%。
在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机构建设。
三是加快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目前,我区日间照料中心20个,总床位数400张。
通过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