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1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结合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组织领导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三、相关定义
1、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2、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食源性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食源性传染疾病。
4、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是指由于摄入共同食物而出现2个或者以上的同源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病例,或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引起死亡的事件。
四、报告范围
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报告范围覆盖本区,包括所有级别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将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相分离,提高报告系统的有效性。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病人数如果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要求,需同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进行网络直报。
五、报告内容
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用》要求,根告内容包括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引发事件的原因、发病人群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诊断情况以及可疑食物样品检测结果等信息。
六、报告流程
1、医疗机构在救治食物中毒、疑似食物中毒、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人过程中,发现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向所在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报告;发现食源性传乘病或疑似食源性传染成其他食源性疾病事件,应立即向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食源性传染病或其他食源性疾病事件处置完毕3日内,填写“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收集表”。
3、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登录报告系统查看本区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审核,完成季度、年度分析报告,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七、职责分工
1、严格执行《20xx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工作,不得报、迟报、谎报。
2、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及时收集资料并填写纸质报告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有缺项、漏项。
3、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籹措施外,及时向上报人报告。
4、协管科每周对院内的门诊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2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及各自职责
1、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领导小组
组长: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
副组长:xx中心公共卫生管理科负责人
成员:
信息网报员:
2、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组织院内会诊。
公共卫生管理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信息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报告区卫计局;收集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写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每月填写《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每月数据汇总表》。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及时进行检验,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医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样本。
3、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会诊专家组
组长: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形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二)监测科室:全科诊室
(三)监测人员:临床医生
(四)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患者
(五)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指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具体内容
临床医生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采集新鲜粪便标本送检验室检验,对患者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进行采集,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专管人员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监信息。
三、监测报告流程
1、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2、临床医生负责采集信息,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3、临床医生将填好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公共卫生管理科,报告卡字迹清晰,内容整准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査和辅助检结果记录详细、完整。
4、信息网报员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监测信息。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食源性疾病病例患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2、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主动填写报告卡,并上报公共卫生管理科。医务科应主动向主管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急性会诊,公共卫生管理科及时将信息上报区疾控中心及卫计局。
3、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3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
成员:
职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1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结合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组织领导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三、相关定义
1、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2、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食源性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食源性传染疾病。
4、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是指由于摄入共同食物而出现2个或者以上的同源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病例,或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引起死亡的事件。
四、报告范围
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报告范围覆盖本区,包括所有级别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将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相分离,提高报告系统的有效性。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病人数如果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要求,需同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进行网络直报。
五、报告内容
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用》要求,根告内容包括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引发事件的原因、发病人群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诊断情况以及可疑食物样品检测结果等信息。
六、报告流程
1、医疗机构在救治食物中毒、疑似食物中毒、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人过程中,发现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向所在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报告;发现食源性传乘病或疑似食源性传染成其他食源性疾病事件,应立即向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食源性传染病或其他食源性疾病事件处置完毕3日内,填写“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收集表”。
3、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登录报告系统查看本区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审核,完成季度、年度分析报告,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七、职责分工
1、严格执行《20xx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工作,不得报、迟报、谎报。
2、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及时收集资料并填写纸质报告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有缺项、漏项。
3、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籹措施外,及时向上报人报告。
4、协管科每周对院内的门诊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流程2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及各自职责
1、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领导小组
组长: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
副组长:xx中心公共卫生管理科负责人
成员:
信息网报员:
2、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组织院内会诊。
公共卫生管理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信息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报告区卫计局;收集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写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每月填写《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每月数据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