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行动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行动工作总结1
2020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医养结合机构质量提升行动(以下简称“质量提升行动”),在市卫健委的组织指导下,县卫体局强化领导职责,细化任务分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是质量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就做好2022年质量提升行动通知如下:
一、把握“两个指南”,落实各项制度
深入学习《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国卫办老龄发(2019)24号)《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国卫办老龄发(2020)15号),严格按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根据机构、科室、人员等设置要求依法开展医疗服务,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制度等落实,认真执行强制性标准和有关规范。
落实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废物处置有关要求,设专人负责机构内感染与控制工作。
加强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准确填报医养结合服务相关信息,实现机构内老年人各类服务信息互通共享。
结合今年开展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养老机构内设的无资质医疗机构、无行医资质相关人员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等违法行为。
二、针对重点问题,完善整改措施
结合上两年度质量提升行动中发现的重点问题,进一步加强自查整改,完善具体措施,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一)提升服务能力。
部分机构存在处方和病历书写、保存、使用不规范,未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出入院标准,专业培训、安全培训内容偏少等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存档,依据“两个指南”要求,完善医养服务衔接流程,健全医养联动机制。
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要求,规范书写、保存和使用病历;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并做好记录;参照《老年护理实践指南(试行)》提供护理服务,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老年人II度及以上压力性损伤在院发生率低于5%;按照《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相关要求提供康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管理等中医药特色服务。
(二)规范药品管理。
部分机构存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专用处方出具和专用账册管理不符合相关规定,以及药品存放不规范、监控不到位等问题。
各机构要按照《药品管理法》等规定,严格药品储存、审核、调配、使用等的管理。
落实合理用药和临床药师管理制度,加强用药安全风险防范,凭医师处方为老年人提供处方药,特别是毒麻药品、精神药品的使用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规范老年人自带药品管理。
(三)应对突发事件。
部分机构存在急救设备配备不足,安全警示标识设置不规范、适老化改造不到位,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防范意识不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有待完善等问题。
要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对入住的老年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记录入住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情况;建立健康老年人跌倒、坠床、噎食、误吸、烫伤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有关服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掌握急救设备使用,强化对老年人应急救治的培训完善失智老年人安全保护措施。
(四)强化消防安全。
严格遵守《消防法》等法律法规执行相关强制性消防标准,制定完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规范消防行为。
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组织开展防火巡查、检查、隐患排查和监督整改等。
坚持日常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巡查频次和力度,突出巡查重点。
每月和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前至少组织1次防火检查和消防设施联动运行测试,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立即督促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应急疏散演练等,持续改善消防设备设施。
(五)做好疫情防控。
各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控有关部署和工作要求,要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充足、防疫方案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探视要求严格落实。
各机构要严格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控有关部署要求,持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妥善安排对内和对外服务,实行分区管理。
消除交叉感染的风险隐患。
发现机构内有发热或疑似感染的人员,第一时间按相关要求做好处置和上报工作。
三、强化监督检查,梳理总结提升
(一)步骤安排。
今年质量提升行动继续按照“全面自查-整改核查-总结提升”的程序开展。
各机构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对质量提升行动做好安排部署,按照国家《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函(2020)974号)中机构自查整改表内容严格自查、梳理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按期完成整改,需要延期整改的做出情况说明,严禁弄虚作假。
省市将适时开展监督抽查。
(二)梳理总结。
⽬前,全县⼗五个五保供养中⼼均设⽴医疗专护区。
⼆、试点⼯作中存在的问题
⼈⼝⽼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
⽬前,此项⼯作正在进⾏试点,但还⾯临⼀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医务⼈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强化政策保障。
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件精神,⽴⾜我县实际和试点⼯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
要根据全县⽼年⼈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年⼈等特殊⼈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效率。
要加⼤财政投⼊,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的积极性。
要在深⼊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民群众关⼼的养⽼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良性循环。
(⼆)强化资源整合。
要认真研究建⽴医疗机构与养⽼机构⽇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机构等“结对⼦”,提⾼资源的利⽤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资源的良性互动。
乡镇卫⽣院要逐步把村(居)卫⽣室的医疗资源和⽼⼈健康诊疗融为⼀体,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量举办养⽼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
要按照国家、省、市⽂件要求,结合我县养⽼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xx年底,50%以上的养⽼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住⽼年⼈提供医疗卫⽣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要充分利⽤现有医疗卫⽣服务资源,创办⽼年康复中⼼、⽼年医院、护理院,⽀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年⼈护理院,开展养⽼服务;⿎励⽀持乡、村医疗卫⽣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年⼈⽇益增长的健康养⽼需求。
(四)突出⼈才⽀撑。
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才保障,提⾼医养结合机构的养⽼服务⽔平。
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年医学、康复、护理⼈才作为急需⼈才,纳⼊卫⽣技术⼈员培训规划和临床⾻⼲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医疗机构和养⽼机构在技术和⼈才⽅⾯的合作机制,⿎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到养⽼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从业⼈员的⼯作能⼒和⽔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机构从事医护⼯作的专业技术⼈员在申报、评定职称⽅⾯,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作的领导。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步提⾼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作进⼀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行动工作总结4
为积极应对⽇益增长的⼈⼝⽼龄化问题,提⾼⽼龄⼈⼝健康服务能⼒,满⾜“⽼有所医、⽼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进展及成效
(⼀)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与养⽼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案(试⾏)》,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
按照⽅案,⼤⼒推进卫⽣和养⽼服务资源整合:
⼀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年病区、⽼年护理床位。
⼆是推动有条件的养⽼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
三是⿎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护理院。
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机构与社区居家养⽼服务有机结合。
五是⽀持养⽼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养⽼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
截⾄⽬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机构11个,设养⽼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年护理床位300张)。
区卫⽣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机构与市⼀院建⽴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机构基本医疗卫⽣服务全覆盖。
(⼆)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以家庭医⽣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
家庭医⽣服务团队主动深⼊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粉丝签约”和⽼年⼈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年⼈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
截⾄今年5⽉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其中60岁以上⽼年⼈4.3万余⼈。
建⽴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