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工厂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篇一:工厂企业疫情防控措施方案

一、复工复产前期防疫准备

1.工厂收集官方专业机构有关防疫知识、宣传片、宣传视频,在宣传板、企业微信、电子大屏等等开展宣传。

2.统计储备的医用口罩、KN90或KN95口罩,防护服(主要以环卫消毒)、防护眼镜,75%酒精(脱脂棉)/84消毒液,消毒洗手液、橡胶手套、肥皂、温度计、红外测温仪、喷雾器、应急药品等防疫人防技防物资。

3.制订发生员工发烧、乏力、干咳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应急处置措施,隔离措施和应急交通送医治疗路线定点医院联系等预案

二、复工复产防疫工作安排

1.工厂各级部门提前统计各自人员预备到岗情况并汇总报告到人力资源部门。

从本市区以外员工以及较大疫区返工的员工、相关方(含供应商、物流、业务外包、派遣方)进入工厂前须组织医务人员全部检查后无异常方可进入。

复工第一天全员健康排查尤其重要,宁可慢不可错。

2.提醒员工在家期间及恢复生产后在疫情管控做好自我防护和消毒工作。

3.全体员工上班后有任何员工发现身体异常如:发烧、乏力、干咳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刻上报各管理层,并立刻进行现场消毒和安排员工及时去医院就医并将确诊结果通知公司。

4.所有员工、外来人员、访客进入工厂前必须接受门卫红外测量体温,门卫负责记录体温,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禁止入场,并报告工厂及对接人。

外来人员还须自行佩戴口罩(长期业务方工厂提供临时预备口罩)。

5.做好外来人员登记确认工作,所有外来人员必须在门岗登记,姓名、电话、近期是否去过湖北省等信息。

按照政府规定向企业报备自我隔离,工厂按照上班考勤,属地管理部门每日通过微信QQ视频抽查居家隔离情况,不予扣款罚款。

6.乘坐通勤车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员工必须佩戴防护口罩,下车后应及时使用洗手液洗手,通勤车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更换椅垫套,安排专人管理检查。

7.复工复产前,上班前,各工厂组织医务人员对工厂所有场所进行一次消毒,之后每三天一次。

重点区域一更衣室、办公室、生活垃圾堆放处及吸烟点,安排专人每天早晚消毒各一次。

中央空调按照技术书采取进风消毒过滤。

8.确认各工厂集中食堂的安全卫生措施,食堂禁止采购未经宰杀未经检疫的活禽活鱼肉品,禁止提供生菜,餐具蒸汽消毒。

加工环节严格生熟分开。

餐厅服务人员每日岗前必须开展健康检查,体温测量并保留检测记录,作业中必须统一佩戴手套、防护镜和医用口罩、防护鞋。

一次性的必须集中扔弃,重复性防护用品必须集中消毒处理,禁止未经消毒反复使用。

餐具统一由服务人员配发,禁止自行取拿餐具,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和餐具来从公碗和盘子里夹菜,饭菜统一由食堂工作人员分餐取菜。

食品留样按照规定执行。

9.在卫生间、宿舍、食堂等主要场所设置消毒洗手液、肥皂及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

要求员工饭前便前便后必须洗手或用酒精棉球擦拭,用流水冲洗。

10.H卫、服务人员、保洁、绿化人员必须佩戴口罩、胶皮手套每日应更换上述防护用品。

11.复工后,工厂组织排查对必须的防护用品库存量和核算近期使用量,提前采购,合理库存。

该物资作为日常防护物资及应急处置物质按需发放。

必要时安排专人负责统一废旧换新,防止不合规扔弃传染。

12.在各自劳动岗位上,非人与人接触环境,宜佩戴口罩;在频繁接触人员岗位,和集中作业封闭岗位(控制室等)必须佩戴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

禁止随地吐痰,防护口罩废弃物以及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放入工厂指定的专用有盖医用废弃桶。

13.各工厂的车间、会议室、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佩戴口罩并保持开窗通风(不含中央空调),每天上下午各至少两次,每次30分钟。

14.T厂在防疫期停止前,暂时取消或控制人数参加集体活动及大型会议,尽量减少或停止因公出行、聚会等。

如需要,须向各级管理层报告并取得同意。

15.工厂有通勤车的每天上下班前必须对车辆进行消毒,人员上下车前必须进行提问检测。

16.X厂人员下班后也必须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不扎堆、拒聚餐、常通风、吃熟食、禁野味。

17.不信谣,不传谣,严禁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不实信息制造恐慌情绪。

3、复工前必须对员工进行全员健康排查。

4、任何进入本单位的人员,必须佩戴口罩。

5、配置电子体温计,任何人员进入本单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限制体温超过37。

3℃的人员进入。

6、对进入本单位的外来人员进行记录,包括姓名,来源地、体温情况、联系方式等。

7、对进入本单位车辆使用200ppm消毒水进行喷雾消毒。

(二)对外业务管理

1、与客户进行反馈开工时间及订单安排。

2、与近期来访客户进行沟通,取消近期来访事宜,待疫情过后再行安排。

3、与生产环节沟通好开工后的发货计划及物料包材事宜。

以上政策,自开工日起生效!

篇三:工厂企业疫情防控措施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2、2项目概况

三、风险分析

四、防护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4、1防护及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4、2现场应急救援队伍成员及职责

4、3新进场人员防控措施

4、4日常防控措施

五、监测与预警

5、1风险监测

5、2预警信息发布

5、3预警行动

5、4预警调整和结束

六、应急响应

6、1信息报告

6、2应急处置措施

6、3扩大响应

6、4应急结束

七、后期处置

八、应急保障

8、1应急队伍

8、2应急物资与装备

根据现有病例资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

少数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检测阳性。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包括:

常见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通常会引起轻度或中度的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

症状较轻,主要包括流鼻涕、头痛、咳嗽、咽喉痛、发热等。

有时会引起下呼吸道疾病,例如肺炎或支气管炎,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婴儿和老年人中较常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般症状有: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甚至可无明显发热。

严重症状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除了以上发病症状,还有可能发病症状“不典型”,例如:

(1)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

(2)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

(3)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等。

(4)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

(5)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传播途径

根据目前的证据,可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可以持续人传人。

目前已经确定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等)和接触传播(用接触过病毒的手挖鼻孔、揉眼睛等)。

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是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由于飞沫颗粒(大于5um),不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

日常面对面说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

如果周围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记得戴口罩并尽量保持1米的距离。

普通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使用后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疑似病例及其护理人员用过的口罩,按照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在处理完口罩后,要清洗双手。

可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一般直径小于5um,能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也可以经过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粘膜或者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或者带血的体液经过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6、新型冠状病肺炎的潜伏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认为多数为3~14天,国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的时间,提倡从中高风险地区有过滞留史的患者,居家隔离14天观察症状,并做好核酸检测,如有发热、干咳、无力等表现,需要及时的就诊治疗,如果14天以后,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可基本上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潜伏期之内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避免和其他人的接触。

通过以上分析,该传染病隐蔽期长,发病症状和普通感冒有共同处,不易鉴别,症状变化因人而异,需要14天的观察和医学检测,综合判定风险较大。

四、防护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项目部应急组织机构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

紧急联络电话:。

4、1防护及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xxx

(8)勤开窗户透气,每次通风换气不少于30分钟,并要经常对空气进行消毒,消毒时要对室内进行全封闭。

消毒可用84消毒液、双氧水、酒精等进行消毒。

(9)各个班组如出现返场人员有新型冠状病毒症状者,应立即隔离通知项目部及当地防疫部门;

(10)领导小组每天对职工的工作区、生活区、食堂等场所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进行整改;

(11)办公室、食堂、宿舍必须定期进行消毒,一天不得少于三次,每次消毒均要做好记录,记录表格附后;

(12)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

餐厅每日消毒3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

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

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

职工餐具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在餐前餐后均要进行消毒,并做好记录;

(13)办公区、生活区、等场所,采用自然通风,食堂采用机械通风,但必须保证通风道清洁;

(14)生活区、食堂等场所必须接通自来水,用于工人洗手,洗手处必须放置消毒肥皂或洗手液;

(15)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环境,生活区及办公区一天必须清扫三次以上,保证清洁卫生;

(16)尽量少去人中密集的地方。

避免去人口密集、通风差的地。

(17)要注意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18)避免近距离接触,交谈保持1米以上距离。

(19)对施工队伍加强教育和监督,督促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搞好办公、食堂、宿舍的卫生,做到空气畅通,购置必须的药品,做好消毒和个人的预防工作;

(20)充分利用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做好宣传工作,对预防常识等进行宣传,同时教育大家要正确对待,提高自身的预防意识;

(21)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按上级要求,实行日报制,各施工班组要将当天的情况及时报项目经理部。

五、监测与预警

5、1风险监测

5、1。

1工作职责

应急办公室负责本单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监测工作。

负责与当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获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当收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警信息时应及时向上一级单位应急办公室报告。

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

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后,疑似病例所在部门立即向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人员汇报,应急办公室根据疑似病例、是否有发热病人或疫情接触情况综合分析判断,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发布预警通报,通知各部门作好应急准备。

各部门每天定时向应急办公室汇报本部门疫情情况(是否有发热病人或疫情接触情况),如出现疑似病人由应急办公室联系医院进行甄别和处置。

5、1。

2监测方法

5、1。

2。

1判定疑似病人主要通过询问其是否有以下接触史。

1)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野生动物、物品和环境,而且暴露的时候未采取有效防护(如戴口罩)。

2)密切接触者是指与可疑感染者或确诊感染者有过如下接触情形之一:

3)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4)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6)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近距离接触人员;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