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九版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新版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学校做好开学前连续7天健康监测和旅居史报告等。
各地要及时关注学校和幼儿园所在地、全国其他地区疫情形势变化。
一旦所在地发生本土疫情或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提高,应严格执行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立即激活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果断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新版中小学防控方案要求,各校要严格落实属地对从中高风险区及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低风险区返校或其他特殊情况师生员工的健康管理要求,返校前须提供48小时内(以出具报告时间为准)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全面把控所有进出校园通道,实行校园相对封闭管理,做到专人负责、人员登记排查记录齐全。
师生员工进校门需佩戴口罩、核验身份并检测体温。
来访人员还需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
新版高校防控方案规定,跨省区返校的低风险区高校师生员工开学前需持48小时内(以出具报告时间为准)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并按照属地要求,做好到达后的核酸检测。
师生员工返校后出发地被认定为中高风险区的,应及时向学校及所在社区报备,根据师生员工出发地疫情等级及学校所在地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防控方案特别要求,高校不得对来自低风险区的师生员工采取集中隔离等“层层加码”措施。
高校应加强校门管理,全面把控校园进出通道,加强对外卖配送和快递人员核查、登记与管理。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便捷的进出校门管理机制。
全面排查出入校漏洞,重点检查围栏损坏处、绿植围挡处、矮墙等人员可通过且无人看管的区域,及时修缮、堵上漏洞。
开学后,如学校所在地出现疫情,中小学和高校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要,可暂时停止线下教学。
待疫情得到控制后,师生员工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的意见,应及时恢复线下教学。
如师生员工中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学校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2小时内向所在地疾控机构报告。
中小学和高校在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指导下,采取封闭管理、全员核酸检测、加强校内活动与场所管控等处置措施,及时安排线上教学。
新版防控方案还指出,高校出现1例及以上校园感染者后,应分别在第1、2、3、7天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有条件的高校,可及时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抗原检测,若出现抗原检测阳性者,需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的要求,由急救中心转运至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
各级学校师生员工和幼儿病愈或按期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按规定完成居家健康监测与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方可返校。
返校时,学校和幼儿园要查验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证明。
第九版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织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x月份xx市启航幼儿园开展各项疫情防控活动。
一、教职工培训,提高防疫意识
为了科学有效做好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常态化防控与应急处置措施,切实保障教师和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2年x月x日xx市启航幼儿园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专题培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组合组制定,本次学习培训内容重点针对了方案中主要修订的内容:一是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二是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三是完善疫情监测要求;四是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培训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全面认真学习、掌握第九版防控方案,做好贯彻落实,并按照防控方案要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流调处置,确保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
二、集中防疫教育
本周在不同时间段各班每位教师通过PPT、动画片、图片等形式向幼儿讲解防疫知识,现场教学指导幼儿如何正确科学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让幼儿了解注意个人卫生对保护自身及家长健康安全的重要性。
正确引导幼儿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坚持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少聚集、文明用餐、遵守一米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健康生活习惯。
三、我园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全面开展健康知识和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
主要采用校园公众号、钉钉群、LED灯等形式开展重点传染病知识宣传。
四、严格落实校园管控、佩戴口罩、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健康管理、物资储备等工作。
养成科学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一米线”、公筷制、分餐制、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1.严格落实做好校园管控工作,做到“三码联查”
办公室区域,由值周教师和本班保育员负责,每天至少两次清洁消毒。
以上所有消毒工作必须在无人的环境下进行,消毒完后需开窗通风60分钟。
4.制定疫情防控时期严格的门卫管理制度。
严禁非本园教职员工、学生进入校园,对确需进出校园人员进行严格登记、测量体温,禁止未佩戴口罩或体温异常人员进入校园,上课期间封闭管理,学生离园后要及时封闭校园,并对校门周边、门卫室及时进行消毒、通风。
5.做好食堂、饮用水的安全监管。
严格做好食堂后勤人员的体温检测工作;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不使用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严禁食用野生动物。
身体不适者及有发热症状人员严禁进入食堂。
不在食堂集中就餐。
进入食堂人员要^/好口罩,进入食堂后先洗手后取餐。
6.积极做好消毒物品(消毒液、医用酒精等)、洗涤用品(洗手液、香皂)、口罩(若干)、红外体温测量仪等防控物资采购和储备。
在大门口设置用于收集废弃口罩及废弃消毒物品的红色垃圾桶。
在保健室,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要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物资、经费,由王艳老师对防控物资进行管理,每天领出去的物资教师签名确认,避免滥用和浪费。
第九版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4
一、晨午检
1、晨午检要求:
每天早上幼儿入园和中午睡午觉之前,须接受各班教师的检查。
2、晨午检内容:
一看:仔细观察幼儿的面色(红润、尚可、一般、差)、精神状态(好、较好、一般、差),发现幼儿面色和精神状态不佳时,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必要时需通知家长带幼儿到医院就诊。
二听:听患病幼儿、及其家长和同学的阐述。
三问:询问幼儿和家长是否有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黄疸、结膜充血、腮腺肿大等症状。
如有,家中有无类似病人,孩子有无类似病人接触史。
四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在学校易高发,晨检要重点检查幼儿是否有发热(传染病普遍症状),是否出现脸、胸、背等部位疱疹(水痘症状),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腮腺炎症状),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手足口病症状),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疼、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等(流感症状)。
五量:在日常晨检时体温测量可采取观察和询问的方式来进行。
特定晨检时,一般需要对体温进行仪器测量,并有体温记录。
六联系:晨午检时发现有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黄疸、结膜充血、腮腺肿大等症状或其他健康异常表现的幼儿时,教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通知家长带幼儿去医院就诊。
如家长不能及时赶到,不能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进行隔离,通知家长带去医院进行诊治。
二、流程
1、筛查:教师每日早晨对来园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有无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异常症状,无异常症状方可继续上课
2、登记:教师对晨(午)检发现的异常的学生登记到相关表中,并报告保健教师
3、核查:保健教师对异常症状学生进行核、排查,不能排除传染病的通知家长,要求家长带其去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4、汇总分析:疫情报告人每日对各班当日及前2日报告的异常症状学生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判断学校是否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
5、报告:保健教师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或在同一班级,ld内有3例或者连续3d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要及时报告学校疫情报告人,由学校疫情报告人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进行报告。
三、异常情况处理
(一)出现疑似症状的学生
晨午检中一旦发现学生有发热(腋温>37C)、腹泻、呕工、皮疹、黄疸、结膜充血、腮腺肿大等症状者要到留观室或隔离室进行密切观察,对进入留观场所的学生要安排专人管理。
由学校卫立即通知学生家长,由家长带其学生去医院进一步诊治,并对其追踪了解病情变化及诊疗情况,同时做好记录。
如排除传染性疾病,凭医院(在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证明可继续上课或回家休息;如不能排除传染性疾病,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关的隔离治疗措施。
家长(监护人)联系不上的,学校指派专人处理。
(二)确诊为传染病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