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