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乡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乡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全面加强我片区卫生应急工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我片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编制依据
根据《********》文件,结合我片区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XX片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
四、工作原则
(一)统一指挥,层层负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其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实行统一指挥,层层负责,依照响应级别,全体职工参与应急抢救工作,各应急小组根据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全面工作。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防范意识,落实防范措施,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调查,及时发现、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序、有效的开展处置工作。
(四)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明确专业防控机构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发挥社会优势,相互配合协助,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应急组织与职责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XX片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组织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格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小组
1、医疗救护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住院部内、外科主任、护士长为副组长,住院部全体医护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的现场抢救、运送、诊疗。
2、流调组:由疾控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防保科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负责健康人群疾病预防、健康宣传和疫情监测等。
3、消杀灭组:由疾控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防保科、后勤等人员为组员。负责疫源地、医院及相关公共场所的消杀灭工作。
4、卫生监督组:由卫生监督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控制以及对学校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等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主管部门对事件发生地的食品卫生及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等防控措施的落实。
5、综合信息组: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疾控工作人员等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汇总报告等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正确做好舆论导向和信息发布工作。
6、后勤保障组:由后勤分管副院长任组长,后勤部主任为副组长,医院后勤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药品、器材及各项物资的准备和供应,维护处置环境的秩序稳定等工作,确保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应急联动
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按照本预案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实行各工作小组、部门、上下联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抢险救援人力物力调度、事件监测、报警反应灵敏的应急处置快速高效,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第三章预防、监测、报告与预警
一、预防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从组织、方案、人员、物资等方面做好应急准备,有效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努力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对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二、监测
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按照《********》等有关规定,建立、运行、维护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日常监测,保证监测质量。
三、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提供的信息,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及时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并上报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同时做好应急准备。
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预警发布与解除由上级卫生应急指挥部发布和解除。
四、报告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规范和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切实保障全中心职工和病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稳定和发展,结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成立xx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处理救援指挥工作。
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工作小组、信息处理报告和公布工作小组、消防安全应急处理小组。
各工作小组在院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按照相应职能开展调查处理、医疗救护和向社会做好宣传教育、信息公布等工作,及时、准确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和预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副组长:
成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及医疗救援小组名
单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供应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信息处理报告及公布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措施
各工作小组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把保障全院职工和病人健康与生命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医疗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主动介入,认真负责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落实工作岗位责任制。
各项工作实行领导负总责,各工作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成员为具体责任人。
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
加强各小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统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加强各项工作衔接和协调工作,在应急处理、医疗救援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以确保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渠道畅通。
三、预防及监测积极的预防和监测是减少突发工作卫生事件的发生及减少事件损失的根本途径。
认真做好日常门诊登记每位临床医师配备一本门诊日志,并按要求逐项填写,医院各配备一本传染病登记报告簿,由指定负责人填写,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填登传染病登记报告簿。
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谁接诊谁负责,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传染病登记负责人,填写登记卡,并上报行政负责人。
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途径,加强对居民的健康知识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方面知识的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紧急对本社区村干部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并让他们把所学在居民中进行传播,提高本社区整体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消除居民的恐慌心理。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发生特大突发公共卫生预警发生上述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组长在接到通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通知应急小组成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同时向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首次报告。
小组成员到达现场后,对现场进行一般情况的调查和评估,按实际情况及自己工作职责进行应急处置。
等当地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对现场情况进行介绍,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
监督有关部门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小组组长在此过程中对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卫生行政部门做进程报告,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或可能因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同时对首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现场处置完成后,应急小组成员要继续作好跟踪和随访,对有相关病症的居民追踪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事件处理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内,应急小组组长向相关部门做结案报告。
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置过程中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功效、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几整改情况,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