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返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返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1
春节将至,人员流动量大、聚集性强,极易发生新冠病毒传播风险。
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巩固我市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现就春节期间返乡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有关事项方案如下。
一、倡导衡水籍在外人员就地过节
1.为避免旅途中的感染风险,倡导衡水籍在外人员在工作、学习、生活地就地过节、过年。
确需返乡的,提倡向所在单位和居住地社区(村)提前登记报备,详细告知返程行程、健康状况、14天内旅居史等信息。
2.旅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
鼓励驾乘私家车和错峰返乡,确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尽量避免多次中转和旅途中长时间停留,尽量不在车厢、机舱、船舱内走动和与人接触。
同时妥善保存机票、车票等行程单据以便查询,到达目的地后要对随身物品进行消毒。
二、严格来衡返衡人员管控措施
1.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市区人员原则上暂不得来衡返衡。
已经来衡返衡的,对中、高风险地区来衡返衡人员实行“14+7”隔离管控措施,14天集中隔离期间每两天进行1次免费核酸检测,7天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分别在第1、4、7天进行免费核酸检测;对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来衡返衡人员实行14天居家医学观察,分别在第1、7、14天进行免费核酸检测。
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由各县市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安排医务人员上门采样。
2.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其他县市区的来衡返衡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且须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分别在第1、4天进行免费核酸检测。
3.其他低风险地区的来衡返衡人员,到衡后要立即到就近的核酸检测点进行1次免费核酸检测,落实7天居家健康监测等措施,并在第4天再进行1次免费核酸检测。
4.来衡返衡人员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得参加聚集性活动。
家庭成员应当保持好个人卫生,常洗手、勤通风,避免频繁外出、会友,如需外出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群密集场所;不要混用餐具及个人洗漱用品,用餐使用公筷公勺。
5.返乡人员到衡登记报备后,可持健康码、行程码或其他相关证明到属地公布的核酸采样点进行免费核酸检测,在核酸检测结果未出前,应当减少与家人接触,日常生活用品单独清洗消毒,非必要不外出。
三、加强返乡人员登记报备
1.返乡人员到衡后,要第一时间在居住地社区(村)登记报备,并配合属地疫情防控部门落实排查、管控等防疫责任,因隐瞒不报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2.鼓励群众对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人员和行为进行举报,各县市区将对外设立举报电话,督促返乡人员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四、鼓励返乡人员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目前疫情防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能够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死率。
请返乡人员中符合接种条件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尽快到就近接种点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已全程接种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满6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的返乡人员,尽快到就近接种点接种加强针,进一步筑牢群体免疫屏障。
返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一、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一)提升人员能力
1.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各区、县(市)至少建立2支县级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小分队。
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统筹人员技术力量,下沉基层,要求每个乡、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不少于1支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小分队,并加强人员梯队建设,储备相应机动力量。
每支小分队至少包括3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同时具备核酸采样能力和消杀能力。
2.采样和核酸检测能力。
各区、县(市)要按照3天内完成辖区内人口最多镇街常住人口全员核酸检测的目标要求,配置充足的检测人员和设施设备。
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10名采样人员,采样人员统一经过规范性培训(要求统一通过鼻咽拭子采集上呼吸道标本)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录入检测人员名录库。
每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至少组建2支核酸检测队伍,每组不少于3人,成员均应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经历并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证,主要人员具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培训合格证,确保能够熟练检测、及时报告结果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必须为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考核并已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网备案。
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执行。
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掌握辖区内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所有机构情况,并定期对其检测能力进行核查,对其检测质量进行质控评价。
3.环境消毒队伍能力。
对实施居家硬管控人员擅自外出的,转送至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进行集中隔离。
必要时可考虑对管控区域设立卡口实施封闭式管理。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出院病人、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境外返绍人员等其他各类重点人员,继续按照省、市防控要求执行,并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管控措施。
各区、县(市)可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调整防控措施。
(二)区域预警风险等级分类管理。
以村社为单位,根据14天内来绍返乡人员类别和数量预判疫情发生可能性,依次用红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不同的预警级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红色管控区域及管理要求。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的确定为红色管控区域:密切接触者≥1人;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3人;自疫情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返乡人员≥5人;完成14天集中隔离后,继续实施“7+7”管控措施的入境人员≥3人;在国内从事高风险职业人员≥10人;其他普通省外返乡人员≥30人。
红色管控区域内的人员管控、核酸检测按照“来绍返乡人员健康管理”相关要求执行;由各地综合评估后,管控区域内停止集市、棋牌室活动、社戏演出观看、宗教活动、10人以上聚餐等聚集性活动。
2.黄色管控区域及管理要求。
出现任一情况的确定为黄色管控区域: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1—2人;自疫情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返乡1—4人;完成14天集中隔离后,继续实施“7+7”管控措施的入境人员1—2人;在国内从事高风险职业人员1—10人;其他普通省外返乡人员20—29人。
黄色管控区域内的人员管控、核酸检测按照“来绍返乡人员健康管理”相关要求执行;落实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人群聚集性活动疫情防控,活动期间均要求戴好口罩。
管控区内入境人员,来自疫情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返乡人员,高风险职业人员在日常健康监测期间禁止参加各类聚集性活动。
3.蓝色管控区域及管理要求。
以社区(村)为单位,14天内普通省外返乡人员1—19人的,确定为蓝色管控区域。
落实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其他普通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工作。
(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疫情监测。
各地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发热病人首诊负责制,及时开展核酸检测。
检测机构要在6小时内反馈结果,阳性结果立即报送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防控办,阳性病例应重新采样,样本立即送市疾控中心复核。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在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诊断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牵头单位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个体诊所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意识,做好人员信息登记和报告工作,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加强宣传,引导出现发热症状的人员及时到当地发热门诊就诊。
2.重点人群、重点物品和环境核酸检测。
将区、县(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包括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工作人员、基层网格员、农村需排查和协查人员等纳入“应检尽检”范围,每周开展核酸检测。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在县级疾控中心指导下,按照中心村为主、行政村全覆盖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物品和环境的主动采样工作,2021年1—3月期间要求各镇街每周采集不少于30份样本(不包括医疗卫生单位“应检尽检”数量)。
以春节返乡人员、入境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人员、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以及近期参加过婚礼、葬礼、集会等活动的人员为重点,定期入户进行核酸检测;对来自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或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冷链食品或其他物品,以及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村民活动室、棋牌室、休闲娱乐室、公共卫生间、民宿、餐馆、养老院、农贸市场、宗教场所等,每周进行采样检测,留样时间7天以上。
3.重点场所防控。
镇街、村社应积极落实“五有一网格”要求,督促辖区内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辖区内企业、风景区、民宿、餐馆、文化室、养老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日常防控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
提倡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针对节日期间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人口流动大、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管控难度较大、疫情传播风险高等特点,加强人员排查和健康管理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
适时对疫情传播风险和趋势进行评估研判,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
三、果断处置疫情
(一)快速响应。
镇街、村社发现疫情后应立即上报区、县(市)防控办,并积极配合做好应对工作。
感染者在临时隔离点隔离,并在2小时内完成转运。
区、县(市)防控办迅速组织调派疫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等工作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离、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等应对工作。
发现疫情波及范围扩大或存在输出风险时,及时提高响应等级、扩大防控区域、加大防控力度、封闭管控相应区域。
镇街、村社和基层医务人员要积极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来源追踪、涉疫人员管控和小区、村落封闭管控等工作。
(二)疫点管控。
疫情发生后,各地防控办应根据流调情况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管控区域范围可精准划至最小单元(如居民小区、楼栋、自然村组等),依法依规按程序报批后采取交通管制、停工停业停学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