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医养结合汇报材料范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医养结合汇报材料范文1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

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

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2021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

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快速老龄化,2021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2亿,而2050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已经到达50%。

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2021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1亿慢性病老人。

2021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1.18亿。

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

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

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

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

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

核心问题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赚钱?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

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4-2-1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4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

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

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

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

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

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

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

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

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

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的机会是存在的。

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

长期护理险的体系建立后,有主整个老年人群分摊风险,让老年人不至于因为贫穷或者子女无力照顾而得不到护理。

但是这样的保障所需要配套的是严格的管理防止滥用。

护理可以说是必须的,但也很容易滋生欺诈骗保,如果要建立这样的风险防控,就必须在风险基金赔付的时候严格核准护理的必须性,这有待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子病历网络,形成老年人健康档案,并打通基金管理方、医保、养老医疗机构。

这个工程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风险防控的设计,而是这些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以及防止欺诈的措施。

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

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

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

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

2.3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照顾老人起居,提供诊疗服务,使患病老人无需长期占用医院床位,节约资源,同时仍然满足了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其次,国家卫生部调查报告指出,我国60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占53.9%,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4]。

这些慢性疾病病程长,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来支持,势必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带巨大挑战,对现有的机构养老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再次,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等现象。

如果可以将这些中小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不仅能解决中小型医院目前的困镜及资源浪费问题,还能解决养老机构对医护人员以及病床的需求,提升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质量。

因此,整合并统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既降低了养老机构的优化成本,又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极大改善患病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必要且可行。

3.“医养结合”模式的分类

3.1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联盟

这种方式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安排医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并建立治疗档案,避免老人往返奔波。

当养老机构中有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合作医院,由医院及时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

如河南郑州第九医院与市内31家养老机构联盟,为养老机构定期随诊、义诊,并根据患者不同需求提供相应医疗服务[5]。

3.2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这种方式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进行调整,转型为老年疗养院、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所需的设施及配置,对医护人员进行职能培训,明确其今后需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及要求。

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使老年人可以有病医病、无病疗养[5]。

3.3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这种方式可以在“公建民营”的形势下产生[6],即由政府出资建造,再借助民间专业机构运营,由其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也可以将中小型医院的一部分资源整合进入养老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4.“医养结合”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健全对策

当前,不管是医疗机构的改制还是养老院服务项目的优化都存在很多难题,一方面资金不足,而且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其医疗机构身份无法获得,也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

另一方面缺乏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的需要。

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4.1政府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需充分认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督导施行。

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对进行“医养结合”优化的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医保定点、资金扶持等政策,保障其医疗资质的获得,解决医保问题,减轻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对于医养机构的合作联盟,政府应监督其操作流程,保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沟通,使其规范化进行,达到预期目的。

对于医疗机构的改制,政府应做好统筹工作和资金扶持,保障其设施配置的完善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4.2培养老年医护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老年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服务项目,因此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质的专业人才不过两万人,这与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比例悬殊,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一方面可在中高等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地位及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员从事相应的老年护理工作,为“医养结合”储备充足的人才。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7(6):63-68.[5]张浩淼.关于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1,11(4):93-96.[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5):69-74.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对此,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就如何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民政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现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长期护理照料制度和保险机制、建立现代老年产业体系等加大探索。

今后我国养老服务也将出现五大转型①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②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到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③从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复照料、情感护理等服务保障④单纯的养老机构到“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转型⑤从以政府为主办养老机构到公办与民营同步发展模式“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老有所医”与“老有所养怕勺有机结合,是养老、健康保障体系架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池是解决当前医疗与养老互相独立、自成体系的条块分割体制格局弊端的方法“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表现在实际医疗保健服务和老年照护服务工作中对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水平要求高特别是对行动不便和智障老人的照护更为理性、人文关怀更为个性化等特殊性。

因此对“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功能、任务定位要有别于一般医疗机构和养老院。

要求从养生、保健、生活照料护理、医疗等各方面都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求。

如提供精美、健康、合理的营养膳食定期组织省内外的旅游度鼠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书法、绘画、文体娱乐活动等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向老人提供金融、理财和法律、公正服务倡导精神愉悦的保持,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活动让员工和老人断交流,让老人保持心情舒畅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

建立适应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医养结合”新型模式应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因地制宜,把医养结合起来一是由现有医院发挥医护资源优势创办养老机构二是由大型养老院创办老年医院或老年医疗保健中心科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合创建新的医养结合机构让新机构一开始就具备医养结合的功能解决养老机构在医疗保健服务和心理关怀存在的不足解决失能老年人住养老机构就医困难,住医院又无人护理的问题河以起到集养老、照护、保健、康复、诊疗于一体的目的。

总之、建立“医养结合”产业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肩能力、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