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混管阳性应急预案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混管阳性应急预案1

一旦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也应当遵循“新十条”有关的要求。

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我们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首先,要加强对重点区域也就是职业暴露风险比较高的区域的管理,像发热门诊、急诊、病房包括门诊,要优化相关工作流程,配足医护人员力量,医务人员要科学做好个人防护,科学穿戴防护用品,努力将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来保障执业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医疗资源的调度和准备,来满足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

第二,我们多次要求要落实好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各项措施,做好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特别是要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临床救治工作,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编组、医疗力量配备和工作班次的安排,能够确保医务人员的力量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至于由于医务人员大量的职业暴露造成感染以后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第三,医疗机构有其特殊性,一个是人流量大,另外一个是脆弱人群也非常多。

因此按照“新十条”的要求,进入到医疗机构要查验48小时核酸结果。

我们要求患者也要尽可能的提前做好核酸检测或者是抗原检测,就诊的患者及陪同人员,都要规范佩戴好口罩。

但同时我们也要求,一旦有急危重症,即便是没有核酸证明,也是以救治为先,同时做好科学防护,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明显下降,感染者大多数无症状或者轻型,重症病例比较少,我们应对起来可以有效控制重症风险,降低病死率。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致病力下降,大家还是以平常心对待它,不必要紧张甚至恐惧。

当然,我们采取的优化措施,居家隔离和观察治疗实际不是放开,而是为了更有效的、精准的分层救治,一方面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急重危症的治疗,所以我们有一系列的办法防止造成进一步传播的风险,同时使那些需要治疗的人群,重症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诊和治疗。

居家隔离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内的成员尽可能少接触,如果接触也要有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强调几点:居住的房间每天要通风,良好的通风对呼吸道传染病降低传播性至关重要。

第二,卫生间、浴室单用最好,每天也要消毒,如果共用一定要错开时间,用后要进行消毒,避免家庭传播。

第三,做好手卫生和环境的消毒,包括做饭、用餐等等过程中,要注意好手卫生。

第四,咳嗽、打喷嚏一定要拿纸巾盖住,然后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避免后续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

第五,用过的纸巾、口罩等等一定要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统一转运。

第六,个人物品不要混用,和家里人尽可能分开,因为物品本身也有可能造成传播的风险。

总之,通过一系列个人防护,环境隔离,最大限度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区域混管阳性应急预案2

1.方舱得到混管阳性的消息——第一时间告知教育局——教育局将相关消息告知学校:哪一管阳性,有几人。

2.进行追阳(1管阳)——假设一个班有40人,1-20号这一管阳了,需要将1-20和21-40分别转运到不同的隔离点进行隔离(临时隔离室、三楼图书馆),等待复核(疾控会上门采样),本班原有教室进行消杀。

(物资保障组负责)

3.等待复核期间,混阳班级餐食由物资保障组统一安排放置于隔离室门口,餐具可选用一次性餐盘,使用后当医疗垃圾统一回收销毁。

(物资保障组负责)

4.数据流调组:迅速摸排混管密接人员,含同班同学、到过班级上过课的老师(含晚托课程师生)、就餐时同吃的人员等。

5.复核结果若为阴性,解除控制;若为阳性,如明确为无症状感染,班主任联系家长立即接走,自行看护居家隔离7天,第6、7天分别做一次核酸,若结果为阴性且CT值>35回校。

6.密接学生处理:班主任联系家长立即接走,居家隔离5天,并在居家隔离的第五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可凭核酸结果返校。

7.沟通协调组:校长室第一时间上报教育局领导,德育处上报教育局素质教育科、街道社卫等部门,校务办联系公安派出所、松合社区等部门,多方联动,快速、规范、精确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8.物资保障组:迅速安排对隔离室、三楼图书馆等区域进行消杀消毒处理。

9.教育教学组:负责线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指导,科学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不让一个学生落下学业;每天做好学生心理沟通,分层落实练习,因材施教。

落实医务人员子女教育关爱,做好个别辅导方案

区域混管阳性应急预案3

一、防控会议

演练前,x园长强调了此次演练的重要性,明确了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启动应急预案

演练场景如下:2022年*月**日上午,x园长收到疾控中心电话,幼儿园在核酸检测10:1混管采集中,发现初筛阳性病例。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