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江苏省高考化学解析版参考答案,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江苏省高考化学解析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列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是()

A.光合作用 B.自然降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碳酸盐的沉积

【考点】BM: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分析】A.光合作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氧气;

B.二氧化碳微溶于水,自然降雨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化石燃料燃烧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碳;

D.碳酸盐沉积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的过程。

【解答】解:A.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过程中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A错误;

B.自然降雨过程中,空气中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过程中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B错误;

C.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含碳元素,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C正确;

D.碳酸盐的沉积是碳元素减少的过程,过程中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变化、化石燃料燃烧、化合反应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2分)用化学用语表示NH3+HCl═NH4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B.HCl的电子式:

C.NH3的结构式:

D.Cl﹣的结构示意图:

【考点】4J: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分析】A.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B.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不存在阴阳离子;

C.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N﹣H键;

D.氯离子的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答】解:A.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的质量数=8+7=15,噶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57N,故A错误;

B.HCl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中不能标出电荷,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氨气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3个N﹣H键,NH3的结构式,故C正确;

D.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氯离子的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其正确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电子式、元素符号、结构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3.(2分)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B.SiO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C.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D.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考点】1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分析】A.碳酸氢钠的稳定性与制胃酸中和剂没有关系;

B.二氧化硅能导光,可用于制光导纤维,与二氧化硅的熔点无关;

C.氧化铝可用作耐高温材料,利用的是其高熔点,与是两性氧化物无关;

D.根据CaO与H2O反应,且无毒分析。

【解答】解:A.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可用作胃酸中和剂,与NaHCO3的稳定性无关,故A错误;

B.SiO2可用于制光导纤维,利用的是二氧化硅的导光性,与其熔点无关,故B错误;

C.由于Al2O3具有较高熔点,可用作耐高温材料,与Al2O3是两性氧化物无关,故C错误;

D.由于CaO与水发生反应,且无毒,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即可解答,注意掌握常见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4.(2分)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0.1mol•L﹣1 KI溶液:Na+、K+、ClO﹣、OH﹣

B.0.1mol•L﹣1 Fe2(SO4)3溶液:Cu2+、NH4+、NO3﹣、SO42﹣

C.0.1mol•L﹣1 HCl溶液:Ba2+、K+、CH3COO﹣、NO3﹣

D.0.1mol•L﹣1 NaOH溶液:Mg2+、Na+、SO42﹣、HCO3﹣

【考点】DP: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A.次氯酸根离子能够氧化碘化钾;

B.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硫酸铁反应;

C.醋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D.氢氧化钠与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反应。

【解答】解:A.ClO﹣能够氧化KI,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Cu2+、NH4+、NO3﹣、SO42﹣之间不反应,都不与Fe2(SO4)3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CH3COO﹣与HCl反应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Mg2+、HCO3﹣与NaOH溶液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离子的性质即可解答,注意掌握离子共存的条件,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5.(2分)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考点】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灼烧海带需要在坩埚中进行;

B.装置乙为过滤装置,能够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反应需要加热;

D.氯气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解:A.需要在坩埚中灼烧海带,不能用烧杯灼烧,故A错误;

B.装置乙中装置及操作均合理,可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故B正确;

C.装置丙中缺少加热装置,无法获得氯气,故C错误;

D.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应该为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灼烧、过滤装置及气体制备与尾气吸收等知识,明确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熟练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6.(2分)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A.向FeCl2溶液中滴加 NH4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KAl(SO4)2•12H2O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

C.NH4Cl与Ca(OH)2混合加热可生成NH3

D.Cu与FeCl3溶液反应可生成CuCl2

【考点】DD:盐类水解的应用

【分析】A.亚铁离子不与NH4SCN溶液反应;

B.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C.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加热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

D.金属铜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

【解答】解:A.铁离子与NH4SCN溶液反应,溶液变红色,而亚铁离子不与NH4SCN反应,故A错误;

B.KAl(SO4)2•12H2O溶于水电离出铝离子,铝离子水解可形成Al(OH)3胶体,故B正确;

C.实验室中通常利用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制取NH3,故C正确;

D.Cu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Cl2和CuCl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铁离子检验、氨气制备、盐的水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即可解答,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7.(2分)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饱和Na2CO3溶液与CaSO4固体反应:CO32﹣+CaSO4⇌CaCO3+SO42﹣

B.酸化NaIO3和NaI的混合溶液:I﹣+IO3﹣+6H+═I2+3H2O

C.KClO碱性溶液与Fe(OH)3反应:3ClO﹣+2Fe(OH)3═2FeO42﹣+3Cl﹣+4H++H2O

【考点】49: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碳酸钙更难溶,实现了沉淀的转化;

B.离子方程式两边总电荷不相等,违反了电荷守恒;

C.碱性条件下,反应产物中不能拆开氢离子;

D.水为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

【解答】解:A.饱和Na2CO3溶液与CaSO4固体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CaSO4⇌CaCO3+SO42﹣,故A正确;

B.酸化NaIO3和Na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5I﹣+IO3﹣+6H+═3I2+3H2O,故B错误;

C.碱性溶液中,反应产物不能存在氢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lO﹣+2Fe(OH)3+4OH¯=2FeO42﹣+3Cl﹣+5H2O,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即可解答,C为易错点,注意反应环境,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8.(2分)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W)>r(Z)>r(Y)

B.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

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

D.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考点】8F: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X,则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且原子序数大于Y,则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W为S元素,即X、Y、Z、W分别是O、Na、Al、S元素;

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B.由X、Y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a2O也可能是Na2O2;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解答】解: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X,则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且原子序数大于Y,则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W为S元素,即X、Y、Z、W分别是O、Na、Al、S元素;

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r(Y)>r(Z)>r(W),故A错误;

B.由X、Y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a2O也可能是Na2O2,Na2O只含离子键、Na2O2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故B错误;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Y>Z,则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故C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X>W,所以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学生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结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即可解答,注意:B选项中易漏掉Na2O2而导致错误。

9.(2分)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考点】GF:钠的重要化合物;GR: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A.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B.偏铝酸钠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铝,不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C.蔗糖为非还原性糖,不与银氨溶液反应;

D.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

【解答】解:A.NaHCO3(s)加热分解生成Na2CO3(s),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NaOH,该转化关系均能实现,故A正确;

B.NaAlO2(aq)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不会得到Al(OH)3(s),故B错误;

C.[Ag(NH3)2]+(aq)不与蔗糖反应,故C错误;

D.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会得到FeCl3(aq),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即可解答,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1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反应4Fe(s)+3O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3mol H2与1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考点】51: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B7: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分析】A.还有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

B.依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H﹣T△S<0分析;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

D.酶有最佳温度,温度过高会降低酶的催化活性。

【解答】解:A.原电池工作时,化学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电能,部分转化为热能,故A错误;

B.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H﹣T△S<0,已知常温常压下反应4Fe(s)+3O2(g)=2Fe2O3(s)可以自发进行,△S<0,满足△H﹣T△S<0,△H<0,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3mol H2与1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转移电子小于6mol,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故C正确;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适宜温度淀粉水解速率加快,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甚至消失,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原电池、淀粉水解等知识,明确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酶的催化活性,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二、不定项选择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4分)化合物Y能用于高性能光学树脂的合成,可由化合物X与2﹣甲基丙烯酰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化合物X、Y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Y与Br2的加成产物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

C.X、Y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X→Y的反应为取代反应

【考点】HD: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A.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共价单键可以旋转;

B.Y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后,连接甲基的碳原子上含有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

C.含有碳碳不饱和键、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X中﹣OH上的H原子被取代。

【解答】解:A.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共价单键可以旋转,所以O﹣H键可以旋转,导致﹣OH中的H原子与苯环不共平面,故A错误;

B.Y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后,连接甲基的碳原子上含有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所以Y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中连接甲基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故B正确;

C.含有碳碳不饱和键、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X中含有酚羟基、Y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X、Y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错误;

D.X中﹣OH上的H原子被取代,所以为取代反应,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原子共平面判断方法、基本概念即可解答,注意:关键单键可以旋转,题目难度不大。

12.(4分)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

A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D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Ksp(AgCl)>Ksp(AgI)

A.A B.B C.C D.D

【考点】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苯酚钠,导致浊液变澄清;

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碘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D.离子浓度相同条件下,溶度积越小的越易先产生沉淀。

【解答】解:A.苯酚和Na2CO3反应生成NaHCO3和苯酚钠,导致浊液变澄清,根据强酸制取弱酸原理知,苯酚酸性大于HCO3﹣而不是碳酸,故A错误;

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碘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由此证明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故B正确;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该反应为Cu2++Fe=Cu+Fe2+,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u2+、氧化产物是Fe2+,则氧化性:Cu2+>Fe2+,故C错误;

D.离子浓度相同条件下,溶度积越小的越易先产生沉淀,因为c(Cl﹣)、c(I﹣)相对大小未知,导致无法判断溶度积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涉及萃取实验、氧化还原反应、溶度积常数、酸性强弱判断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和评价能力,明确实验原理、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D。

13.(4分)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图甲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H<0

B.图乙是室温下H2O2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中c(H2O2)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

C.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说明HX是一元强酸

D.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溶液中c(SO42﹣)越大c(Ba2+)越小

【考点】CK: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A.根据图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B.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C.根据图知,HX中未加NaOH溶液时,0.1000mol/L的HX溶液中pH大于2,说明该溶液中HX不完全电离;

D.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Ksp(BaSO4)=c(Ba2+)。c(SO42﹣)。

【解答】解:A.根据图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则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正反应△H<0,故A正确;

B.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根据图知,随着时间的进行,双氧水浓度逐渐降低,则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故B正确;

C.根据图知,HX中未加NaOH溶液时,0.1000mol/L的HX溶液中pH大于2,说明该溶液中HX不完全电离,所以HX为一元弱酸,故C错误;

D.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Ksp(BaSO4)=c(Ba2+)。c(SO42﹣),c(Ba2+)与c(SO42﹣)成反比,则c(SO42﹣)越大c(Ba2+)越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图象分析,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溶度积常数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图象分析及判断能力,明确化学反应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溶度积常数等都只与温度有关,与其它因素都无关,题目难度不大。

14.(4分)H2C2O4为二元弱酸,Ka1(H2C2O4)=5.4×10﹣2,Ka2(H2C2O4)=5.4×10﹣5,设H2C2O4溶液中c(总)=c(H2C2O4)+c(HC2O4﹣)+c(C2O42﹣)。室温下用NaOH溶液滴定25.00 mL 0.1000 mol•L﹣1 H2C2O4溶液至终点。滴定过程得到的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0.1000 mol•L﹣1 H2C2O4溶液:c(H+)=0.1000 mol•L﹣1+c(C2O42﹣)+c(OH﹣)﹣c(H2C2O4)

B.c(Na+)=c(总)的溶液:c(Na+)>c(H2C2O4)>c(C2O42﹣)>c(H+)

C.pH=7的溶液:c(Na+)=0.1000 mol•L﹣1+c(C2O42﹣)﹣c(H2C2O4)

D.c(Na+)=2c(总)的溶液:c(OH﹣)﹣c(H+)=2c(H2C2O4)+c(HC2O4﹣)

【考点】DO: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专题】51G: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根据0.1000 mol•L﹣1 H2C2O4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分析;

C.pH=7时溶液呈中性,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不知,中和后溶液的体积不知,不能确定反应后浓度与0.1000 mol•L﹣1的大小关系;

D.c(Na+)=2c(总)时,氢氧化钠与草酸恰好反应生成草酸钠,根据醋酸钠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判断。

【解答】解:A.0.1000 mol•L﹣1 H2C2O4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H+)=2c(C2O42﹣)+c(OH﹣)+c(HC2O4﹣),还存在物料守恒:c(总)=c(H2C2O4)+c(HC2O4﹣)+c(C2O42﹣)=0.1000mol/L,二者结合可得:c(H+)=0.1000 mol•L﹣1+c(C2O42﹣)+c(OH﹣)﹣c(H2C2O4),故A正确;

C.草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等浓度时满足:c(Na+)=0.1000 mol•L﹣1+c(C2O42﹣)﹣c(H2C2O4),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不知,中和后溶液的体积不知,不能确定反应后浓度与0.1000 mol•L﹣1的关系,所以该关系不一定不成立,故C错误;

D.c(Na+)=2c(总)的溶液中,溶质为Na2C2O4,根据Na2C2O4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可得:c(OH﹣)﹣c(H+)=2c(H2C2O4)+c(HC2O4﹣),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反应后溶质组成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的含义,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15.(4分)一定温度下,在三个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正反应放热),测得反应的相关数据如表:

容器1容器2容器3

应温度T/K700700800

反应物投入量2 mol SO2、1mol O24 mol SO32 mol SO2、1mol O2

平衡v正(SO2)/mol•L﹣1•S﹣1v1v2v3

平衡c(SO3)/mol•L﹣1c1c2c3

平衡体系总压强p/Pap1p2p3

物质的平衡转化率αα1(SO2)α2(SO3)α3(SO2)

平衡常数KK1K2K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v1<v2,c2<2c1

B.K1>K3,p2>2p3

C.v1<v3,α1(SO2)>α3(SO2)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江苏省高考化学解析版参考答案,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江苏省高考化学解析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列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是()

A.光合作用 B.自然降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碳酸盐的沉积

【考点】BM: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分析】A.光合作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氧气;

B.二氧化碳微溶于水,自然降雨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化石燃料燃烧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碳;

D.碳酸盐沉积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的过程。

【解答】解:A.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过程中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A错误;

B.自然降雨过程中,空气中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过程中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B错误;

C.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含碳元素,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C正确;

D.碳酸盐的沉积是碳元素减少的过程,过程中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变化、化石燃料燃烧、化合反应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2分)用化学用语表示NH3+HCl═NH4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B.HCl的电子式:

C.NH3的结构式:

D.Cl﹣的结构示意图:

【考点】4J: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分析】A.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B.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不存在阴阳离子;

C.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N﹣H键;

D.氯离子的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答】解:A.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的质量数=8+7=15,噶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57N,故A错误;

B.HCl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中不能标出电荷,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氨气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3个N﹣H键,NH3的结构式,故C正确;

D.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氯离子的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其正确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电子式、元素符号、结构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3.(2分)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B.SiO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C.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D.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考点】1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分析】A.碳酸氢钠的稳定性与制胃酸中和剂没有关系;

B.二氧化硅能导光,可用于制光导纤维,与二氧化硅的熔点无关;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