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天津市高考化学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内容,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天津市高考化学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2007年3月21日,我国公布了111号元素Rg的中文名称.该元素名称及所在周期是()
A.錀 第七周期 B.镭第七周期
C.铼第六周期 D.氡第六周期
【考点】7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51C: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若第七周期排满,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为118,所以111号元素处于第七周期第11列,据此判断.
【解答】解: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若第七周期排满,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为118,所以111号元素处于第七周期第11列,该元素为第七周期第ⅠB族元素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难度不大,识记稀有气体后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据此推断比较有效,注意镧系与锕系元素,整体把握元素周期表结构.
2.(6分)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10gZnSO4•7H20溶解在90g水中
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C.为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D.为减小中和滴定误差,锥形瓶必须洗净并烘干后才能使用
【考点】66:胶体的重要性质;PT: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R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R3:中和滴定;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25:实验评价题.
【分析】A.10gZnSO4•7H2O中ZnSO4的质量小于10g;
B.长时间煮沸,胶体发生聚沉;
C.NaOH与KCl不反应,与AlCl3反应先有沉淀后沉淀消失,与MgCl2反应有沉淀;
D.锥形瓶无需干燥。
【解答】解:A.因10gZnSO4•7H2O中ZnSO4的质量小于10g,溶液的质量为10g+90g=100g,则ZnSO4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故A错误;
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有红褐色液体出现即得到胶体,但长时间煮沸,胶体发生聚沉,故B错误;
C.因NaOH与KCl不反应,与AlCl3反应先有沉淀后沉淀消失,与MgCl2反应有沉淀,现象不相同,则NaOH溶液能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故C正确;
D.中和滴定时锥形瓶无需干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溶液的配制、胶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中和滴定,注重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3.(6分)下列关于粒子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H2S和NH3均是价电子总数为8的极性分子
B.HS﹣和HCl均是含一个极性键的18电子粒子
C.CH2Cl2和CCl4均是四面体构型的非极性分子
D.1 mol D216O中含中子、质子、电子各10 NA(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考点】84: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98: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9P: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专题】51B: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51D: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
B.HS﹣和HCl均是含18个电子;
C.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
D.1个氘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中子.
【解答】解:A.H2S中H、S元素形成的极性键,但结构不对称,属于极性分子;NH3中含有极性键,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属于极性分子,故A正确;
B.HS﹣和HCl都只含一个极性键,都具有18个电子,故B正确;
C.CH2C12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故C错误;
D.1 mol D216O中含中子、质子、电子分别为10 NA,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难度不大,注意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
4.(6分)草酸是二元中强酸,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常温下,向10mL 0.01mol•L﹣1NaHC2O4溶液中滴加0.01mol•L﹣1NaOH溶液,随着NaOH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V(NaOH)=0时,c(H+)=1×10﹣2mol•L﹣1
B.V(NaOH)<10mL时,不可能存在c(Na+)=2c(C2O42﹣)+c(HC2O4﹣ )
C.V(NaOH)=10 mL时,c(H+)=1×10﹣7mol•L﹣1
D.V(NaOH)>10 mL时,c(Na+)>c(C2O42﹣)>c(HC2O4﹣ )
【考点】DN: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专题】51G: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草酸是二元中强酸,V(NaOH)=0时,NaHC2O4不能完全电离出H+;
B.V(NaOH)<10mL时,溶液中溶质为NaHC2O4、Na2C2O4;
C.V(NaOH)=10 mL时,溶液中溶质为Na2C2O4;
D.V(NaOH)>10 mL时,溶液中溶质为NaOH、Na2C2O4.
【解答】解:A.草酸是二元中强酸,V(NaOH)=0时,NaHC2O4不能完全电离出H+,则c(H+)<1×10﹣2mol•L﹣1,故A错误;
B.V(NaOH)<10mL时,溶液中溶质为NaHC2O4、Na2C2O4,当电离等于水解,即c(H+)=c(OH﹣),所以存在c(Na+)=2c(C2O42﹣)+c(HC2O4﹣ ),故B错误;
C.V(NaOH)=10 mL时,溶液中溶质为Na2C2O4,溶液显碱性,则c(H+)<1×10﹣7mol•L﹣1,故C错误;
D.V(NaOH)>10 mL时,溶液中溶质为NaOH、Na2C2O4,C2O42﹣水解生成HC2O4﹣,则离子浓度为c(Na+)>c(C2O42﹣)>c(HC2O4﹣ ),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的关系,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利用溶液中水解的程度及电离的程度、电荷守恒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5.(6分)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考点】D6:水的电离
【专题】51G: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氨水溶液显碱性,纯水显中性,碱中氢氧根浓度大于水中的;
B、硫酸氢钠能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C、醋酸根水解对水的电离起到促进作用;
D、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则pH值减小。
【解答】解:A、向水中加入氨水,溶液由中性到碱性,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所以平衡逆向移动,c(OH﹣)增大,故A错误;
B、NaHSO4═Na++SO42﹣+H+,其中电离出的氢离子使c(H+)增大,但是温度不变,KW不变,故B正确;
C、CH3COONa中的醋酸根水解对水的电离起到促进作用,电离平衡右移,c(H+)降低,故C错误;
D、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KW增大,则pH值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水的电离知识,酸、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水解的盐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
6.(6分)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N2、H2的转化率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l2进入阳极室
D.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考点】26:工业制取硫酸
【专题】16:压轴题;55:化学计算.
【分析】A、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预热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混合气;
C、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室产生的是氢气和氢氧化钠,阳极上产生的是氯气;
D、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是粗铜,其中含有金属Cu,还有Zn、Fe等活泼金属,阴极是精铜.
【解答】解:A、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即减小生成物氨气的浓度,不能加快正反应速率,但是能减慢逆反应速率,同时能提高N2、H2的转化率,故A错误;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预热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混合气,故B错误;
C、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室产生的是氢气和氢氧化钠,阳极上产生的是氯气,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阳极室产生的Cl2进入阴极室,故C错误;
D、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是粗铜,金属Zn、Fe等活泼金属先于金属铜失电子,阴极是铜离子的电子的过程,同一时间内,即转移电子一样的情况下,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工业生产硫酸的工业原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解精炼铜知识,属于综合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A.充电时,电池的负极反应为LiC6﹣e﹣=Li++C6
B.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CoO2+Li++e﹣=LiCoO2
C.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
【考点】BL:化学电源新型电池
【专题】16:压轴题;51I:电化学专题.
【分析】由电解池的总反应来确定充放电时的电极反应,由于单质锂较活泼,易与羧酸以及醇反应而变质,电解质不能含有羧酸和醇.
【解答】解:A、充电时,电池的负极和阴极相连,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A错误;
B、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CoO2+Li++e﹣=LiCoO2,故B正确;
C、由于单质锂较活泼,易与醇以及羧酸类物质反应而变质,电解质不能含有醇和羧酸,故C错误。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锂电池的组成好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锂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注意从总电池反应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66分)
8.(14分)U、V、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Y的单质在W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Z和W元素形成的化合物Z3W4具有磁性.U的单质在W2中燃烧可生成UW和UW2两种气体.X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UW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V的单质分子的结构式为N≡N;XW的电子式为;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VIII族.
(2)U元素形成的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类型可能是(填序号)①③.
①原子晶体 ②离子晶体 ③分子晶体 ④金属晶体
(3)U、V、W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U、V的氢化物沸点较低的是(写化学式)CH4;V、W的氢化物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NH3,用一个离子方程式加以证明NH3+H3O+═NH4++H2O.
(4)YW2气体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VW,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SO2+2NO3﹣+3Ba2++2H2O═3BaSO4↓+2NO+4H+,由此可知VW和YW2还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式)SO2.
【考点】8J: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98: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A5: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GS:无机物的推断
【专题】11:推断题;51D: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以下文本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天津市高考化学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内容,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天津市高考化学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2007年3月21日,我国公布了111号元素Rg的中文名称.该元素名称及所在周期是()
A.錀 第七周期 B.镭第七周期
C.铼第六周期 D.氡第六周期
【考点】7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51C: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若第七周期排满,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为118,所以111号元素处于第七周期第11列,据此判断.
【解答】解: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若第七周期排满,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为118,所以111号元素处于第七周期第11列,该元素为第七周期第ⅠB族元素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难度不大,识记稀有气体后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据此推断比较有效,注意镧系与锕系元素,整体把握元素周期表结构.
2.(6分)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10gZnSO4•7H20溶解在90g水中
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C.为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D.为减小中和滴定误差,锥形瓶必须洗净并烘干后才能使用
【考点】66:胶体的重要性质;PT: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R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R3:中和滴定;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25:实验评价题.
【分析】A.10gZnSO4•7H2O中ZnSO4的质量小于10g;
B.长时间煮沸,胶体发生聚沉;
C.NaOH与KCl不反应,与AlCl3反应先有沉淀后沉淀消失,与MgCl2反应有沉淀;
D.锥形瓶无需干燥。
【解答】解:A.因10gZnSO4•7H2O中ZnSO4的质量小于10g,溶液的质量为10g+90g=100g,则ZnSO4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故A错误;
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有红褐色液体出现即得到胶体,但长时间煮沸,胶体发生聚沉,故B错误;
C.因NaOH与KCl不反应,与AlCl3反应先有沉淀后沉淀消失,与MgCl2反应有沉淀,现象不相同,则NaOH溶液能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故C正确;
D.中和滴定时锥形瓶无需干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溶液的配制、胶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中和滴定,注重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3.(6分)下列关于粒子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H2S和NH3均是价电子总数为8的极性分子
B.HS﹣和HCl均是含一个极性键的18电子粒子
C.CH2Cl2和CCl4均是四面体构型的非极性分子
D.1 mol D216O中含中子、质子、电子各10 NA(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考点】84: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98: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9P: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专题】51B: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51D: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
B.HS﹣和HCl均是含18个电子;
C.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
D.1个氘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