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河南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范文模版,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河南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2.《庄子·则阳》云:“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孟子·滕文公上》云:“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说明战国时期

A.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B.按血缘划地而居已不能维持

C.小农经济渐趋形成 D.民间社会风俗出现颠覆变化

3.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A.实施推恩令 B.建立中朝 C.推行察举制 D.设置刺史

4.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5.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

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

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

A.唐代皇权受到极大削弱 B.政事堂负责最终行政决策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D.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明性

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

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反映土地买卖趋向制度化 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表明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7.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8.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

《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明清改朝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满清统治仍然不够稳固

9.《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申报陈述);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10.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1.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受外国资本控制

C.是洋务派开办的近代民用工业D.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

12.下表数据的变化说明近代中国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对外贸易总量减少

C.海关税收主要依靠鸦片税 D.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13.在古希腊,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这反映了

A.人文精神已经形成 B.理性精神开始萌发

C.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D.古代科学荒诞不经

14.罗马法规定,对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还详细规定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即使分娩时是奴隶,子女仍为自由人。这一规定

A.反映出阶级矛盾缓和 B.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C.传承母系社会的特点 D.巩固了奴隶主的统治

15.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16.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代议制的确立 D.英国工业革命

17.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避免专制独裁 B.实现人民主权 C.遵守社会契约 D.建立法治社会

18.杨和平在《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中写道: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光荣革命”是革命的倒退 B.国王“统而不治”是妥协的结果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19.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 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20.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民主深恶痛绝,1787年宪法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的莫里斯说:“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汉密尔顿更是直接指出:“民主是一种疾病。”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不代表人类发展方向 B.美国不适合建立民主政体

C.美国人倾向于建立共和政体 D.民主制度必然带来专制独裁

21.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2.19世纪70年代某画家写到:“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由此可推断,他的绘画风格应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23.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作者旨在强调工业革命后

A.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革新 B.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 D.旧规章制度阻碍发展

24.《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

B.社会主义者、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具有共同的阶级立场

C.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河南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范文模版,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河南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2.《庄子·则阳》云:“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孟子·滕文公上》云:“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说明战国时期

A.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B.按血缘划地而居已不能维持

C.小农经济渐趋形成 D.民间社会风俗出现颠覆变化

3.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A.实施推恩令 B.建立中朝 C.推行察举制 D.设置刺史

4.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5.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

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

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

A.唐代皇权受到极大削弱 B.政事堂负责最终行政决策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D.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明性

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

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反映土地买卖趋向制度化 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表明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7.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8.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

《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明清改朝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满清统治仍然不够稳固

9.《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申报陈述);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10.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1.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