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江苏历史高考真题范文模版,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
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业活动
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
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实现了
①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
②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③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
④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A.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趋势
B.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国家政府重视地方自治运动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C.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D.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5.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学者黄仁宇曾评价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所评价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7.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8.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既巩固统治,也蕴含割据因素
B. 郡县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行省制是蒙古族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
D.三省六部制明确宰相分工,提高效率
9.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10.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的6处办事处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11.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12.太平天国前期颁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
B.小农经济的经济地位决定
C.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决定
D.当时紧张的斗争形势决定
13.1943年8月,颁布《抗战期间宜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关系
B.蝎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专政的局面
14.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15.阅读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几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及运输成本对比表。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海运代替陆运和河运是必然趋势
B.发展海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C.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确保安全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
1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7.19世纪后半期列强妄图把新疆地区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主要手段是()
A.直接建立哲得沙尔国 B.扶植阿古柏建立独立政权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江苏历史高考真题范文模版,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
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业活动
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
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实现了
①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
②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③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
④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A.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趋势
B.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国家政府重视地方自治运动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C.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D.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5.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学者黄仁宇曾评价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所评价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7.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8.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既巩固统治,也蕴含割据因素
B. 郡县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