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津高考生物答案版,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津高考生物答案版

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考点】3U: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专题】45:信息转化法;518:物质跨膜运输;519: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知识:

看图可知:丙的质壁分离程度<甲<乙,细胞在发生之比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水分子都是双向移动的.

【解答】解:A、看图可知:乙的放大倍数和甲相同,故由观察甲到观察乙放大倍数不变,A错误;

B、在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甲、乙(逐步发生质壁分离)、丙(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正确;

C、甲细胞失水较少,乙细胞失水较多,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的多于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分)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A.红光,ATP下降

B.红光,未被还原的C3上升

C.绿光,[H]下降

D.绿光,C5上升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41:正推法;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光反应过程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ATP,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合色素吸收绿光极少。

【解答】解: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加快,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光,光反应减弱,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减慢,三碳化合物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A、如果改用红光,ATP会增加,A错误;

B、如果改用红光,被还原的C3下降,B错误;

C、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因此还原氢数量下降,C正确;

D、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光反应不能进行产生还原氢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五碳化合物受阻,而二氧化碳固定短时间内仍然进行,因此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环境因素变化对各种中间产生含量的影响。

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考点】F7:种间关系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36:种群和群落.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的是某年度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数数量的变化,据此答题。

【解答】解:A、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错误;

B、随机取样原则统计各个样方中该种群所有个体的数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计算出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

C、由图可知,乙捕食甲,但该曲线中乙与甲的数量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由图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依托曲线为载体,考生生物的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6分)将携带抗M基因、不带抗N基因的鼠细胞去除细胞核后,与携带N基因、不带抗M基因的鼠细胞融合,获得的胞质杂种细胞具有M、N两种抗性.该实验证明了()

A.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全能性

B.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C.抗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D.抗N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考点】53: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

【专题】41:正推法;511: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1、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是:①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5、分析题干信息:由“将携带抗M基因、不带抗N基因的鼠细胞去除细胞核后,与携带N基因、不带抗M基因的鼠细胞融合,获得的胞质杂种细胞具有M、N两种抗性”,该实验可证明抗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抗N基因位于细胞质、或位于细胞核中.

【解答】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证明该胞质杂种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A错误;

B、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证明该胞质杂种细胞是否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错误;

C、由以上分析知,抗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抗N基因位于细胞核、或位于细胞质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和性状的知识,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明确D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5.(6分)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能0

突变型不能100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考点】92:基因突变的特征

【专题】122:数据表格;52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以下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津高考生物答案版,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津高考生物答案版

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考点】3U: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专题】45:信息转化法;518:物质跨膜运输;519: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知识:

看图可知:丙的质壁分离程度<甲<乙,细胞在发生之比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水分子都是双向移动的.

【解答】解:A、看图可知:乙的放大倍数和甲相同,故由观察甲到观察乙放大倍数不变,A错误;

B、在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甲、乙(逐步发生质壁分离)、丙(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正确;

C、甲细胞失水较少,乙细胞失水较多,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的多于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分)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A.红光,ATP下降

B.红光,未被还原的C3上升

C.绿光,[H]下降

D.绿光,C5上升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41:正推法;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光反应过程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ATP,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合色素吸收绿光极少。

【解答】解: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加快,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光,光反应减弱,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减慢,三碳化合物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A、如果改用红光,ATP会增加,A错误;

B、如果改用红光,被还原的C3下降,B错误;

C、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因此还原氢数量下降,C正确;

D、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光反应不能进行产生还原氢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五碳化合物受阻,而二氧化碳固定短时间内仍然进行,因此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环境因素变化对各种中间产生含量的影响。

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