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的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

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单调乏味,出于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诗词大会”。

B.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甚至得冠军的那一刻,武亦姝特别淡定平静的表情,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C.诗词大会之所以是一个“接地气”的节目,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诗词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D.语文老师刘百生认为诗词大会引发的热潮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恰恰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欠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阐述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B.三则材料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C.三则材料都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

D.三则材料都体现新闻讲求时效的特点,报道中少量抒情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踵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金相公

汪菊珍

金相公家在谢老师家北面,西厢靠北的两间,门前铺着一尺见方的青砖,地势比乔爹家的高出一尺。二房厅为明代大官的府第,为防范倭寇进犯,他们在家里养有兵丁。西厢是兵丁们的营房,这方正的青砖之地,是他们的练兵场。如今它成了二房厅人出入的通道,我去朋友阿红家,也走这里居多。

金相公是箍桶世家,祖上专门打造富贵人家的各种桶、盘。因为手艺好,用料讲究,他家的圆头木器一般人难以企及——光一个铜圈,厚至三分,描龙刻凤,金灿灿,亮晶晶,被人誉为金圈。加上他本来姓金,东河沿人有时叫他金相公,有时又叫他金圈。

当然,这是说从前,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当我经过他家门口,他所切削钻刨的,不过是些平常的脚盆、圆盘,或者水桶、舀勺。都是白木,箍的是铁圈,有时是竹圈。然而,金相公还留着一套铜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顾,他常常叹息。

金相公还有一个好大的不如意,就是没有儿子。已经去世的老伴儿,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这对于他手艺的传承,是个很大的不利。当然,女儿也罢了,可以招个进舍女婿。偏偏大女儿特别出挑,找了个吃国家粮食的——我家河对面粮站的工人。如此,他就剩下一个念头,女儿生个儿子,来继承他的手艺。

女儿终于称了金相公的心,果然生了个儿子。金相公笑得合不拢嘴,每天把钻啊刨啊使得顺溜,还几次把那套铜圈拿出来,套在外孙的坐车、摇篮上,逗外孙玩儿。我这才看到,这传说中的铜圈,其实只是几个黑不溜秋的圆环。要说它的好处,就是声音,叮叮当当,确实好听。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金相公的眉头又皱拢了,因为外孙不会说话,连咿咿呀呀的声音也不发一声。女儿女婿着急,抱孩子去了无数医院。被上海的医生确诊后,他们搬离二房厅,去了粮站宿舍。金相公也只闷头干活儿,再不说话。人们说,金相公家一下哑巴了两个。

金相公的小女儿,只比我大两岁。没娘的孩子可怜,她平时就不声不响,至多和路过的我点个头。如今连姊姊也搬走,父女两个烧饭洗衣的家务都落到了她身上。不久,商店里的塑料脸盆、水桶这样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金相公只能给人修个旧。他赚的钱连嘴巴也顾不住,小女儿辍学,父女两人开始绩麻了。

绩麻这事占地方,需要大场院。好在青砖道地儿很大,尽可以摊放、收晒。此外,他家北边还有一堵砖墙,是二房厅第二进的围墙,很多砖头已经损毁,裸露出一个个豁口。金相公用毛竹扎了个四方的棚架,靠在墙上,棚架上悬挂着一卷卷粗麻。这麻泛着黄绿,在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终于,金相公时来运转了,这便是东河沿人最难忘的大旱年。那年夏天,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我家门前的漕斗底翻天了。人们在河底掘了土井,早晚打水。万安桥那边三江交汇,河底很宽,搭了戏台,时常唱戏。看戏的人黑压压的,挤满了河底。也有人站在河岸上,观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奇观。

这时,金相公家的门槛被人踏断了,大家争相订购水桶——土井里的水,只能用来清洗,而吃喝的,须到小镇前面的山洞里去挑。没有劳力的人家,让人代挑,便宜的八毛一担,最贵的时候一元两角。当时,只要有劳力的人家,都前呼后应地去挑水了。

金相公自然高兴了,他日日夜夜箍水桶,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订单实在太多,他把箍桶分成了几道程序,依次做圆的底盘、弧形的把手、桶身木板。如此标准化作业的好处是,转手快,出货多。简单的工序,比如用砂纸打磨之类,让女儿帮着做。

我父亲从绍兴挑来一副水桶的木板,特意让金相公去加工。金相公本来不接外加工的,但看在我父亲路远迢迢挑来的份上,收了下来。一直没完工,父亲上门催促,我跟了去看,才第一次进入金相公的家。古旧的厢房板壁里面,那套金圈一个个排着队,黄铜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了。

金相公做桶极其仔细,几块木板比画来比画去,已经看不出拼接的缝隙,他却还在耐着性子比对。父亲接过我家的新水桶,连声夸奖金相公好手艺。金相公抬起头来说:“大旱天的水桶比不得平时,你们要挑着它爬山过岭,怎么可以含糊呢?”这副水桶灵巧结实,我家用了几十年。

这年十月,东河沿人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透雨。金相公忙乎了一个夏天,人瘦了好几圈。他的背本来就驼,此时几乎弯成了九十度。那天,他和大家一起站在河岸上,看小河里的水涨起来,船高起来,清风从河面吹来,他脸上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了。

就在这年年底,我在他家门前的方砖院子里,看到了一个白皙瘦长的少年。也没人告诉我这少年是谁,但从他窄窄的脸和特别长的眼睫毛,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他在玩一个铜圈,使劲儿甩出去,让它不断转动。如果停下,他就再甩一次。

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铜圈,不再是褐色,而是金黄的了。它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偌大的二房厅院落,回响着叮叮咚咚的声音。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的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

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