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天津市高考生物题目和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天津市高考生物题目和答案

一、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有关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B.组成成分中含mRNA

C.全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D.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

【考点】2E: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41:正推法;516:细胞器;52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核糖体:无膜结构,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在真核细胞中,有些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和核膜上。

【解答】解:A、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A正确;

B、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其组成成分中不含mRNA,B错误;

C、核糖体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些附着在内质网和核膜上,C错误;

D、RNA聚合酶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核糖体不具有该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同时结合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答题,比较基础,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6分)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如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

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A B.B C.C D.D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41:正推法;534:免疫调节.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解答】解: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

C、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C错误;

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以PM2.5为题材,考查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B、T细胞受刺激会快速增殖分化;抗体是将细胞分泌的,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

3.(6分)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考点】39:酶的特性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1A: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加入酶C后,A浓度逐渐降低,B浓度逐渐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

【解答】解:A、T1时加入酶C后,A浓度逐渐降低,B浓度逐渐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由于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减慢的原因是底物减少),B正确;

C、T2后B增加缓慢是反应物A减少导致的,C错误;

D、图示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则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酶促反应原理,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6分)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A.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9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专题】123:模式图;52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这会导致基因重组。

【解答】解:A、由图可知,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等位基因B和b的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而等位基因A、a和D、d的分离只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若不发生交叉互换,该细胞将产生AbD和aBd两种精子,但由于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基因B(b)与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6分)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是()

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C.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考点】3I: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3U: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专题】145:实验材料与实验步骤;519: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3、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满足的条件是:(1)活细胞;(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液泡和细胞壁;(3)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解答】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有机物,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A正确;

B、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正确;

C、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的中央液泡,而且具有色素,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正确;

D、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则不能形成染色体,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所选取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所选用的试剂是否合适、实验现象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6分)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如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考点】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分析题图: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在P点之前,野生型的净光合速率大于突变型,而光照强度大于P点,突变型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

【解答】解:A、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较少,由图可知,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合作用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

B、突变型水稻中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当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

C、光照强度低于P时,光合速率未达到饱和,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本卷共3题,共44分。

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图1.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考点】F2:种群的数量变动;F6:群落的演替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36:种群和群落.

【分析】据图1分析,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

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则,样本面积大小顺序一般为草本<灌木<乔木,则调查草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1;调查灌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2;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解答】解:(1)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

(2)据图分析,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一般不选择针叶林,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种﹣﹣面积”相应曲线.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则乔木选取方法面积较大,则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故答案为: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天津市高考生物题目和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天津市高考生物题目和答案

一、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有关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B.组成成分中含mRNA

C.全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D.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

【考点】2E: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41:正推法;516:细胞器;52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核糖体:无膜结构,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在真核细胞中,有些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和核膜上。

【解答】解:A、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A正确;

B、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其组成成分中不含mRNA,B错误;

C、核糖体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些附着在内质网和核膜上,C错误;

D、RNA聚合酶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核糖体不具有该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同时结合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答题,比较基础,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6分)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如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

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A B.B C.C D.D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41:正推法;534:免疫调节.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解答】解: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

C、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C错误;

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以PM2.5为题材,考查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B、T细胞受刺激会快速增殖分化;抗体是将细胞分泌的,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

3.(6分)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