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3及答案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3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伶俜(pīn) 酝酿(niàng) 脑髓(suǐ) 余勇可贾(gǔ)
B.薰(xùn)菌 夹(jiá)缝 凝睇(dì) 夙(sù)兴夜寐
C.悲怆(chuàng) 晕(yùn)车 蹩(bié)脚 鹬(yù)蚌相争
D.煞(shā)尾 延宕(dàng) 栏楯(shǔn) 靡(mí)靡之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项,伶俜(pīng);B项,薰(xūn)菌;D项,靡(mǐ)靡之音。
【思路点拨】如何掌握多音字的读音: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 联袂 连篇累椟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B.喋血 震慑 鞠躬尽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C.绻缩 缔造 蕙质兰心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D.匏樽 喧阗 插科打诨 失之东隅,收之桑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连篇累牍;C 蜷缩;D收之桑榆
【思路点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①从字音上区别,②要从字形上区别,③从字义上区别。总之,区分形近字,一定要从音形义等方面入手。我们遇到形近字时要多用眼睛观察分辨,多动脑子去思考分析,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形近字相混的错误。
【题文】D0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满怀 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说,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习,而且一生都不会被 。
②庭院花香袭人,储藏仿若仙境。石桌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镜, 地躺在摇椅上看《中庸》。见我们进来,他微笑着起身,动作 。
A.悲哀 摧毁 泰然自若 轻盈 B. 悲悯 摧残 泰然自若 轻捷
C.悲哀 摧残 气定神闲 轻盈 D. 悲悯 摧毁 气定神闲 轻捷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①悲哀:伤心;悲悯:哀怜,怜悯。根据后面一句话的内容可知,蕾切尔·卡森对这个世界既感到悲伤,更充满怜悯,故选填“悲悯”更恰当。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害;摧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句中有“一生”这一状语,选填“摧毁”更符合情理。②气定神闲:心气平静,神情悠闲;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句子侧重表现老者看书时悠然的情态,故选用“气定神闲”恰当。轻捷:轻松敏捷;轻盈:多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也形容声音、节奏轻松。考虑对象是男性老者,故选用“轻捷”更恰当。答案应选D项。
【思路点拨】词义辨析就是找出词语的不同之处,首先找出词中不同语素,然后利用组词的方式将词语进一步解释,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参考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答案。
【题文】E0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艺术体系建立以来,将歌曲的艺术性与可听性结合在一起,一直是词曲作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以及检验歌曲创作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标准。
B.位于荆州的江陵换流站一端连着三峡电站,一端则通过长达941公里的直流输电线路,将电输送到惠州的鹅城换流站,有效缓解了广东用电压力。
C.虽然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没有被明确定为校训,但是对之后北大较长时间的办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D.我国已有近30座城市建成地铁,北京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国际地铁系统的发展历史表明,地铁快速发展期也是地铁火灾事故高发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一面对两面,将“是否”删去;C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到“没有”之前;D搭配不当,可在“北京”后加“地铁”。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②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③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④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⑤规律标识法。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
【题文】L0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意思是,如果嫂嫂掉进水里了,可以用手去救;但如果天下人陷于困境,用手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用“道”去救。
B.《红楼梦》中,两个婆子怠慢了尤氏,周瑞家的得知后,告诉了王熙凤,又传人把两个婆子绑来关到马圈里。第二天,邢夫人当众人的面要王熙凤放人,尤氏又怪王熙凤多事,王夫人也说该放了婆子,凤姐气得灰心落泪。
C.鲁迅的小说《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其实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他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后旁观、静观其变的“看客”。
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因长篇小说风格独特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叙事平淡但暗流涌动,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运用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笔调行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运用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笔调行文,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叙事平淡但暗流涌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我们要做到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题文】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说“风土”
李传军
风和土,本是自然事物,一属天气现象,一属地质资源。风和土就像水和阳光一样本来都是自然现象,虽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们并非人类生产生活的本身,然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风土合称,即人类社会生活的代称,很早就成为社会惯习,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其实,早在殷商甲骨文资料中,就透露出“风”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甲骨文合集》14294版四方风刻辞及14295版对四方风与四时祭祀关系的释文就反映了商朝人对分至四节及其对应物候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了殷人独立的标准时间体系,成为殷人制历的重要依据。《合集》12945版的记载里,占卜者代商王实行禘祭,向四方风神祈祷,预卜一年四季的气候与收成的。在这里,四方风已经与四季这一岁时观念密切相关,且对与民众和国家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收成有重大影响。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四方风对四季收成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它才成为象征季节的岁时刻度为国家所重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按照岁时、风候来安排国家祭典、农业生产乃至国家政令、军事生活。
土地是人们的繁衍生息之所,是人类一切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所有民俗活动展开的舞台。土地山川,滋养万物,但土地因地域不同而质地有别,其物产也不一样,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不同的土地塑造出不同区域人的独特性格,产生了像《管子·水地篇》所说的诸如美、恶、贤、不肖、愚、俊的品性和贪麤好勇、轻果而贼、愚疾而垢等性格差异。
中国古代的学者,早就深刻认识到风土中的文化因素,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序》里也注意到“风土”与“风俗”这对概念里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的有机统一,他说:“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谣也。”
风土是因大气与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自然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风土表现出极强的人文特性。风土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地域性。一个地方的风土主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也处处在适应和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此,风土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产物。“自然”是相对人而言的,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融合程度,决定了风土色彩的浓淡。“自然”中没有了人,也就谈不上会有风土人情。一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从而构成了风土。风土是特定区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人类生活习俗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最紧密、最稳定的部分。
(本文有删改)
6.关于“风土”,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们习惯将风土合称来代称人类社会活动。根据殷商甲骨文资料可知,商代最早将风土合称。
B.风土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人文特征,是因为大气和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风土就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并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D.风土色彩的浓淡取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程度。某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越融洽,风土色彩就越浓。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商代最早将风土合称”于文无据。文中谈及殷商甲骨文资料,是为了说明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C“风土就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一句以全概偏。原文为“一个地方的风土主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D风土色彩的浓淡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程度,而不取决于人与人的亲近、融合程度。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甲骨文合集》14294版和14295版记载,商朝人对分至四节及其对应物候现象有所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作为制历的重要依据。
B. 《甲骨文合集》14295版记载了商王举行禘祭的场面。由这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四方风与四季、粮食收成的关系。
C. 《管子·水地篇》反映出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的思想,在管仲看来,人们的品性、性格不同与生活地域不同有关。
D.东汉学才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阐述了自己对“风”“俗”的理解,并指出不同的“风”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俗”。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记载”一说不准确,原文用的是“反映”一词;且“把这一认识作为制历的重要依据”是作者的观点,而非《甲骨文合集》14294版和14295版反映的信息。B“商王举行禘祭的场面”理解错误,应是“占卜者代商王实行禘祭”。C文章提到《管子·水地篇》,只是言及管仲所说的人的各种品性和性格,选项中信息属强拉关系,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本来属于天气现象,“土”本来属于地质资源,它们不是人类生产生活本身,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B.殷人把四方风作为象征季节岁时刻度,把岁时、风候作为安排国家祭典、农业生产乃至国家政令、军事活动的重要根据。
C.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所,但不同地域的土地质地、物产有别,有的土地适合个体生命发展,有的土地适合家庭族群发展。
D.风土是一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该地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体现了生活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有的土地适合个体生命发展,有的土地适合家庭族群发展”曲解文意,文章只是说个体生命、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以下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3及答案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3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伶俜(pīn) 酝酿(niàng) 脑髓(suǐ) 余勇可贾(gǔ)
B.薰(xùn)菌 夹(jiá)缝 凝睇(dì) 夙(sù)兴夜寐
C.悲怆(chuàng) 晕(yùn)车 蹩(bié)脚 鹬(yù)蚌相争
D.煞(shā)尾 延宕(dàng) 栏楯(shǔn) 靡(mí)靡之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项,伶俜(pīng);B项,薰(xūn)菌;D项,靡(mǐ)靡之音。
【思路点拨】如何掌握多音字的读音: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 联袂 连篇累椟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B.喋血 震慑 鞠躬尽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C.绻缩 缔造 蕙质兰心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D.匏樽 喧阗 插科打诨 失之东隅,收之桑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连篇累牍;C 蜷缩;D收之桑榆
【思路点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①从字音上区别,②要从字形上区别,③从字义上区别。总之,区分形近字,一定要从音形义等方面入手。我们遇到形近字时要多用眼睛观察分辨,多动脑子去思考分析,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形近字相混的错误。
【题文】D0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满怀 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说,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习,而且一生都不会被 。
②庭院花香袭人,储藏仿若仙境。石桌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镜, 地躺在摇椅上看《中庸》。见我们进来,他微笑着起身,动作 。
A.悲哀 摧毁 泰然自若 轻盈 B. 悲悯 摧残 泰然自若 轻捷
C.悲哀 摧残 气定神闲 轻盈 D. 悲悯 摧毁 气定神闲 轻捷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①悲哀:伤心;悲悯:哀怜,怜悯。根据后面一句话的内容可知,蕾切尔·卡森对这个世界既感到悲伤,更充满怜悯,故选填“悲悯”更恰当。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害;摧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句中有“一生”这一状语,选填“摧毁”更符合情理。②气定神闲:心气平静,神情悠闲;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句子侧重表现老者看书时悠然的情态,故选用“气定神闲”恰当。轻捷:轻松敏捷;轻盈:多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也形容声音、节奏轻松。考虑对象是男性老者,故选用“轻捷”更恰当。答案应选D项。
【思路点拨】词义辨析就是找出词语的不同之处,首先找出词中不同语素,然后利用组词的方式将词语进一步解释,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参考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答案。
【题文】E0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艺术体系建立以来,将歌曲的艺术性与可听性结合在一起,一直是词曲作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以及检验歌曲创作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标准。
B.位于荆州的江陵换流站一端连着三峡电站,一端则通过长达941公里的直流输电线路,将电输送到惠州的鹅城换流站,有效缓解了广东用电压力。
C.虽然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没有被明确定为校训,但是对之后北大较长时间的办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D.我国已有近30座城市建成地铁,北京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国际地铁系统的发展历史表明,地铁快速发展期也是地铁火灾事故高发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一面对两面,将“是否”删去;C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到“没有”之前;D搭配不当,可在“北京”后加“地铁”。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②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③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④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⑤规律标识法。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
【题文】L0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意思是,如果嫂嫂掉进水里了,可以用手去救;但如果天下人陷于困境,用手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用“道”去救。
B.《红楼梦》中,两个婆子怠慢了尤氏,周瑞家的得知后,告诉了王熙凤,又传人把两个婆子绑来关到马圈里。第二天,邢夫人当众人的面要王熙凤放人,尤氏又怪王熙凤多事,王夫人也说该放了婆子,凤姐气得灰心落泪。
C.鲁迅的小说《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其实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他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后旁观、静观其变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