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 ,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 ,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 ,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19:词语(熟语)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考生在作答前需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意,选择合适的词语.

【解答】①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带有贬义色彩。

②机敏:强调洞察力,机警敏锐,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或形容动作敏捷。敏锐:强调观察者本身,反应灵敏,目光尖锐。

③焦躁:指恼怒,焦急而烦躁,一般指情绪。浮躁:指急躁,不沉稳,一般指做事和心态。

①强调“与其他人不一样”,并非强调“观点、主张”,不能用带贬义的“标新立异”;

②强调观察者本身,形容目光尖锐﹣﹣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因而为“敏锐”;

③强调面对生活心态急躁,没有情感恼怒的意思,因而为“浮躁”。

故选:B。

【点评】解答词义辨析类的题目,需注意词义适用的对象和含义,这样更容易得出恰当的答案.

2.(3分)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考点】24:修辞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在作答时需注意熟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解答】答案A。

借代,是指借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来出现。比喻也是。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别。

借代仅仅是用代体来代替本体,重在指称,将本体化作一种可见的“符号”,意在揭示本体的特征;

而比喻用毫不相关的事物来使抽象的本体形象化,重在表达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

A选项是将“人”(他人)比作“刀俎”,将“我”比作“鱼肉”,将“他人”和“我”之间抽象的关系形象化,因而为比喻的修辞手法。

BCD则将为借代,B用“尧舜”来指代“圣人”;C项用“干戈”来指代“战争”,用“玉帛”来指代“和平”;D项用“西施”来指代“美人”。

故选:A。

【点评】借代的运用方式有几种:1,部分代整体;2,特征代本体;3,具体代抽象;4,工具代本体;5,专名代泛称;6,结果代原因;7,形象代本体.

3.(3分)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2E:文学常识;86:理解句子.

【分析】解答本题需了解诗句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实际运用语句,看是否与原句所表达的感情相符.

【解答】A.通过景象表达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与语境相符。

B.透过意象可知表达了诗人凄清孤独之感,与语境相符。

C.诗句选自李白《行路难》,表达作者对未来的积极寄望,与语境相符。

D.指春光已衰残,故非初春;另外,此诗句出自李煜的《浪淘沙》,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怀思,并非对“江南的绵绵情思”。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需了解诗句出处,结合全文,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结合所运用的语句,看是否符合.

4.(3分)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中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看见 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是一道分析概括题,既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准确揣摩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又要对各组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再准确分类.

【解答】第一组的《看见 看见》写的应该是读后感,《书虫诞生记》写的应该是因为自己爱看书而成了书虫;《对话苏东坡》写的应该是自己读了苏轼作品后的心得;《家有书窝》写的应该是对自己书屋的喜爱之情:用“悦读生活”比较恰当。

第二组的《同桌的你》写的应该是同学之情;《伴我同行》和《奔跑吧,兄弟》写的应该是朋友之情;《没有麦田的守望者》写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守望”:因而不能用表达对父母报恩之情的“寸草春晖”,而适合用“那些花儿”。

第三组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写的都应该是自己的思想和领悟,所以该用“我思我在”,而不能用意思为针砭时弊的“指点江山”。

故选:C。

【点评】解答时可用排除法,如第二组明显不能用表达对父母报恩之情“寸草春晖”,即可排除AC.客观题的解答,排除法的运用行之有效,要学会运用.但用以排除其它的内容一定是非常确定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5.(3分)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考点】2A:对联.

【分析】作答本题需要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欣赏传统文化之美.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④“几疑非傀儡”可推测为“木偶”,故排除CD选项;再看③,“高山流水”,可知为“伯牙与子期”之约,伯牙善古琴,故排除A选项。

故选:B。

【点评】考生不一定了解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而建议采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鞠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①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②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4)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文言文阅读题目解答,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就各题涉及到的内容重点阅读分析.

在具体解答过程中 可以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有助于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解答】(1)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解答时结合文句理解判断.C项中“目眚”是“目生翳”,是一种眼病,“眼病疲惫”不当,“病”应解释为“患病”.

(2)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各选项内容找到原文中对应的语句,认真分析,仔细比较.与D项内容对应的原文是“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说明黄贞父没有参与断案,故“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错.

(3)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xx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

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

(4)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

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

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

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

故参考答案为:

(1)B

(2)D

(3)①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

②朋友拿经书中的考题来商量,话刚一说完,他的文章就已经写好了.以后有再谈到这个话题的话,朋友都塞住耳朵不愿再听了.

(4)①书写要端正美观;②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③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④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点评】文言文阅读最好是“来回走”:先通读全文,解答题目;在解答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加深理解;最后审读确定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7.(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以下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 ,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 ,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 ,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19:词语(熟语)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考生在作答前需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意,选择合适的词语.

【解答】①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带有贬义色彩。

②机敏:强调洞察力,机警敏锐,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或形容动作敏捷。敏锐:强调观察者本身,反应灵敏,目光尖锐。

③焦躁:指恼怒,焦急而烦躁,一般指情绪。浮躁:指急躁,不沉稳,一般指做事和心态。

①强调“与其他人不一样”,并非强调“观点、主张”,不能用带贬义的“标新立异”;

②强调观察者本身,形容目光尖锐﹣﹣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因而为“敏锐”;

③强调面对生活心态急躁,没有情感恼怒的意思,因而为“浮躁”。

故选:B。

【点评】解答词义辨析类的题目,需注意词义适用的对象和含义,这样更容易得出恰当的答案.

2.(3分)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考点】24:修辞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在作答时需注意熟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解答】答案A。

借代,是指借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来出现。比喻也是。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别。

借代仅仅是用代体来代替本体,重在指称,将本体化作一种可见的“符号”,意在揭示本体的特征;

而比喻用毫不相关的事物来使抽象的本体形象化,重在表达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

A选项是将“人”(他人)比作“刀俎”,将“我”比作“鱼肉”,将“他人”和“我”之间抽象的关系形象化,因而为比喻的修辞手法。

BCD则将为借代,B用“尧舜”来指代“圣人”;C项用“干戈”来指代“战争”,用“玉帛”来指代“和平”;D项用“西施”来指代“美人”。

故选:A。

【点评】借代的运用方式有几种:1,部分代整体;2,特征代本体;3,具体代抽象;4,工具代本体;5,专名代泛称;6,结果代原因;7,形象代本体.

3.(3分)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2E:文学常识;86:理解句子.

【分析】解答本题需了解诗句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实际运用语句,看是否与原句所表达的感情相符.

【解答】A.通过景象表达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与语境相符。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