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津市高考物理卷子及答案详解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津市高考物理卷子及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6分)我国成功研发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堪称隐身飞机的克星,它标志着我国雷达研究又创新的里程碑。米波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的波长在1~10m范围内,对该无线电波的判断正确的是()
A.米波的频率比厘米波频率高
B.和机械波一样须靠介质传播
C.同光波一样会发生反射现象
D.不可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考点】F2:机械波;G4: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4R:电磁场理论和电磁波.
【分析】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光可以发生反射现象。
B、无线电波不需要介质传播,故B错误;
C、无线电波同光波一样会发生反射现象,故C正确;
D、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无线电波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注意机械波和电磁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但是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6分)如图是a、b两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后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则()
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B.从同种介质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时a光临界角大
C.照射在同一金属板上发生光电效应时,a光的饱和电流大
D.若两光均由氢原子能级跃迁发生,产生a光的能级能量差大
【考点】IE: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J4: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4I:光电效应专题.
C、光电效应时饱和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所以无法判断饱和电流的大小,故C错误;
D、因a光的频率大,故若两光均由氢原子能级跃迁产生,则产生a光的能级差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比较干涉条纹间距大小从而得频率大小,明确光电效应时饱和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也有关系,知道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难度适中.
3.(6分)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发射“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假设“天宫二号”与“神州十一号”都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飞船加速追上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
B.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空间实验室减速等待飞船实现对接
C.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加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D.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减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考点】4F: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4H:人造卫星
【专题】32:定量思想;43:推理法;52A:人造卫星问题.
【分析】正常运行的卫星若加速则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做离心运动,若减速则所需向力小于万有引力做向心运动,据此分析各选项。
【解答】解:A、B、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加速做离心运动,减速做向心运动均不可实现对接。则AB错误
C、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则其做离心运动可使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则C正确
D、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则其做向心运动,不可能与空间实验室相接触。则D错误。
故选:C。
【点评】明确正常运行的卫星加速做离心运动会达到高轨道,若减速则会做向心运动达到低轨道。
4.(6分)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带有等量异种电荷,与静电计相连,静电计金属外壳和电容器下极板都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个固定在P点的点电荷,以E表示两板间的电场强度,Ep表示点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θ表示静电计指针的偏角。若保持下极板不动,将上极板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至图中虚线位置,则()
A.θ增大,E增大 B.θ增大,EP不变
C.θ减小,EP增大 D.θ减小,E不变
【考点】AS: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33:电容器专题.
【分析】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极板上的电量不变;根据电容器的定义式可分析电容的变化,再根据决定式分析电压的变化,从而分析静电计指针夹角的变化;根据U=Ed分析电场强度的变化;根据电势与电势差之间的关系可分析P点电势,再由电势分析电势能的变化。
再根据设P与下极板距离为L,则P点的电势φP=EL,电势能EP=ELq; 因此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保持不变;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电容器的动态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电容的决定式和定义式;同时注意要掌握相关结论的应用,如本题中可以直接应用结论:当充电后断开电源时,如果只改变两板间距离,则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5.(6分)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在交流电源上,图中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上滑动时,R1消耗的功率变大
B.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上滑动时,电压表V示数变大
C.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上滑动时,电流表A1示数变大
D.若闭合开关S,则电流表A1示数变大,A2示数变大
【考点】E8: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专题】32:定量思想;43:推理法;53A:交流电专题.
【分析】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上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变大,因输出电压不变,则总电流变小,据欧姆定律确定各表的示数变化。
【解答】解:A、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上滑动时,电阻变大,则干路电流变小,则R1消耗的功率变小,则A错误
B、干路电流变小,R1分压变小,则电压表V的测量的电压变大,示数变大,则B正确
C、因输出电流变小,则输出功率变小即输入功率变小,电流表A1示数变小。则C错误
D、闭合开关S并联支路增加,电阻变小,则副线圈即R1的电流变大,分压变大,则R2的分压变小,电流变小。电流表A1示数随副线圈电流的变大而变大,则D错误
故选:B。
【点评】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本题中P的移动与电键的闭合均会引起电阻的变小,再由电路的联接关系可分析各表的示数的变化,可见明确电路的结构是求解的关键。
二、不定向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都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6.(6分)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C.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考点】1U:物理学史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4M: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其组成.
【分析】明确人类对于电磁波以及原子结构研究的物理学史,注意B中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从而明确发现物.
【解答】解:A、根据物理学史可知,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故A正确;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中子和碳12原子核,故B错误;
C、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故C正确;
D、卢瑟福通过对α射线散射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对物理学史的掌握情况,要注意准确记忆相关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并能准确用所学规律进行分析,绝不能似是而非.
A.此后再经6s该波传播到x=24m处
B.M点在此后第3s末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
C.波源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D.此后M点第一次到达y=﹣3m处所需时间是2s
【考点】F4:横波的图象;F5: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1D: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专题.
B、根据M点振动的时间,结合周期,从而判定M点的振动方向;
C、简谐波传播过程中,质点做简谐运动时,起振方向与波源起振方向相同,与图示时刻波最前端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D、根据此时M点的振动方向,再结合末位置,从而确定运动的时间。
则再经过6s,波传播的距离为x=vt=12m,故该波传到x=24m处,故A正确;
B、M点在此时振动方向向下,则第3秒末,即经过了0.75T,该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向,故B正确;
C、因波传到x=12m处时,质点向y轴正向振动,故波源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轴正向,故C错误;
故选:AB。
【点评】考查由表达式来确定角速度与周期,并掌握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同时并判定某质点经过一段时间时,所处的振动方向,或由所处的位置,来判定所经历的时间。
8.(6分)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是由动车和拖车组合而成,提供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提供动力的车厢叫拖车.假设动车组各车厢质量均相等,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同,动车组在水平直轨道上运行过程中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某列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其中第1、5节车厢为动车,其余为拖车,则该列车组()
A.启动时乘客受到车厢作用力的方向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B.做匀加速运动时,第5、6节与第6、7节车厢间的作用力之比为3:2
C.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与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成正比
D.与改为4节动车带4节拖车的动车组最大速度之比为1:2
【考点】1E: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37:牛顿第二定律;63: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65:动能定理
【专题】31:定性思想;4C:方程法;522: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根据受力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车厢之间的作用力;根据动能定理分析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当牵引力和阻力的大小相等时,动车的速度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求得将非动力车改为动力车的数量.
【解答】解:设每节动车的功率为P,牵引力为F,每一节车厢的质量是m,阻力为kmg,
A、启动时乘客的加速度的方向与车厢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所以乘客受到车厢作用力的方向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同。故A错误;
B、做加速运动时,有两节动力车厢,对整个的车进行受力分析得:
2F﹣8kmg=8ma
对6、7、8车厢进行受力分析得:
F1﹣3kmg=3ma
对7、8车厢进行受力分析得:
F2﹣2kmg=2ma
C、设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为s,则:
可知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与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故C错误;
D、当只有两节动力车时,最大速率为v,则:
2P=8kmg•v
改为4节动车带4节拖车的动车组时:
4P=8kmg•v′
所以:v′=2v,故D正确。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津市高考物理卷子及答案详解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津市高考物理卷子及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6分)我国成功研发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堪称隐身飞机的克星,它标志着我国雷达研究又创新的里程碑。米波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的波长在1~10m范围内,对该无线电波的判断正确的是()
A.米波的频率比厘米波频率高
B.和机械波一样须靠介质传播
C.同光波一样会发生反射现象
D.不可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考点】F2:机械波;G4: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4R:电磁场理论和电磁波.
【分析】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光可以发生反射现象。
B、无线电波不需要介质传播,故B错误;
C、无线电波同光波一样会发生反射现象,故C正确;
D、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无线电波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注意机械波和电磁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但是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6分)如图是a、b两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后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则()
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B.从同种介质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时a光临界角大
C.照射在同一金属板上发生光电效应时,a光的饱和电流大
D.若两光均由氢原子能级跃迁发生,产生a光的能级能量差大
【考点】IE: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J4: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4I:光电效应专题.
C、光电效应时饱和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所以无法判断饱和电流的大小,故C错误;
D、因a光的频率大,故若两光均由氢原子能级跃迁产生,则产生a光的能级差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比较干涉条纹间距大小从而得频率大小,明确光电效应时饱和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也有关系,知道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难度适中.
3.(6分)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发射“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假设“天宫二号”与“神州十一号”都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飞船加速追上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
B.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空间实验室减速等待飞船实现对接
C.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加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D.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减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考点】4F: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4H:人造卫星
【专题】32:定量思想;43:推理法;52A:人造卫星问题.
【分析】正常运行的卫星若加速则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做离心运动,若减速则所需向力小于万有引力做向心运动,据此分析各选项。
【解答】解:A、B、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加速做离心运动,减速做向心运动均不可实现对接。则AB错误
C、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则其做离心运动可使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则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