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区新冠疫情应急处置方案精选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区新冠疫情应急处置方案1
立足“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指导街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实战,来之能战,战之快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完善落实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提出的精密智控指挥决策、“三责”联动快响激活、“三区”最小单元管控、“五快”循环落实、分阶段“清零”和“三情”联动六大机制,努力用最短时间、以最小代价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坚决守牢疫情防控的“护城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作战流程
(一)激活指挥体系(牵头领导:xx)
立即激活疫情防控实战指挥体系,指挥部成员1小时内到达街道指挥部(二楼指挥室),同步向县指挥部汇报,对接相关事宜。
各工作组立即平战转换,启动应急响应。
(二)控制阳性病例和转运救治(牵头领导:xx萍、相关村社书记)
第一时间控制阳性人员的活动,就地隔离在单独场所,同时上报县指挥部,联系“120”做好转运工作,1小时内锁定初筛阳性人员的核心密接者(主要是四同:同就餐、同居住、同交通、同劳动)。
县指挥部1小时内完成定点医院的平战转换,医院整体腾空,人员物资全面到位。
如单管阳性,1小时内初筛阳性人员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如混管阳性,相关人员就地单独隔离,待明确后再转运。
(三)流调溯源(牵头领导:魏山;联络员:xx、相关村社书记)
组建“一病例一专班”(首席流调员、属地负责人、民警、疾控、医务、数据核查员),协助县流调组做好病例的流调工作。
(四)风险区域判定(由县防控指挥部负责)
根据县专家组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封控区一般以小区为最小单元,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最小单元缩小至楼栋进行封控,自然村参照小区执行。
管控区一般以社区为最小单元,如仅封控单个楼栋的,可考虑将最小单元缩小至小区进行管控。
行政村参照社区执行。
防范区一般为区县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
(五)区域封控(牵头领导:xx)
4小时内协助县防控办做好封控准备。
封控区管控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硬隔离封控措施,落实24小时卡口值守和巡逻值守。
管控区管控。
实行“只进不出、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控措施,仅开放生活保障场所,守好“小门”,严禁人员聚集。
防范区管控。
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的管控措施,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暂停室内密闭公共场所营业,从严规范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其他公共场所按既往人流量的30%控制人数。
区内人员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县。
(六)风险人群判定和管控(牵头领导:xx;联络员:xx各村社书记)
协助县防控办24小时内快速精准追踪,完成密接、次密接、潜在密接、可能暴露的重点人群判定和管控工作。
(七)编组转运(牵头领导:xx;联络员:xx相关村社书记)
按照“快编组”的要求,按照密接次密接、发热病人、特殊群体、不配合人员进行分类编组,建立转运人员、转运车辆、接收隔离点的关联清单,协助县指挥部做好编组转运工作。
(八)区域协查(牵头领导:潘宗敏;联络员:xx、各村社书记)
根据上级推送的协查信息,及时核查、管控、落地并反馈;对于不在本辖区的人员汇总后及时上报县指挥部。
(九)环境消毒(牵头领导:xx;联络员:xx、相关村社书记)
针对疫点场所,由疾控机构开展消毒;针对密接、次密接等风险场所,在疾控指导下,街道开展消毒;针对其他公共场所、单位,由责任主体开展预防性消毒。
每个村(社区)要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消毒队伍,经专业培训后,负责本辖区日常预防性消毒和风险场所消毒。
有条件的可委托专业消毒机构落实消毒工作。
(十)大规模核酸筛查(牵头领导:xx各村社书记)
以村(社区)为单位,实施网格化、“洗楼”式宣传发动,确保应知尽知。
各采样点的搭建和物资、人员4小时内准备到位。
按照“快进快出、分区采样、有序组织”的要求,原则上2小时内完成封控区(上门采样,单人单管,鼻咽拭子,每天一次)、6小时内完成管控区(集中采样,10人1管,2天一次)、24小时完成全员(集中采样,10人1管,第1、3、7天各一次)的核酸采样。
(十一)“三情”联动(牵头领导:xx;联络员:xx)
积极稳妥做好疫情防控各阶段舆论引导工作,实现舆情、社情、疫情良性互动,确保疫情期间社会面秩序良好。
(十二)服务保障(牵头领导:xx;联络员:xx)
确保疫情防控物资、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保障防控区域居民日常生活秩序和物资供应。
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等工作(xx)。
负责做好防范区垃圾清运工作(xx)。
负责对接县环保局及时处理医废(xx。
社区新冠疫情应急处置方案2
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早发现病例,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等相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一)党政牵头、社区动员,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原则,做好社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现、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相关定义
(一)社区。
本方案中“社区”是指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所辖的城乡社区(即城市社区和村)。
(二)社区疫情划分
1.社区未发现病例。
指在社区居民中,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2.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
社区出现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出现续发病例。
暴发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栋楼同一单元等)发现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病例间可能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
3.社区传播疫情。
指在社区居民中,14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散发病例,或暴发疫情起数较多且规模较大,呈持续传播态势。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1.疫点。
如果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
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人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
疫点一般以一个或若干个住户、一个或若干个办公室、列车或汽车车厢、同一航班、同一病区、同一栋楼等为单位。
2.疫区。
如果出现了社区传播疫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三、社区防控策略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