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学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学生⾯临着越来越多的⽣活压⼒、升学压⼒、⼈际关系压⼒、⽣理烦恼等,因⽽容易产⽣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各类心理危机事件,为了能够及时⼲预、处理,⼒争排除或减小危机带来各种负⾯影响,维护学生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定此预案。
⼀、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界定
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这⾥特别界定为“因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个体或群体的⽣命安全构成危险与威胁的事件,或引发学生个体或群体的阳性精神症状的事件”。
⽐如:因个体⽣活事件导致学生情绪失控,妄想同学、⽼师等要害他,⽽产⽣不能⾃控的⾃杀或伤害他⼈的想法;或者如“⽕灾”、“地震”等社会性灾难事件导致的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等级的划分
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程度,根据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级预警:事件当事⼈出现严重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妄想、幻觉、躁狂等情绪失控、严重缺乏⾃知能⼒、严重抑郁等),危及他⼈或⾃⾝的⽣命安全,出现伤害行为,且伤害行为尚未结束;或者出现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级预警:事件当事⼈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或⾔语中流露出有⾃伤或攻击他⼈的倾向,且有⼀定的诱发事件和动机,但尚未有伤害行为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未出现伤害行为。
三级预警:事件当事⼈有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伴随⼀些精神症状,但尚有⾃知能⼒,⼀定程度上愿意寻求帮助,或已在相关医院接受治疗和辅导,并能坚持服药。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排查评估
排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作的⼀项常规⼯作,可以有效的发现和识别学生当中的⾼危⼈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预,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各年级应每⽉⼀次组织班主任、学生会以及班级心理委员⼴泛深⼊学生,通过关心⾝边每⼀位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学年级汇总。
各年级应会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排查出的情况进行评估,共同制定“⼀对⼀”个性化帮扶⽅案,实施分级⼲预。
对于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各年级要选派富有心理健康知识的⽼师和班主任约谈辅导;对于有障碍性心理问题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于处于心理健康三个预警等级状态的学生,启动该预警等级对应的处理程序。
排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1)日常⼯作中确定的重点关注学生;(2)患严重⾝体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就业困难的学生;(3)因各种原因受处分、留级、休学后复学、经常旷课或联系不上的学生;(4)迷恋上⽹或养成其它不良习惯的学生;(5)遭遇突发事件或家⼈、⾝边同学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6)⼈际关系失调或个⼈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7)适应不良,如学习适应、⽣活适应、⾃我适应、交往适应等问题,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8)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仍在校坚持学习的学生;(9)既往有轻⽣倾向或家族中有轻⽣倾向的学生;(10)因其他各种问题,如家庭不和睦、性格孤僻、性困扰、对社会现象存在困惑等等,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预警处理办法及程序
(⼀)预警处理办法
⼀级预警由事件当事⼈所在年级上报学校政教处、保卫科,再由保卫处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并⽴即启动学院学生突发事件应急⼯作处置小组,开展具体处置⼯作。
学校及相关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预警等级,2个⼯作小时内,启动相应的危机处理⼯作程序,作出相应的处理。
(⼆)预警处理程序
(1)知情单位第⼀时间及时报告年级组、政教处、保卫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保卫科接到报告后应⽴即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2)相关年级接报后尽快了解事件当事⼈信息,确定当事⼈姓名、⾝份情况,并⽴即与当事⼈直系亲属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尽快来学校;
(3)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在2小时内召开信息沟通会议,全⾯了解事件的经过、危机发展状况,各部门提出相应对策,确定执行措施;
(4)在事件发⽣之后的⼀周内,由学校学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进⼀步召集相关信息沟通会,了解进展情况和调整处理措施;
(5)由相关学院指定专⼈全程负责记录、收集有关信息和证据;
(6)危机事件发⽣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要及时对危机事件的当事⼈、⽬击者进行心理⼲预,此时的危机⼲预主要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的领导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
(7)事件当事⼈应由当事⼈直系亲属及时送相关医院。
若当事⼈直系亲属不能及时赶到,则由相关学院及时拨打110并送相关医院,相关年级及时取得当事⼈直系亲属的委托授权,协助办理有关诊疗⼿续。
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范文2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由于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校园成员心理严重失衡状态。
为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减少或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预案。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组织健全,职责明确;预防为先,教育普及;预警及时,重点突出;干预到位,专业科学;支持系统,家校结合。
一、组织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及各班班主任老师
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在组长的统一领导下,副组长的协调下,开展有序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与疏导工作。
二、基本原则
1、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纳入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入学前后,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
2、针对师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综合应用干预技术;
3、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
三、工作目的
1、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为受影响的师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
3、积极预防、减缓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
四、具体措施
(一)开学前
1、疫情心理防控知识的宣传
每周一次心理教育学习宣传。
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通过网络向全班师生推送疫情防控心理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减少和降低由新型肺炎疫情导致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
2、开展网络疫情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1)学校向师生公布本校心理老师QQ号:29025061(孔老师)499075464(刘老师)及邮箱、“尖草坪区一中”公众号平台,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心理老师为本校有心理困扰的师生及时进行全天网络咨询。
(2)心理老师通过各班调查了解学生疫情及其心理状态,对有需要的学生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班主任要及时并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与心理老师交流,以便最快、最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3、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摸排
各班主任组织对本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排摸,梳理是否存在疫情重点地区的返并或者家庭成员中有感染疫情的学生,对疫情学生情绪波动、体育锻炼情况、家庭关注变化等等多方面排摸,密切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
(二)开学后
1、对重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继续进行心理辅导。
(1)对疫情导致出现心理焦虑等问题的师生进行干预与辅导;
(2)对所有有严重负面情绪困扰的师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3)密切关注从疫区返回或因疫情出现心理问题的师生,做好跟踪回访,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心理支持服务,减轻疫情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2、针对疫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组织全校班级进行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2)面向学生或家庭,开设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
五、学生心理调适方法与建议
(一)学生心理居家情绪调节法
1、深呼吸放松法
吸气:深深地,慢慢地,大吸一口气,直到吸不进去,屏住;
呼气:慢慢地,轻轻地呼出来,呼出来,呼出来;
然后,重复上面的步骤3-5次,吸气,呼气
2、躯体肌肉放松法
选择仰面躺在床上或者舒服地坐在沙发上;
握紧你的双拳,握紧,再握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
抱紧你的双臂,抱紧,再抱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
双腿伸直,绷紧你的脚弓,绷紧,再绷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
3、积极的“愿望清单”技术
列出平时一直来不及做的所有爱好,排个队,按照优先级勾选出在家里就可以实现的活动。
逐项实现,每项持续到感觉有点儿无聊。
如果你的项目少,还可以发展一些新项目。
也可以发布在朋友圈里,邀请更多同学一起参与,相互激励。
4、增加沟通交流
父母长辈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及时向他们倾诉你的感受和想法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
同时,当我们长时间不能外出,难免会与父母因为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等问题产生矛盾,学着换位思考,体谅父母并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
(二)假期在家的日常作息安排
假期是休养的最佳时期,应劳逸结合,既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也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做到对上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及下学期的学习进行合理规划。
(三)亲子沟通三原则
1、减少负面评价,增加对孩子的鼓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因为,正面的评价会让孩子的大脑分泌快感荷尔蒙——多巴胺,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2、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只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父母应积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孩子。
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
3、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大自然的心。
(四)解决冲突四步走
1、同理孩子,拉近孩子跟你的距离:我理解……
2、描述你看到的、听到的事实或行为:我看到,我听到……
3、表达你的感受:我感到……
4、提出你的期望:我希望……
(五)疫情压力下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产生心理学所说的“应激反应”,常见的反应有:
1、情绪: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失望、抱怨、委屈等,情绪的起伏也会比平时强烈。
2、认知:自我价值感降低,认知歪曲,思维过程变慢,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下降,犹豫不决等。
3、行为: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通常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会在一周内逐步缓解。
心理应激不全是坏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敏锐性,激发人们通过主动积极的自我调整适应新变化。
1、正确认知:从官方和权威媒体了解疫情信息,学习科学的防控知识,不信谣,不传谣。
2、自我接纳:在对疫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接纳自身正常的应激反应,不生气、不抱怨、不失落,积极寻求干预方式。
3、合理倾诉:积极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寻求支持,可主动向班主任老师、心理老师、心理热线倾诉,寻求心理支持。
4、转移注意:避免信息过度获取,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忙起来。
可以趁着假期,做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与家人共处、聆听平静的音乐、看电影、看喜剧、看自己喜欢的书。
5、积极行动:尽量减少外出或是不外出,出门正确佩戴口罩;在家勤洗手,多进行消毒,进行正常的生活作息、摄取充分营养、在室内进行适量运动。
六、教职工心理调适方法与建议
(一)注意劳逸结合,规律安排作息。
长期居家中容易失去生活规律,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胃口不佳、免疫力下降等身心不良的情况;居家久坐办公,也容易腰酸背痛,眼睛疲劳。
所以请教师们要有序规律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态,做好防护措施,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