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方案可以让事情更加顺利地朝着计划进行,为了保障事情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小编这里整理了学校出现新冠阳性应急处置方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出现新冠阳性应急处置方案1
1.组织开展校园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
学校公共场所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对校内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和用品进行定期消毒。
所有洗手池边提供有消毒用的洗手液或肥皂,要求每个人做好个人消毒工作。
2.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利用网络、宣传橱窗、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师生员工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监督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保安人员和值班人员做好每天进校的晨检工作,各班班主任认真填写学生出勤情况统计表并检查学生的口罩佩戴情况,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定期组织人员对饮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保障饮用水卫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5.加强学校医务室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学习更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提高诊疗水平。
6.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校园进口货物(国际邮快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苏防控防指〔2021〕19号)各项管理规定,坚决做到“人物同防”,加强冷链食品包装、邮快件消杀。
要加大暑期校内基建项目管理力度,小型项目原则上暂停施工,大型项目施工现场应与学校实现物理隔离,施工人员单独通道进出校园,餐食单独配送。
7.教职员工以及劳务派遣和临时外来等人员底数,“一人一档”建立信息台账,包括苏康码、健康状态等信息,对所有日常进出校园人员的统计须包括同住家庭成员的健康、出行等情况。
要重点加强后勤人员管理,尤其是食堂、保洁、宿舍和安保等人员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要集中居住。
要按属地相关部门要求,及时组织在校全体人员的健康监测、等工作,确保应检尽检、应接尽接,不漏一人。
学校出现新冠阳性应急处置方案2
一、编制目的
为高效、有序地做好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最大程度避免或减轻损失。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生事件急处理条例》《晋江市教育系统突发传染性疫情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操作流程
(-)完善工作领导小组
1.学校成立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工作小组
疫情监测组:负责人:xx
现场处置组:负责人:xx
转移协调组:xxx
信息通联组:负责人:xx
心理铺助组:负责人:xx
物资保障组:负责人:xx
(各组工作职责、流程详见以下应急举措。
)
(二)做好应急举措
在开展正常教学前,要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每天要査验好全体师生员工的“健康码”(红码者暂缓返校)做到及早发现异常,及早处置和排除隐患在筛查过程中发现发热人员(体温测量≥37.3℃),根据发生地点,分别采取对应的措施。
1.校门口应急
在校门口晨午检时,发现发热师生员工,护导人员立即向学校领导小组汇报。
各小组采取下列措施
(1)护导人员立即通知转移协调组到场,对发热人员再次测量体温。
(2)如果转移协调组确认体温≥37.3℃,转移协调组要做好:一是立即护送发热人员直接进入学校临时隔离观察点隔离。
二是当地卫生院防控中心,联系医护专车送医疗机构诊治。
三是疫情监测组立即联系家长并报教育办。
四是发热人员接送到医院后,班主任要持续保持电话联系,密切追踪后续情况
3)现场处置组要做。
一是对发热人员接触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
二是指导接触人员用免洗消毒液洗手(或用流水进行规范的七步法洗手,但要注意防止水龙头交又感染)。
三是发热人员离开临时隔离观察点后,对观点进行彻底消毒,并至少封闭2小时后才能重新启用。
2.教室内应急。
在教室内课间午间、午检发现发热人员,或师生自主报告发热,值班教师或上课教师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小组汇报。
各小组采取下列措施:
(1)值班教师或上课教师要做好:一是立即停止教学任务或中止课间休息,并维持好纪律。
二是打开教室所有窗户,保持空气流通。
三是指导发热人员原地休息,疏散教室内其他人员至校园指定空旷处。
四是在教室门口待命。
(2)疫情监测组通知转移协调组到场,对发热人员再次测量体温。
3)如果转移协调组确认体温≥37.3℃,转移协调组要做好:一是立即护送发热人员直接进入学校隔观察室隔离。
二是当地卫生院防控中心xxxxxx,联系医护专车送医疗机构诊治。
三是疫情监测组立即联系家长并报教育办。
四是发热人员接送到医院后,班主任要持续保持电话联系,密切追踪后续情况。
(4)疲情监测组要做好:一是对课任教师、班級内其他学生及与其他密切接触者测量体温二是指导他们用免洗消毒液洗手(或用流水进行规范的七非法洗手,但要注意防止水龙头交又感染。
(5)现场处置组要做好
一是对整个数进行消尤其对发热学生的课桌口及其他物品进行在知有物,照体治相关规程进行专门处理。
二是封闭该教室至少2小时。
封闭期间,该班级后续教学任务交排在备用教室进行。
三是发热人员离开临时隔离观察点后,对观察点进行彻底消毒,并至少封闭2小时后才能重新启用。
3.就餐场所应急
如在就餐场所就餐时,发现发热人员、或者师生自主报告发热,值班教师第一时间向疫情监测组汇报。
各小组采取下列措施:
(1)值班教师要做好:一是通知在同一就餐场所的所有师生立即停止就餐,佩戴好口罩,并维持好纪律。
二是打开所有窗户,保持空气流通。
三是指导发热人员原地体息,疏散同就餐场所内其他人员至校园指定空旷处。
四是在餐厅或就餐场所门口待命。
(2)疫情监测组通知转移协调组到场,对发热人员再次测量体温。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防疫应急工作责任制,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组长负责制。
岗位到人,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出现处置不当情况,要追究失职人员责任
2.加强应急保障。
学校要专款专用,保障购置必要的防护药品、器材、设备等。
确保防疫工作的需要。
3、相关场所配备
临时隔离观察室:心理室
应急疏散点:操场
4、加强舆论宣传。
心理辅助组要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阵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防控和心理健康知识,确保全校师生熟悉防疫措施。
学校出现新冠阳性应急处置方案3
为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防止各学校因初三、高三年级师生返校导致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一、基本原则
以快速、准确处置突发疫情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科学有序进行处置,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由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教育领域疫情防控组负责,对全市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负责督促指导各区(市、县、开发区)、市属高中和省属高中按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并按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各区(市、县)、贵州双龙航空港教育领域疫情防控组负责,对辖区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负责督促指导辖区初中、高中按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并按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市、区两级教育领域疫情防控组各成员学校等按职责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学校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全面负责防控工作的综合协调与日常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疫情防控要点和工作程序,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明确建立学校防控工作联系网络,以学生为学校,及时收集和报送相关信息;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明确学校所在地卫健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联系人及其联系方式,加强沟通,及时向有关学校报送信息,开展联防联控。
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职责:全面负责本校疫情防控工作,拟定适合本校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各部门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对突发疫情事件应急处置进行决策,调动各应急处置力量和物资,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全面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三、适用范围
(一)出现可疑症状人员:指师生员工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腹泻和腹痛等症状人员。
(二)出现单个以上病例:指师生员工中出现1例以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
四、应急准备
(一)物资准备
根据学校的规模、师生员工数量,准备充足的医用口罩、洗手液(肥皂)、消毒药械、测温仪、医用外科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控物资(储备用量不少于两周),建立库存和使用台账。
(二)设置“三室一区”
结合学校情况设置“三室一区”即:医务室、隔离观察室(校内)、临时观察室(校门口)和隔离区,并配备必要的防护和消杀物资设备。
(三)人员准备
学校设立驻校应急医疗保障组,由属地医院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校医共同组成,并实行24小时值守。
安排专门应急医疗保障车辆,随时待命,负责对发热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转送。
(四)环境准备
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通风制度,做好“三室一区”的通风、消毒和卫生管理。
(五)建立对口联系机制
市教育领域疫情防控组统筹,本着就近便捷的原则,建立全市涉及初三、高三年级返校的学校与定点发热门诊对口联系机制,确定联系人,明确联系方式,开通绿色通道。
定点发热门诊接诊发热等异常症状学生和教职员工后,应立即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对其开展血常规、核酸检测、CT等相关检查。
五、处置流程
(一)出现可疑症状人员处置
1.启动应急处置
(1)第一类情况:一旦发现有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教职员工,或学生、教职员工自感不适,应立即将患者带入校医务室,由住校医疗组初步诊断,如有必要安排专人用专车送至对口定点医院门急诊就诊。
(2)第二类情况:在每日体温监测中,如果发现体温≧37.3°C,但无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者的学生、教职员工,或学生、教职员工自感发热,应立即将患者带入校区内隔离室。
休息15至30分钟后,再次测量体温,如体温仍≧37.3°C,安排专人派专车送至对口联系定点发热门诊就诊。
(3)第三类情况:如体温≧37.3°C,并伴有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教职员工,无需再次测量体温,应立即送校内隔离室隔离,安排专人派专车送至对口联系定点发热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