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1

一、个人防护

1、环卫工人在作业时要做好防护及消毒

(1)体温监测:每日上班测量体温,原则上每日不少于2次,发现疑似状况要第一时间向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及环卫工人所属单位报告,并做好相关人员的隔离或医学观察工作。

(2)一线保洁人员:穿工作服(或防护服),戴口罩、手套,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条件允许时,为保洁人员配备消毒液、喷壶及洗手液。

(3)中转站操作工、填埋场作业人员、环卫设备维修工、巡查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穿一次性雨衣/防护服、雨鞋/鞋套。

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各站点场所须配备消毒剂、喷壶、背式喷雾器、洗手液、75%酒精。

(4)转运车驾驶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车上配备一次性雨衣/防护服、洗手液,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5)环卫工人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顺序:摘手套、洗双手→摘护目镜→脱鞋套/雨鞋→脱一次性雨衣/防护服→摘帽子→摘口罩(确保环境安全)→洗手。

特别注意每个步骤之间的手卫生,严防污染。

用后物品分别专门放置。

2、环卫工人佩戴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一线工作人员:一次性口罩的有效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其他人员: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家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

(2)一次性雨衣/防护服,如被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或者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3)离开一线作业场所应对佩戴的眼镜、护目镜等进行消毒。

(4)口罩是防护的核心,要正确选择,合理穿戴,不能随意摘除。

二、一次性口罩

1、一次性口罩佩戴方法

(1)口罩有正反面,颜色深的是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口罩上有鼻夹金属条。

(2)正对脸部是口罩反面,即颜色浅的一面。

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上方,不要戴反了。

(3)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正确之后,将口罩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最后,将口罩佩戴完毕后,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贴紧面部,覆盖住鼻子、嘴巴和下颌,形成封闭的环境,让通气经过口罩而不是四周的缝隙。

2、一次性口罩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专门的口罩垃圾桶内。

(4)切记必须在安全区域摘除口罩。

三、手套

1、戴手套的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袋口,已戴着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3)一次性手套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垃圾容器内;可重复使用的非一次性手套应清洁消毒干燥后下次使用。

3、戴手套的注意事项

(1)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2)作业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四、护目镜

1、佩戴护目镜方法: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双手捏住系带系上护目镜,调节舒适度。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2、摘除护目镜的方法: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清洁消毒后放到指定位置。

3、护目镜的消毒方法:每次取下后,先用清水冲洗,再擦拭消毒。

五、其它使用物品消毒方法

1、手套、帽子、工作服、雨衣等可重复使用的防护品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可采用衣物消毒液、喷洒酒精、水洗、采用紫外线照射或挂于通风处通风等方式,都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

2、每次脱下雨鞋后,先用清水冲洗雨鞋表面,再喷洒消毒。

六、环卫作业人员洗手流程

环卫工人是与垃圾直接接触最为紧密的人,洗手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1、在穿戴手套前、脱手套后以及作业过程中手套破损受到污染应及时洗手。

2、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使用洗手液/肥皂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20秒。

为了方便记忆,揉搓步骤简单归纳为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3、若不具备洗手条件,应用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七、常用消毒液种类及注意事项

1、含氯消毒液(84消毒液):

(1)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使用时应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现用现配,一次性使用,勿用热水稀释。

因为热水会促进氯的挥发,影响消毒的效果,还会使空气中氯气含量增多,过多吸入身体中导致中毒的风险。

(2)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相应浓度。

消毒方式、消毒液浓度、作用时间是有效消毒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使用前必须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依据实际用途按使用说明书配制相应浓度的消毒液。

消毒液并非浓度越高越好,过高浓度的消毒剂既不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又造成环境污染。

(3)不能和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

不能跟洁厕剂或洗涤剂混合使用,会引起氯气中毒。

比如洁厕灵。

(4)安全防止:使用完84消毒液后一定要把盖子拧紧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2、过氧乙酸

(1)使用方法:可采用浸泡法、擦拭法喷洒法。

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消毒。

(2)注意事项:a.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消毒后应及时冲洗干净;b.性能不稳定,须加盖保存并现用现配;c.高温易爆炸,须存放在阴凉通风处;d.溶液刺激性强,使用时须防止溅入眼中及皮肤、黏膜上,配制时需戴口罩及橡胶手套。

3、酒精

一般采用含量为7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佳,无腐蚀性,对人体及设备无害。

酒精可直接向工作服喷洒消毒、可用于车辆内部擦拭、护目镜、眼镜、电脑键盘、鼠标、电话机等常用物品擦拭消毒。

4、洗手液

该消毒剂对正常皮肤无毒无刺激,安全高效。

使用时直接喷洒在手部,无须用水冲洗,即可达到消毒净手的目的。

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2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消毒处置工作,消灭传染源,确保防控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xx)和《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xx)等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预防性消毒

(一)适用范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学校、商场等各类人群密集场所应做好预防性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二)消毒对象及方法的选择。

针对消毒对象和消毒现场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与消毒剂开展消毒工作,一般情况下消毒剂有效氯含量500mg/L即可。

所用消毒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以确保消毒效果。

1.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等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2.手、皮肤的消毒,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3.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4.污水,一般采用投加含氯消毒剂的方法消毒,通过总余氯量确保消毒效果。

5.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可选择投加漂白粉、消毒粉或含氯消毒剂的方法消毒。

(三)个人防护用品及消毒设备

预防性消毒需要以下物品:

1.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2.长袖橡胶手套

3.长筒胶靴

4.护目镜(防护面屏)

5.手消毒剂

6.医用手套

7.常量喷雾器

8.超低容量喷雾器

(四)消毒工作程序

按照规定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采用常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对室内环境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消毒;消毒顺序首先为地面物体表面先外后内,先上后下、从左到右,其次再进行空气消毒由内到外,再边打边退出,密闭作用1小时以上,通风30分钟以上即可。

二、特定场所消毒

(一)集中隔离点消毒。

1.按《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xx)中的消毒方法开展相关场所的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等工作。

2.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消毒《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xx)。

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

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

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20000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

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3.污水消毒处理。

有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可直接利用现有污水系统;无污水处理系统的,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用专门容器收集并及时消毒处理。

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具有独立化粪池,污水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投放含氯消毒剂,消毒1.5小时后,总余氯量不低于10mg/L;如无独立化粪池,则用专门容器收集排泄物,消毒处理后再排放。

粪便处理时用20000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若有大量稀释排泄物,应用含有效氯70%-80%的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加药后充分搅匀,消毒2h消毒后污水应当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传染病医院的要求。

(二)社区单位和家庭消毒。

首先要做好通风换气,建议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地面每天湿拖1-2次,使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拖地;桌椅、门把手、电梯间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可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一次;洗手池、便池等每天至少清洗并消毒1次;餐饮具主要采用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汽消毒,至少15分钟;儿童玩具每周至少消毒一次;消毒完后用清水擦拭。

(三)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消毒。

1.农贸市场要按照“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的原则开展清洗消毒工作,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病家消毒”中的物体表面消毒内容,部分密闭的房间、摊位等可结合空气消毒方法开展消毒工作。

2.下水道消毒。

集贸市场下水道等重点场所要定期使用1000mg/L-2000mg/L氯消毒剂,100mL/m2-300mL/m2用量进行常量喷雾消毒。

对于市场内如有动物(带皮毛)宰杀行为的,则应先清洗相关环境及物体表面,再进行消毒处理。

(四)手卫生。

采取流水肥皂或洗手液,按六步洗手法勤洗手,如手接触到污染物,可用0.5%碘伏溶液,擦拭2遍,作用1-3分钟;也可用合醇、含氯或过氧化氢类的免洗手消毒剂涂擦,自然干燥。

(五)个人防护要求

1.特殊场所环境清洁消毒。

特殊场所(包括病家、遗体、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等)的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2.单位及家庭消毒。

单位和家庭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鞋或胶靴,有条件的可佩戴护目镜。

终末消毒

(一)消毒对象

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疑似病人住院或死亡后、无症状感染者,转移至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或核酸检测转阴后,应对其活动过的场所、接触过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应对随时排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品,进行随时消毒处理,做到“三分开”和“六消毒”。

“三分开”包括病人住室、饮食、生活用具分开;“六消毒”包括病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生活用具、双手、衣服和被单、病家居室环境以及生活污水、污物。

(二)消毒工作程序

1.按照规定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观察现场,划定污染区和清洁区。

2.测量估算需消毒面积、体积,计算消毒剂用量,配置消毒液。

3.先消毒一条通道,进入室内进行消毒前采样,包括空气和物体表面样品。

4.分别采用常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对室内环境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消毒;消毒顺序为先外后内,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污染轻到重,再边打边退出,密闭作用1小时以上;消毒重点为门、地面、家具、墙壁、污染物等。

5.消毒后按规定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再次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采样。

6.按照防污染的原则脱卸个人防护用品。

(三)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使用500mg/L二氧化氯或3%过氧化氢或5000mg/L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按20mL/m3-30mL/m3的用量,选用超低容量喷雾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空气消毒,关闭门窗作用1小时,开窗通风20分钟以上。

2.环境物体表面。

环境物体表面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500mg/L二氧化氯,按100mL/m2的用量进行常量喷雾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消毒完毕后对不耐腐蚀的物品再用清水进行冲洗或擦拭。

3.织物。

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无利用价值的织物按医疗垃圾处理,需重复使用的,按常规洗涤。

4.餐(饮)具。

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净。

5.污水。

具有独立污水收集设施时,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投加含氯消毒剂,池内投加含氯消毒剂(初次投加,有效氯40mg/L以上),并确保消毒1.5小时后,总余氯量达10mg/L。

6.粪便。

稀薄粪便:每升粪便加25g漂白粉,搅匀放置2小时或每升粪便加入1L的浓度为20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混匀后,作用2小时。

成型粪便:每公斤粪便加入2L的浓度为50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混匀后,作用2小时,或者集中无害化处理。

(四)个人防护

1.防护用品穿戴要求。

管理人员进入办公区域相关场所时采取一级防护,穿戴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必要时戴手套;终末消毒前进入监管区域各监区时采取二级防护,穿戴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手套、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消毒人员采取二级防护,穿戴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长袖橡胶手套、长筒胶靴、护目镜。

评价人员采取二级防护,穿戴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手套(双层)、鞋套、护目镜。

2.手卫生。

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手卫生措施,按六步洗手法勤洗手,每次用流动水洗手不少于15秒。

必要时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用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等擦拭双手。

低温消毒

(一)低温消毒剂特性

1.低温消毒剂(-18℃)。

(1)主要成分:包括二氯异氰尿酸钠、氯化钙和乙醇。

现场使用时,-18℃低温消毒剂中有效氯浓度为0.3%(3000mg/L),无水氯化钙的含量为25%,乙醇的含量为9.5%(详见表1)。

(2)剂型:二元包装,粉剂和液体。

A剂为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B剂是氯化钙和乙醇的混合溶液。

2.低温消毒剂(-40℃)。

(1)主要成分:包括二氯异氰尿酸钠、氯化钙、乙醇、乙二醇和苯扎氯铵。

现场使用时,-40℃低温消毒剂中有效氯浓度为0.5%(5000mg/L),无水氯化钙的含量为30%,乙醇9.5%,乙二醇9.9%,苯扎氯铵0.09%(详见表2)。

(2)剂型:二元包装,粉剂和液体。

A剂为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B剂是氯化钙、乙醇、乙二醇和苯扎氯铵的混合溶液。

(二)低温消毒剂使用范围

低温消毒剂(-18℃)适用于-18℃及以上低温环境和物品外包装表面消毒;低温消毒剂(-40℃)适用于-40℃及以上低温环境和物品外包装表面消毒。

(三)低温消毒剂配置方法

低温消毒剂为二元包装,剂型为粉剂A和液体B,严格按照配方进行配比,低温消毒剂(-18℃)生产时先将氯化钙溶于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再加入乙醇,充分搅拌、混匀、过滤,形成液体B剂;低温消毒剂(-40℃)生产时先将氯化钙溶于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再加入乙醇、乙二醇、苯扎氯氨,充分搅拌、混匀、过滤,形成液体B剂。

原料和配置过程是生产合格的关键,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把好原料质量关,严格按照配方配制,确保低温消毒剂高质低价。

(四)低温消毒剂使用方法

现用现配,使用时将A剂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加入B剂,搅拌均匀,形成澄清透明液体,无析出,无沉淀。

1.高寒地区环境与大型物体表面。

用常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2.冷链运输车(含集装箱)。

冷链运输车保温车厢内壁和冷链集装箱内壁,用常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车厢门把手和集装箱把手等特殊部位可进行擦拭消毒,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3.冷库。

用常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4.冷冻货品外包装。

(1)喷洒消毒:用常量喷雾器进行手工喷洒消毒,或与合适的消毒设备配套使用,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货品外包装,消毒作用10min。

(2)浸泡消毒:体积较小且耐潮湿的货品外包装,可直接放入低温消毒剂中,确保货品外包装全部浸没,消毒作用10min。

(3)擦拭消毒:根据实际需求,也可对外包装六面进行消毒,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覆盖货品外包装,消毒作用10min。

(五)低温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严禁超范围使用,建议使用前测定有效氯含量。

2.机械化低温消毒时,应当调试消毒设备,使其与低温消毒剂合理配套,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外包装六面;首次使用时,应当做好现场消毒效果评价,消毒效果合格,方可使用。

3.低温消毒时,应当加强消毒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消毒操作规范,达到消毒剂足量全覆盖。

4.有机物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在消毒对象污染严重时,用低温消毒剂冲洗或浸泡后再做处理,严禁喷洒或擦拭消毒。

5.低温消毒剂的配制、分装和使用时,应当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等,避免接触皮肤。

6.低温消毒剂为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如不慎溅入眼睛,应当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当立即就医。

不得与易燃物接触,应远离火源。

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3

一、消毒对象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正常使用的重点场所(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和宾馆、商场、影院、游泳馆、博物馆、侯车(机)室、办公楼、电梯、楼道、公共卫生间、垃投收集点等人群经常聚集活动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包括消毒、通风、个人防护等措施。

二、场所卫生操作指南

(一)清洁与消毒

1、做好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应当保持环境整洁卫生,每天定期消毒,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

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电梯间按钮、扶手、门把手等),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2、当出现人员呕吐时,应当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有效的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含氯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3、加强餐(饮)具的消毒,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4保持衣服、被褥、座椅套等纺织物清洁,可定期洗涤、消毒处理。

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5、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待用。

6、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

(二)通风换气

场所内应当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也可采用机械排风。

如使用空调,应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未使用空调时应关闭回风通道。

(三)洗手设施

确保场所内洗手设施运行正常,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各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四)垃圾处理

加强垃圾的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

加强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五)设立应急区域

在公共场所设立应急区域,当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再按照其他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六)健康宣教

在场所内显著区域,采用视频滚动播放或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开展防控健康宣教。

三、个人防护指南

(一)工作人员防护

1、注意个人防护。

在人群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议工作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