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试卷分析:
本套试卷共有两个大题,第一题选择(其中包括20个小题,每题一分),第二大题综合题(其中包括3个题目,分值不等)。本套试题难易适中,能够充分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基础题和读图题相结合,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读图能力。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七年级四个班的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各班人数不同,平均分差距不大,大概在31-34分之内,其中七年级二班有两个50分,七年级四班有一个50分。由于四班和二班各有早自习,背诵时间较长,成绩较好,相比较之下,三班和五班成绩略差一些。当然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问题分析:
大部分同学选择题都能答对一大半,少数学生由于想象能力有限,加之学习能力较低,出现的错误较多。其中第11题根据经纬线判断某一点位于哪个半球出错最多,有关经纬网的知识是本次考试的难点部分,这个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的考验。再就是综合题的第一个题,学生填空部分做的很好,但是画图部分很多同学都没有画,失分严重。再就是最后的动手画图题,试卷上是简易图,很多学生没有看出第一个图是侧视的地球示意图,导致箭头方向标注的位置错误,而后面的在南极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在北极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练习的较多,出错很少。
四、解决措施:
通过本次考试,发现了很多问题,当然我也制定出了解决的措施:
1、针对基础的知识记忆不准确的问题,我将安排没有早读的
班级在预备铃和上课铃期间背诵,再加上下午的自习课,每天一个知识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2、针对读图不准确的的学生,我将安排自习时间单独出读图
的题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逐渐做到不怕读图、会读图、爱读图的中期目标。
3、针对动手操作的题目,我将利用上课时间来完成,不在包
办一切,放手学生让学生亲自板演,然后我再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
一、试卷特点:
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新颖,图表量大,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但看似简单实则挺难;主观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试卷分析:
1、客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做对18个题(共计36分)有3人,答得最差的同学做对3个题(共计6分)有2人,选择题平均分大约在20分左右。综合分析总体上有三类错误: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区域定位不准确。
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2、主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得到32分,最差的同学只得到5分,平均分在17分左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
二是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三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我决定:
1、认真研究考纲,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最后一百多天的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图表中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的能力等。
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参与课堂教学。
四、考生下步复习:科学复习,重视能力,教会方法,讲求效率
1、通过本次考试,发现问题,明确错误原因,弥补知识漏洞;
2、整体把握复习内容,构建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碎片化.在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和丰富知识点,进而学会运用原理规律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3、选择命题情景新颖、连系热点和现实生活的试题加强训练,在训练落实中适应高考的变化,多进行高考真题演练;
4、根据每个专题的知识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5、从只重视记忆、理解要转到记忆、理解与思考、运用并重。拓宽思路,跳出教材,广泛联系,注重方法;
6、重视单项能力训练,培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联系、迁移等思维能力;
7、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学会获取信息的本领,培养表述答案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3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份试题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次科学试题编拟内容能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题量适中,难易适当,考查内容分布全面合理。
试题由四大部分组成,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第二部连线题共2小题,共10分,第三部分为读图题共5小题,共36分,第四部分为阅读材料题,共24分。
本次试题总的来说,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全,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注重对图形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成绩统计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三、逐题分析
1、第一题单项选择满分30分,题的覆盖面广,学生得分率偏低,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考察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错误较多,有个同学不认真思考就答。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2、第二题连线题满分10分,得分率较低。考察各洲的主要国家及首都。有个别同学右边连线,左面没连,有一部同学出现知识混淆错误,今后应加强练习。3、第三题读图题题满分36分,得分率较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填图能力。五个图复习时都练到了。可是,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填上来。
4、第四题阅读材料题满分24分,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同学都能20分左右,少部分同学阅读能力偏低,得分偏低,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四、综合分析
(一)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平时练习多注重读图练习,其中单项选择练习较少,是得分较少的原因。
2、读图练习全面,虽然部分学生粗心大意,失了分。但相对以前有所提高。
(二)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概念模糊。
北极地区与北极点部分。
(2)读图不仔细,判断失误。
第4题(2)括号内非常清楚地写着(陆地/海洋)任选其一,可有的同学却自己造答案。
(3)错别字现象仍然存在。
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现象在有些同学中仍然存在。如“太平洋”写成“太平阳”;“伊朗”写成“伊郎”等等。
(三)、总体改进措施
(1)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的教育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避免只灌输结论,“填鸭式”教学。
(2)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基础原理的理解
根据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多需记忆,而理解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往往又分解在不同的章节中。
(3)注重能力训练及培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针对这些思维多训练,让学生多做自我归纳总结。
(1)加强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4
本次考试是高三以来的第四次考试,也算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学生重视程度很高,早早的就有学生来问考试进度,本次考试的范围是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全部内容,而我只复习到必修二的第一个知识点,还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不错。
本次考试共两部分内容,第一卷选择题共22题44分,第二卷简答题共4题56分。
一、成绩分析
第一卷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略
从表格数据可以发现其中的第2、6、7、8、9、12、14、20和21题学生答得很差,难度系数都在0.5以下,平均分也在1分以下,说明多一半的学生都答错了。
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发现主要为以下问题:
第2题:误以为图中的深色阴影区域为云贵地区,说明学生已经遗忘中国的行政区划,忘记每个省的轮廓和所在位置。
第6题:不重视读图,尤其是图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复习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导致失分。
第7题:对于南方水稻的熟制,学生都知道是一年二熟或者一年三熟这个基础知识,而不重视文字材料中已经告诉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曲线图的暗示。
第8题和第9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文字材料的内容“四川省某市”就可以答对,可是学生都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答题。
第12题:很多学生看见图中有“青海湖”就选择“湖泊水补给河流”,都不仔细读图,图中的青海湖和大多河流压根就没有连接当然就不存在补给关系,也说明大多学生都不知道青海湖是咸水湖这个基本知识。
第14题:没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和结合第13题的.答案去做该题。
第20题和第21题:是一道地质地貌题,问该地貌形成原因,而大多学生选错,说明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欠佳,逻辑思维不严密。
第二卷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略
从上面表格数据再结合对学生答题卡的再一次翻阅批改,发现其中第23题的第(1)小题几乎全部学生都是0分,该题满分为4分;24题的第(3)小题多一半的学生是0分,该题满分为6分;26题的第(2)小题只有个别同学得了1分或者2分,该题满分为4分。
通过查阅答题卡和与学生沟通了解发现主要为以下问题:
23题第(1)小题没有准确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该次”进而不去阅读文字材料导致全部失分。第(2)题和第(3)题小部分学生失分,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认识世界陆地轮廓和不了解洋流分布特征进而失分,这部分失分较少。
24题的第(1)小题,多一半学生都得到满分;就是第(2)小题,不重视关键词“评价”,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全部学生都只答出了正面的影响忽视了反面的影响;第(3)小题,让指出来该地的“农业部门”,很多学生将知识点混淆,比如答的是农作物类型、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也是由于我还没有复习到产业活动这块内容,学生已经将高一的内容遗忘。
25题,xx铁路线这道题,学生大体答得还是相对较好的,答的比较差的是第(1)小题,“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成因”,自由发挥乱答题,压根就没有按照平时讲的答题步骤去作答导致失分。
26题,第(1)小题,不重视关键词“分析”得从因到果来解答,可很多学生只是回答出了结果,不去分析原因,还有就是有套模板的嫌疑,不去分析文字材料和地图去找该地该种地理现象的因果;所以第(2)小题几乎都是0分,不读材料不在材料中找关键信息点;第(3)小题答题相对较好。
二、后续复习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在后续复习中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考复习:
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思路
进行试卷评讲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做题思路,并且一一记下,并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该思路去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并且要常常提醒学生将一道题的若干问联系在一起答题,充实该题所揭示的地理规律,并使学生将之形成习惯。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分析
利用补课时的早读全面默写所学基础知识,然后利用课间将全部学生错的基础知识逐一改正并进行加强练习;利用临界生辅导时间,让学生回答做该题的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现象;对于地理薄弱的优秀学生,定期布置背诵内容定期进行默写来提升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培养学生对地理各种图表的读图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遇见地理图表,就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自己去总结该类图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对于优秀学生
让他们在平时的做题中随时进行总结,分析答题中的得与失,并且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
5、让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在课堂中和课下随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学习的地理的兴趣。
希望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的文科生们在明年6月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5
一、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选修10分。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
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试卷分析:
本套试卷共有两个大题,第一题选择(其中包括20个小题,每题一分),第二大题综合题(其中包括3个题目,分值不等)。本套试题难易适中,能够充分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基础题和读图题相结合,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读图能力。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七年级四个班的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各班人数不同,平均分差距不大,大概在31-34分之内,其中七年级二班有两个50分,七年级四班有一个50分。由于四班和二班各有早自习,背诵时间较长,成绩较好,相比较之下,三班和五班成绩略差一些。当然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问题分析:
大部分同学选择题都能答对一大半,少数学生由于想象能力有限,加之学习能力较低,出现的错误较多。其中第11题根据经纬线判断某一点位于哪个半球出错最多,有关经纬网的知识是本次考试的难点部分,这个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的考验。再就是综合题的第一个题,学生填空部分做的很好,但是画图部分很多同学都没有画,失分严重。再就是最后的动手画图题,试卷上是简易图,很多学生没有看出第一个图是侧视的地球示意图,导致箭头方向标注的位置错误,而后面的在南极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在北极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练习的较多,出错很少。
四、解决措施:
通过本次考试,发现了很多问题,当然我也制定出了解决的措施:
1、针对基础的知识记忆不准确的问题,我将安排没有早读的
班级在预备铃和上课铃期间背诵,再加上下午的自习课,每天一个知识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2、针对读图不准确的的学生,我将安排自习时间单独出读图
的题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逐渐做到不怕读图、会读图、爱读图的中期目标。
3、针对动手操作的题目,我将利用上课时间来完成,不在包
办一切,放手学生让学生亲自板演,然后我再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地理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
一、试卷特点:
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新颖,图表量大,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但看似简单实则挺难;主观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试卷分析:
1、客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做对18个题(共计36分)有3人,答得最差的同学做对3个题(共计6分)有2人,选择题平均分大约在20分左右。综合分析总体上有三类错误: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区域定位不准确。
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2、主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得到32分,最差的同学只得到5分,平均分在17分左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
二是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三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我决定:
1、认真研究考纲,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最后一百多天的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图表中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的能力等。
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参与课堂教学。
四、考生下步复习:科学复习,重视能力,教会方法,讲求效率
1、通过本次考试,发现问题,明确错误原因,弥补知识漏洞;
2、整体把握复习内容,构建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碎片化.在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和丰富知识点,进而学会运用原理规律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3、选择命题情景新颖、连系热点和现实生活的试题加强训练,在训练落实中适应高考的变化,多进行高考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