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解题步骤:

熟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读题,弄清题意――确定区域,深入思考――答题准确,有理有据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基础知识点: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1.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2.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其中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常见的考题题型:

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2、地点变换的顺序。3、事情发展的顺序。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二、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四、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文章标题的含义:1.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2.结合所使用的修辞(字面义、内涵义)3.作者的情感

文章标题的作用:1.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2.交代主要内容3.交代写作对象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5.点明线索6.揭示/暗示主旨

五、标点符号的作用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九、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具体如下:

(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②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③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④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⑤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⑥开门见山。

⑦倒叙开头

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②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③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④照应开头

十、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学阅读理解句子具体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

①能联系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推想、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②能就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③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④正确理解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反问句、排比句、设问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⑤通过句式变换,领悟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

一般分值为2分的答题为**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果分值为3分的则大提为:**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答完运用的手法以及它的表达效果后,需再答“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句子理解=**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分析

题型1: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修辞手法入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分析:把‚老桥‛比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修辞手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好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钦佩。(读者的感受)

题型2: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

分析: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