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化学试卷及答案(天津卷),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化学试卷及答案(天津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3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B.糖类、蛋白质、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考点】FJ:无机非金属材料;IM: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K9: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L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55:化学计算.

【分析】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B、根据单糖、二糖、油脂不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根据煤的气化和液化的概念分析;

D、根据聚酯纤维和光导纤维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易与氧化性物质反应,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故A正确;

B、因多糖、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单糖、二糖、油脂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煤的气化是将固体煤中有机质转变为含有CO、H2、CH4等可燃气体;煤的液化指固体煤经化学加工转化成烃类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过程;两者都生成了新物质,故C错误;

D、因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属于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生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机物等,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积累.

2.(3分)25℃时,浓度均为0.2mol/L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

C.c(OH﹣)前者大于后者

D.分别加入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c(CO32﹣)均增大

【考点】DD:盐类水解的应用

【专题】51H:盐类的水解专题.

【分析】A、任何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在水溶液中碳酸氢根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根据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来回答;

C、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

D、碳酸氢根和氢氧根在溶液中不共存.

【解答】解:A、Na2CO3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和碳酸根的水解平衡,Na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碳酸氢根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以及水的电离平衡,故A正确;

B、NaHCO3和Na2CO3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均为:钠离子、碳酸根、碳酸氢根、氢氧根、氢离子、碳酸分子、水分子,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故B正确;

C、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二者水解均显碱性,跟据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所以碳酸钠中的氢氧根浓度大于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氢氧根浓度,故C错误;

D、分别加入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碳酸氢根和氢氧根在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根和水,氢氧根对它们的水解均起到抑制作用,所以c(CO32﹣)均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盐的水解原理的应用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3.(3分)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考点】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25:实验评价题.

【分析】A.乙醇与水混溶,二者不分层;

B.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C.硫酸钡、氯化银均为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沉淀;原溶液还可能含有亚硫酸根离子;

D.除杂后加热,铁离子水解会生成氢氧化铁.

【解答】解: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因乙醇与水混溶,二者不分层,不能进行萃取,故A错误;

B.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则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为氨气,故B正确;

C.硫酸钡、氯化银均为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沉淀,则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可能有SO42﹣,可能含有Ag+,若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也能生成硫酸钡沉淀,故C错误;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得到氯化铁溶液,但加热,铁离子水解会生成氢氧化铁所以最终得不到FeCl3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明确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气体或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除杂等知识即可解答,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注意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题目难度中等.

4.(3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1 mol/LC6H5ONa溶液中:c(Na+)>c(C6H5O﹣)>c(H+)>c(OH﹣)

B.Na2CO3溶液加水稀释后,恢复至原温度,pH和Kw均减小

C.pH=5的CH3COOH溶液和pH=5的NH4Cl溶液中,c(H+)不相等

D.在Na2S溶液中加入AgCl固体,溶液中c(S2﹣)下降

【考点】DN: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专题】51G: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苯酚钠是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B.加水稀释促进碳酸钠水解,但V(溶液)增大>n(OH﹣)增大,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C.c(H+)=10﹣pH,据此确定两种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对大小;

D.硫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硫化银沉淀.

【解答】解:A.苯酚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中c(OH﹣)>c(H+),故A错误;

B.加水稀释促进碳酸钠水解,但V(溶液)增大>n(OH﹣)增大,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即pH减小,因为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Kw不变,故B错误;

C.c(H+)=10﹣pH=10﹣5 mol/L,所以相同温度下,pH=5的CH3COOH溶液和pH=5的NH4Cl溶液中,c(H+)相等,故C错误;

D.向硫化钠溶液中加入AgCl固体,溶液中硫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硫化银沉淀导致c(S2﹣)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浓度大小判断,注意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都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为易错点.

5.(3分)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H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CO吸入肺中发生反应:CO+HbO2⇌O2+HbCO,3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HbCO的浓度达到HbO2浓度的0.02倍,会使人智力受损。据此,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B.人体吸入的CO越多,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越少

C.当吸入的CO与O2浓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02时,人的智力才会受损

D.把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解毒,其原理是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

【考点】CB: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CP:化学平衡的计算

【专题】16:压轴题;51E: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浓度幂之积;

B.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

D.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

B.人体吸入的CO越多,CO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分析移动,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越少,故B正确;

D.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氧气的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该题中注意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应用。

6.(3分)已知:

2CO(g)+O2(g)=2CO2(g)△H=﹣566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 kJ

B.如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H>﹣452 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考点】BB: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16:压轴题;51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依据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热量;

B、依据热化学方程式,2CO(g)+O2(g)=2CO2(g)△H=﹣566kJ/mol;分析图象中物质的量不符合反应物质物质的量;

C、固体二氧化碳变化为气体二氧化碳需要吸热,焓变放热是负值;

D、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结合盖斯定律计算得到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

【解答】解:A、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热量;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为283KJ/mol;故A错误;

C、固体二氧化碳变化为气体二氧化碳需要吸热,焓变放热是负值;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判断,2Na2O2(s)+2CO2(g)=2Na2CO3(s)+O2(g)△H=﹣226kJ/mol;所以反应

2Na2O2(s)+2CO2(g)=2Na2CO3(s)+O2(g)△H>﹣452 kJ/mol,故C正确;

D、已知:

①2CO(g)+O2(g)=2CO2(g)△H=﹣566kJ/mol;

依据盖斯定律②×2+①得到:2Na2O2(s)+2CO(g)=2Na2CO3(s)△H=﹣1018KJ/mol;

即Na2O2(s)+CO(g)=Na2CO3(s)△H=﹣509KJ/mol;

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反应的一氧化碳物质的量为1mol,电子转移数为2×6.02×1023,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用,盖斯定律的应用,燃烧热概念计算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计算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46分)

7.(14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⑥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a>Al>O,⑧的阴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②、③、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NO3>H2CO3>H2SiO3.

(3)①、④、⑤、⑧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4)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可使用的催化剂为(填序号)ab.

a.MnO2 b.FeCl3 C.Na2SO3 d.KMnO4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N→⑥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熔融)4Al+3O2↑,常温下,为使0.1mol/L M溶液中由M电离的阴、阳离子浓度相等,应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Y溶液至溶液的pH等于7.

【考点】8J: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51C: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以下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化学试卷及答案(天津卷),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化学试卷及答案(天津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3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B.糖类、蛋白质、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考点】FJ:无机非金属材料;IM: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K9: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L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55:化学计算.

【分析】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B、根据单糖、二糖、油脂不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根据煤的气化和液化的概念分析;

D、根据聚酯纤维和光导纤维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易与氧化性物质反应,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故A正确;

B、因多糖、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单糖、二糖、油脂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煤的气化是将固体煤中有机质转变为含有CO、H2、CH4等可燃气体;煤的液化指固体煤经化学加工转化成烃类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过程;两者都生成了新物质,故C错误;

D、因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属于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生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机物等,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积累.

2.(3分)25℃时,浓度均为0.2mol/L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

C.c(OH﹣)前者大于后者

D.分别加入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c(CO32﹣)均增大

【考点】DD:盐类水解的应用

【专题】51H:盐类的水解专题.

【分析】A、任何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在水溶液中碳酸氢根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根据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来回答;

C、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

D、碳酸氢根和氢氧根在溶液中不共存.

【解答】解:A、Na2CO3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和碳酸根的水解平衡,Na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碳酸氢根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以及水的电离平衡,故A正确;

B、NaHCO3和Na2CO3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均为:钠离子、碳酸根、碳酸氢根、氢氧根、氢离子、碳酸分子、水分子,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故B正确;

C、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二者水解均显碱性,跟据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所以碳酸钠中的氢氧根浓度大于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氢氧根浓度,故C错误;

D、分别加入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碳酸氢根和氢氧根在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根和水,氢氧根对它们的水解均起到抑制作用,所以c(CO32﹣)均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盐的水解原理的应用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3.(3分)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