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4.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5.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6.阅读第②段,仿照文章原句,发挥想象力,补写一句话。
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还有一朵
初一语文阅读练习题(一)答案
1.作者被盛开的花的美好姿态所感染
2.过渡,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设问,启发读者,引发思索。
3.不一样。前者指的是: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指的是: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
4.人不能生活得太麻木,应该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感动;人要学会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其它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愉悦;大自然的美好能让人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
5.视鉴赏情况给分。
6.不用拟人手法不给分;手法正确,根据语言酌情给分。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心
①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②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嫰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仲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③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④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有的使劲儿唤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⑤冷不丁地,一个男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子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子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子就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
⑥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
⑦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子,走路竟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废孩子。
⑧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⑨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春天的心—一就是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选自《读者》,有改动)
(1)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2)文章第①②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有许多词语的运用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请你对第④段划线句中的“钻”字进行赏析。
(4)第⑤段中,你认为那个小女孩向小男孩说了什么?那个小男孩皱眉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春天的心是一颗纯真的心,是一颗仁爱的心。(言之成理即可)
(2)文章第①②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温暖、美丽、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早春景色,又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下文孩子们春天般的美好心灵。
(3)“钻”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言之成理即可)
(4)小女孩提醒小男孩,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的心。小男孩皱眉是在想主意,活动的形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又要不露声色让那个有残疾的小女孩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此题要根据情境进行想象)
【解析】【分析】(1)文章叙写了一群孩子为了不让有残疾的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决定用跳的方式围绕着迎春花转圈而拍摄下美好的影像,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和有爱心。本题可结合“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和“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春天的心”来理解分析作答。
(2)文章①②段描写了天气和景物,既写出了温暖、美丽的早春景色,烘托了温暖的氛围。为下文叙写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做铺垫;用美好的景色来衬托孩子们春天般的美好心灵。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语句“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中的“钻”字,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孩子们对迎春花、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和可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4)从文章中的“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可知,小女孩应该是提醒小男孩,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的心,要给残疾的女孩留下一个美好的影像;小男孩皱眉是其在想主意的外在表现——用什么方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又不露声色地让那个残疾女孩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含义,作者在最后一段直接写了出来,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文章开头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一方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另一方面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词语所起的表达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下文的情节,可以猜测到小女孩儿向小男孩说的话及那个小男孩皱眉的原因。
故答案为:(1)春天的心是一颗纯真的心,是一颗仁爱的心。(言之成理即可)
(2)文章第①②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温暖、美丽、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早春景色,又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下文孩子们春天般的美好心灵。
(3)“钻”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言之成理即可)
(4)小女孩提醒小男孩,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的心。小男孩皱眉是在想主意,活动的形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又要不露声色让那个有残疾的小女孩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此题要根据情境进行想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含义,作者在最后一段直接写了出来,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文章开头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一方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另一方面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词语所起的表达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下文的情节,可以猜测到小女孩儿向小男孩说的话及那个小男孩皱眉的原因。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为什么我们一家不喜欢这只小猫?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4)请结合全文,分析“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比喻,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3)“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4)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这句话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5)“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解析】【分析】(1)细读文本从“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可概括出:长得不好看;从“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可以概括出:不活泼性格忧郁;从“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可以概括出:懒惰,不捉老鼠。
(2)把“我的虐待”比作“针”,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3)作者在弄清真相时,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难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二是我想补救,但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4)“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懊悔,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又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由结尾“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可以看出“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故答案为:⑴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⑵比喻,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⑶“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⑷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这句话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⑸“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及突出表现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心。结尾的话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⑸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