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的素养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师的素养试题篇1

一、填空题。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

脊梁(jǐliáng)黄芪(huáng qí)戏谑(xìxuè)

2、陋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凸的书写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3、下列成语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鱼贯而入(比喻)一手遮天(夸张)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钱塘湖春行》。

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小说《聊斋志异》的评价。

6、议论文按其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属于(驳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属于(立论)。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教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0、《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论语为政》。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陨落奥恼懊恼心旷神怡B、赃物震憾震撼德高望重

C、绵延弛骋顾名思意义D、迁徙颠沛迫不及待

2、词语“详略”是由“详”与“略”一对意思相反的字组成。下列词语中,完全由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一组是(C)

A、前后快慢运输B、春秋手脚出入

C、优劣曲直装卸D、问答抑制厚薄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用来形容治学的第三境界。这句话借用哪一位作家的作品?(B)

A、柳永B、辛弃疾

C、苏轼D、李清照

4、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慷慨就义,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的是(A)

A、谭嗣同B、康有为

C、梁启超D、杨锐

5、下面作品中不是黄蓓佳所作的一组是(C)

A、《今天我是升旗手》《小船小船》B、《我要做好孩子》《飘来的狗儿》

C、《我和我的影子》张之路《山羊不吃天堂草》曹文轩

2D、《亲亲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宝贝》

6、其著作被誉为“获得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教育家是(B)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

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7、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20xx年8月24日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将“九大行星”改正为“八大行星”,被排除的大行星是(C)

A、土星B、天王星C、冥王星D、海王星

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工作具有(C)

A、长期性B、示范性C、创造性D、连续性

10、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A)和(B)。

A、孔子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孟子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6分)

1、“哀兵必胜,侵略者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哀”在本句中是“悲痛、悲哀”的意思。(×)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强调了创作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3、《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50(×)

4、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5、《课标》规定,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老舍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7、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8、当今世界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奖是诺贝尔奖,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等奖项。没有数学(×)

四、连线题。

1、

《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茶花女》————小仲马

《童年》————高尔基

《罗密欧与未丽叶》————莎士比亚

2、

卧薪尝胆————勾践

高山流水————俞伯牙

鞠躬尽瘁————诸葛亮

暗渡陈仓————刘邦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五、简答题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3、新课程关于教学的建议是什么?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分析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观察插图,看看司马迁正在——

生:司马迁正在专心致志地写《史记》。

师: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他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

生:司马迁一手按住竹简,一手紧握毛笔,认认真真地写着。

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写完这本史书,完成父亲的遗愿。

师:大家能不能更具体地想象一下司马迁是怎么样写《史记》的吗?

生: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聚精会神地写着写着,他是那样的认真。

师:想象很不错啊!

生:夜深人静,窗外寒风呼啸,司马迁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搓了搓手,继续埋头苦写。

师:你说得更具体了。你们知道司马迁这样忘我的工作是为什么吗?

生: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他要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自己身受的耻辱。

生:他在想:我的死要有价值,要比泰山还要重。

生: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自暴自弃。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证明你们已经读到的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了,已经会读书了,真棒!这时,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呢?

生:司马迁,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生:司马迁,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生:司马迁,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

案例分析:教者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司马迁这个人物的动作、神态、内心活动,引导学生触及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顺势要求学生与人物“对话”,表达了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我认为教者这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他们意识到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不能只考虑一己私利,而要追求生命的价值。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意义所在。事实证明,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住了人物形象。

语文教师的素养试题篇2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对春联。

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山美水美春光美,(天新地新气象新)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6唐代诗人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所写游记最脍炙人口,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如《黔之驴》。诗也很有名《《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写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竹篮打水——(一场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8.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他在散文诗《海燕》中,把革命者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他的自传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9.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10、诗人指出: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了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这就是(南宋)诗人(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诗的原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也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诗人们的鲜明的人生观。

二.选择(5分)

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容的苦吟诗人是(C)

A.孟郊B.韩愈C.贾岛D.李贺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法最早的倡导者是(A)

A.孔子B.老子C.毛泽东D.孟子

3..在蒋介石不断围剿下,红军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被迫突围长征的时间是(b)

A.1933年秋天B.1934年10月C.1935年1月D.1935年10月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粗犷(ɡuǎnɡ)狙(zǔ)击鳞次栉(zhì)比战战兢兢(jīnɡ)

B.欺侮(wǔ)租赁(lìn)刚愎(bì)自用恪(kè)尽职守

C.泥泞(nìnɡ)湖泊(pō)苦心孤诣(yì)惟妙惟肖(xiāo)

D.浸渍(zì)提(tí)防引吭(hánɡ)高歌一叶扁(piān)舟

5.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C)

A.人类与自然B.发现的时代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D.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B.成熟的苹果吃起来酸甜可口,不熟的苹果吃起来索然寡味。

C.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D.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7.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力克时艰,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20xx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不畏艰险、百折不挠③以人为本、尊重科学④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妃子”是(C)

A、王昭君B、西施C、杨玉环D、貂蝉

9.“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出自(B)

A、杨炯B、王勃C、李白D、王维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C)的名言。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三.假如下面课文的主人公也被评为感动××十大人物之一,请任选一个,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颁奖词。

谭千秋哈尔威船长钱学森司马迁廉颇

[示例]

获奖人:袁隆平(20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获奖人:

颁奖词:

四.案例分析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片断

片断一:揭示课题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写字,踏踏实实地做人,“声”字要注意上横长,下横短。看了课题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生:这篇课文中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谁给谁掌声

师:大家会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巡视,随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出示生字、词投影,指名让学生读,随机正音

师:初读课文后你解决了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

生:同学们给英子送去了掌声,使英子发生了变化。

生:掌声是同学们送给残疾女孩英子的。

师:初读课文时,英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们勇跃发言

师:在读书时,英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但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为自己的发言寻找根据。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地默读才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哪个词能更准确地概括出此时英子的心情

生齐说:忧郁。

师: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将词语理解得更准确。

师:熟读精思,必知其义。你要想体会文章的内涵就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

片断二:引深课题

师:在课文当中我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仔细想想哪些小事中蕴含着爱

生:爱就是借给同学一块橡皮。

生:爱就是扶起摔倒的小朋友。

……

师出示捐款、献血等图片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对爱的理解

出示一首关于爱的小诗和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齐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你们将会用语言,用行动将这首诗写得更美)

师: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出示青年志愿者图片,无论爱怎样表达,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记住这双大手,把你的手给别人,把你的爱给别人,让我们懂得爱,珍惜爱。

生在音乐声中齐读: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案例:这节课在教材的处理、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推敲得都比较到位。老师个人素质较高,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语文课就应该重点围绕语文的听、读、说、写、正音、字词等展开我们的教学。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步步引导,课改理念体现得非常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很得当,突出地表现在读书上。老师明确教给学生认真读书的方法:朗读利于感情的交流,默读更利于认真地思考。最后投影上打出“熟读精思,其义自见”八个字,非常好。点拨比较及时、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老师板书课题时强调写“声”时应注意下横短,上面是个“士”,这个点拨恰到好处,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功底。这节课还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文和道的结合做得比较好。黑板上一个大大的“爱”不空洞,它是通过教学渗透给学生的,引出来的“爱”自然而然,学生们受到的感染、熏陶也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

建议:应思考一节好课如何才能到常讲常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有些欠缺,今后在如何调动体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再下点功夫。)

语文教师的素养试题篇3

1.本试卷分基础和阅读两大部分,着重考查语文教师学科素养,初高中语文应聘老师同做一套卷。温馨提醒:阅读不可模糊,基础尤须谨慎。

2.本试卷共22小题,选择题共10题敬请注意序号!考试完毕只交答卷即可。

第一部分

语文基础题(35分)

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说服(shuì)跂望(qǐ)丘壑(hè)锐不可当(dāng)

B.箱箧(qiè)荒缪(miào)档案(dàng)博闻强识(zhì)

C.道行(heng)闾里(lǘ)谢朓(tiǎo)反复强调(qiáng)

D.糁之(sǎn)氛围(fēn)憎恶(zēng)切中肯綮(qǐng)

【shuō服只有“游说”一词读“油睡”荒miù切中肯qìng注意,“跂望”以前读“气望”“切中肯綮”以前读“切中肯qǐng”建议进“陆波名师工作室”参阅《连播音员都读不准的字》一文】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绥靖寒噤挺而走险张皇失措B.狼籍斟酌莫明其妙不温不火

C.交卸尴尬不为己甚眼花缭乱D.俨然娥冠如愿已偿林林总总

【挺而走险同铤而走险,一如“莫名其妙”同“莫明其妙”B狼藉C不为已甚D峨冠如愿以偿进“陆波名师工作室”参阅《语文老师,这些都不是错别字》一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B)。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沿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积淀写满见证;B.积淀凝聚见证写满;

C.写满见证凝聚积淀;D.见证写满积淀凝聚;

【关键点:“江河”积淀,“传奇”写】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B)

A.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B.回首筹备的时候,莲花湖周围还是一片废墟,曾几何时,谡谡长松把幢幢高楼映衬得花木扶疏!

C.十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利州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D.日前陪同市长来到广元天立国际学校,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今非昔比:现在强于过去;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到来,不合语境;“浮光掠影”改为“走马观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日方只有正视现实,打消幻想,采取切实措施纠正错误,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才能使中日两国关系重返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B.在我国,一支庞大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C.儿子这双因长年累月劳作的手像石头一样粗糙,母亲看了疼在心里。

D.记忆力惊人的这位小姑娘,能够背诵得出圆周率的前一千多位数字。

答案:A

【原创试题】: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盘对病句的能力。

【解析】(B.用词不当,“逐步”改为“逐渐”。C.“因”后缺“而扭曲”之类的话语。D.语序不当,当说“这位记忆力惊人的小姑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___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_______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原创试题】:【答案参考】A

【考察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连贯的能力。题目提供的六个语句均为递进关系,程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大诗人苏东坡的思想性格、气质特点较为了解,应该是比较容易选对的。

均为递进关系,程度逐步加深)

11.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春天时,莲花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翠螺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秋色人似画中游。【无“似”字“游”字,0分】

12.仿照小诗(一)的手法,另选对象,写一组诗句,要求字数、结构与原诗大体相同。(4分)

小诗(一)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答案】

示例一: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沙漠模糊了视线绿洲一定为你存在

示例二: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冬雪覆盖了大地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我国1420xx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320xx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优势。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一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一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1957年作文分占100%。

一一摘自《南方周末》郑也夫《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

对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不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水平检测。首先,语文能力内涵丰富,写作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靠一篇作文不能全面检测语文水平的高低。其次,一个现象存在时间的长短不能成为其正确合理的理由。最后,作文评价的主观因素也使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在可信度上存在一定问题。示例二:我认为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水平检测。首先,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在作文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因此通过作文的考查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其次,语文考试以作文为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写作可体现应试者的语文素养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最后,脱离讲话和作文的语文知识考查意义有限。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是一篇小作文,考查正确表达观点、流畅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题中材料,表达自己对“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这一观点的看法。可以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反对态度,关键在于把作文和语文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阐述清楚,说明作文考试能不准确反映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房产商挂在了海边,荷林德尔的诗句“人,应诗意地栖居”被开发商竖在了山顶,有家房产公司老板给自己的公司取名“易安房产公司”,请依次写出这一创意的含义。(5分)

【答案】

A。易,暗示房价便宜。

B。安,表明环境安好。

C。易安是南宋文人李清照的字。

D。象征公司很有文化内涵。

E。最重要的是,以此显示公司老板乃一女强人。

第二部分

诗文阅读(6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广元咏怀》晚唐刘沧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