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2.文章②③段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作用是什么?(5分)
3.文章④⑤段说明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写出一句关于读书好处的名人名言。(3分)
4.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列举了阅读与不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3.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4.学生能联系自身的“阅读经历”谈读书的好处,言之成理即可。
宗月大师
老舍
小时候,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一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费、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刘大叔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观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老师“嚷”了一阵,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店铺。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人们吃他,他甘心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这些,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太乐善好施了。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得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他自己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1.画线句子在文中有多处照应。请你找出一处并摘录在下面。(3分)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一句中“精神上”和“物质上”分别指什么。(4分)
3.宗月大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宗月大师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示例: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2.精神上:①让“我”学会了关心和帮助他人。②让“我”懂得了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
物质上:他帮助“我”入学读书。
3.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以富傲人,豪爽乐观,善待孩子。(意思对即可)
4.感激、敬重和怀念之情。
断臂余生
——美国登山勇士罗尔斯顿回忆可怕遭遇
作为一家登山用品商店的工作人员及经验丰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罗尔斯顿攀登过犹他州49座4200米以上的山峰。回忆起当日手臂被巨石压住的情景,他说自己一度感到绝望,以为必死无疑;但他也曾努力自我安慰保持平和心态,设想种种获救的可能。在那段艰难的时间里,他还不断地活动肢体,避免血管被冻僵。在自断手臂之前,他尝试了一切能够想得起来的求生方法。
他把自己“扔”下巨石,悬在半空一次次摇动身体,指望能够从石底拉出手臂;他又用随身携带的登山工具中的绳子和滑轮做成杠杆,企图抬起巨石;最后,他又用小折刀一点点地去削巨石,希望削出一条缝来移出手臂,这些方法都没有成功。
3天后,罗尔斯顿带的食物——两个墨西哥玉米饼、几颗糖果及1公升水都快吃光了,原本他只计划出来一天。此时他意识到除非割断自己的手臂,否则无法活下去。他说:“想到现实的效果,我的勇气变得更大了。”
在开始动手断臂前,罗尔斯顿为自己准备了一条止血带,从背包中扯出短裤准备包住伤口,并且把其他物品都包好、捆好,那样一旦断臂解困他就可以立刻下山向外走。
但是他第一次尝试割断手臂没有成功,他用的就是那把削不动石头的小刀。这是一种常见的多用途折刀,上面除了刀刃之外还有钳子、螺丝起子及各种小工具。这把刀是如此的钝,“我难以割开自己的手臂。”
第四天,他喝光了最后一滴水,决心再试一次。这次他割开了自己手上的肌肉,却发现刀子太钝割不断骨头。
到了受困的第五天早上,即5月1日上午,他得出结论:只有1次逃生的机会,不会再有机会了。他说:“我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现在断臂我还有力气走出峡谷到搜救人员可能发现我的地方。”
这一次,他拼命扭转手臂直至拗断自己的骨头。“我先折断了桡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然后我拿出刀子和止血带开始切割,”他事后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个小时。”
然而罗尔斯顿的磨难还未结束,他知道所处的地方太偏僻,只有拖着简单包扎仍在淌血的断臂步行数公里,才有可能获救。于是,他只用一只手顺着绳子爬下18米深的峡谷向外走,走了8公里才碰上两名荷兰旅游者。其中1名旅游者回忆说:“当他开始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他说:‘我叫阿伦,我从上周六就一直被困在峡谷里。3个小时前,我不得不断了自己的手臂逃生。’”
这两名游客使劲向空中盘旋的搜救直升机挥动衣服,才引起机上警官注意。当飞机把罗尔斯顿送到医院时,他相当清醒,而且十分镇静,自己走入急诊室向医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警方后来说,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已经丧命,因为他受困的地方太偏僻不可能被发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经受了如此痛苦的磨难,罗尔斯顿和他的父母都表示,他不会就此放弃户外运动,躺在家里做个闲散的人。他的父母说:“对他来说,失去手臂当然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与改变,他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是有一样事情不会变,他将重新投入户外运动。”
1.断臂前,罗尔斯顿曾尝试了哪些求生方法?(3分)
2.断臂之前,罗尔斯顿做过哪些准备工作?(3分)
3.罗尔斯顿动手断臂经过了怎样的过程?(3分)
4.读完此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①把自己“扔”下巨石;②用滑轮抬起巨石;③用小刀削巨石。
2.①准备了一条止血带;②扯了一条短裤准备包扎伤口;③把其他物品包好、捆好。
3.第一次割开了皮肤,发现刀太钝了;第四天割开了肌肉,发现难以割断骨头;第五天他拗断了自己的骨头;然后又用刀切割骨头。
4.提示:只要是赞颂主人公顽强的毅力,求生的欲望,舍小求大,表达敬佩之情均可。
家乡的夏
一草一天堂,一木一浮生。当西屋头那棵垂杨柳的细眉般浓绿的叶片,倒映在清澈见底的小水池里,把一池静默的溪水渲染得碧绿柔情时,我真切地察觉到,走过暮春,走进初夏,一步之遥,现实住进了梦境,夏到了。
还在叹息春天,那金粉白互染辉映的华彩已落下帷幕。突然一张碧绿的大被单铺在山头,让人顿时醒悟:“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忍不住躲进那一团阴凉,“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把一夏的柔情尽情收揽。
夏天是容易让人做梦的。当你融入夏天的柔情里,便不知不觉躺在了大地的怀抱,包裹在这碧绿的被单里。于是苏舜钦“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我没有苏舜钦的福分,自然听不到黄莺悦耳的清韵,但我听到了夏蝉的啼鸣,在炎热的夏天里唱出另一种清幽和悠旷。
这是一种个头很大的蝉,在家乡,它又被叫作“催秧虫”。大抵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类似“洗——”音,像家乡大人疏导孩童排泄小便时发出的声音,然后孩童在大人的疏导下茁壮成长,而秧禾也在蝉努力地“洗——”下茁壮成长。不过,当你躲在碧绿的树叶浓聚的阴凉里,听着这悠扬的“催秧”的清韵,是万万想不到一点儿肮脏的事物的。
我在这清韵里醒来,却似乎还梦着。我看见一坝子田的秧禾睁开了沉睡的双眼,慵懒地打着哈欠,伸着懒腰。秧禾伸展的小手不经意碰触到了风,于是风也醒来了,开始舒缓地流动。风的小手不经意间又轻触到秧禾细嫩的腰身,秧禾便乐得不可开交,随风舞动起来。碧绿便在这舞动里慢慢扩展开来,越来越浓,越来越厚,大有“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气概。金色的阳光都开始艳羡它,进而含羞,变得黯然失色。
蝉依旧在“洗——”,仿佛这是它临世唯一的使命。它不在乎耗费多大力气,耗费多少时光,仿佛除了“催秧”,世间万物都与它无关。这样目的简单明了的生活,让它总是充满激情。大抵风是受到了这种激情的感染,变得狂热起来。秧禾也应该是受到了这种激情的感染,更加舞动得起劲。于是,秧禾在不知不觉中长粗长高,碧绿便从田土延伸到更高的空间。天与地的距离,一下子就缩小了,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天突然矮了,太阳也被压了下来。于是太阳很是恼羞,很是无奈,憋红了脸。但它终究是见过世面的,很快就回心转意,躲到了西边碧绿的大山后面。那碧绿也承它的情,遣风追随它一路向西。于是,天空之下,不再有秧禾,不再有巴茅,不再有梨树、松树这些区分,只有一望无际的碧绿。这碧绿在高坡的显眼处,也沾染些羞愧的红色,在草叶上,在树枝头上,迅速流动。很快,天便暗了下来。
天刚暗下来,夏天的柔情便被青蛙察觉到了。蝉刚停止优雅的吟唱,青蛙便“呱呱”地赞叹起来。或许它也感受到了炎炎夏日里的一丝清幽。于是,我似梦似醒间,伴随着一片清脆的蛙声,在萤火虫如梦似幻的舞蹈里,又融入夏天的柔情里,体验了一场夏蝉的悠扬的清韵。
突然明白,夏,只有爬山涉水赶到家乡,才能如梦似幻,不停轮回。
1.作者家乡的夏天有何特点?(根据文中词语作答)(4分)
2.细读课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分)
(1)天突然矮了,太阳也被压了下来。于是太阳很是恼羞,很是无奈,憋红了脸。但它终究是见过世面的,很快就回心转意,躲到了西边碧绿的大山后面。(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2分)
(2)“突然明白,夏,只有爬山涉水赶到家乡,才能如梦似幻,不停轮回。”你觉得作者明白了什么?(3分)
3.文章多处引用诗句有何作用?(4分)
4.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家乡夏天的特点。(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4分)
参考答案:
1.柔情、清幽、悠旷、清韵。(每点1分)
2.(1)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天太阳的多变,很生动(1分),也暗示夏天天气的变化多端(1分)。(2)明白夏天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它美的本质,如梦似幻,令人陶醉(1分);暗示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令人担忧(2分)。(意思接近即可)
3.①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分);②增加文采,行文生动有趣(2分)。
4.略。
智者幽默心
孙燕华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锺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有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1.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第④段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2分)
2.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3分)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4分)
(1)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2)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
4.结合第⑩段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4分)
参考答案:
1.坐以待毙。
2.杨绛:童心未泯(或富有童心);
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
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
点拨:从“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童心的幽默”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富有童心;冰心先生巧妙利用谐音,故意将“坐以待毙”说成“坐椅待币”,表现出老人的机智灵活;启功先生将从报纸中获得的知识巧妙地用于生活,时尚鲜活。
3.(1)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杨绛先生与“我”打招呼时的可爱和热情。
(2)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启功先生卖关子时的可爱样子。
4.示例: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这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点拨:尾段“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两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这两点阐述。
龙虎斗
梁刚
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正宗的本帮特色。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那才一个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