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优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是语文必修2学分认定考试,由高二年级老师命题和批阅。基本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20xx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大体符合高考试题考点命题要求和试卷结构。总体特点是,贴近教材,贴近高考;注重基础和能力考查,重视人文特性;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学分认定原则,体现了初中向高中过渡精神,体现了高考精神。
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等基本符合大纲要求。本试题以考纲为依据,试卷结构、题型和考查重点均符合20xx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方式和考查内容也符合近几年新课标考卷。整体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全卷共五个大题,17个小题。其中,基础知识10道题(全是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两句翻译,每句5分。共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道主观题,共11分),名篇名句默写(5题6空,共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4道小题(其中1道多选,3道表达,共25分),语言文字运用2道主观题(共计11分),作文1道(60分)。全卷共计1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分,主观题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同高考卷相比,少了一道选考题(第四大题第12小题人物传记阅读题)。
选材和命题具体体现:
1.议论类文本阅读材料为《“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属传统文化探索与了解文章,考点明确,误点设计清晰,偏易。
2.文言文材料来自教材《游褒禅山记》和《赤壁赋》,考查学生阅读古代散文能力,选材典型,皆为唐宋八大家作品。设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考点涉及虚词运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翻译,设题典范,深入浅出,偏重课堂教学考查,难度不大。
3.诗歌鉴赏选自唐代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虽然诗人名气不大,但本诗有一定的高考指向性。本诗属旅居离别诗,而近几年考纲对此类诗歌的考查有特别的提示。一道题考查内容——情景交融,一题考查写作技巧——炼字技巧,符合考纲,设题典型。
4.名篇名句默写全选自必修2教材,属必背必考篇目名句。古诗考查《诗经》《离骚》《归园田居》默写,古代散文考查《兰亭集序》《赤壁赋》默写。分值6分,符合高考,没有难度。
5.文学作品阅读选自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重峦叠嶂的田园》,内容为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人格变化轨迹及特点,符合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学习要求,并且合乎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及规律探索考查,命题规范,一道多项选择,三道表述题,分值25分。
6.语言运用题尽量体现贴近教材的精神,尤其是成语题。设题符合大纲,必考点和高频点成语、衔接、病句、仿写、续写得到了充分体现。
7.作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立意角度的确定符合必修2“表达交流”训练之“亲近自然”和“美的发现”,考查学生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能力,来自教材的感触,源于生活的体验,学生应该有话可说,背题的可能性极小。
当然,本套试卷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商榷和改进。
1.选材需要更加突显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命题需要加大考点覆盖面,体现考试的指导性。
3.卷面的设置还需更加合理美观。
当然,命题是一项艰巨工作,需要时间保证,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命
题者加倍的努力。而作为我校一次考试的自行命题,能有如此之效实属不易。
二、学生答卷情况
1.得分情况。由于试题偏易,估计分数拉不开差距。奥班平均分约106分,平行班约95分。(成绩尚未有结果,只能估计)
2.存在问题。
(1)文言文阅读。问题主要出现在翻译,得分点落实不够。
(2)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欠当,格式不规范,表述空洞,术语用词欠准确。
(3)名篇名句默写。虽全选自课本,但得分并不高。未背会,或错别字太多,落实不足。
(4)现代文阅读。阅读能力不足,致使抓不住要点,甚至答非所问。答题技巧欠缺,条理不清。
(5)语言运用题。丢分随意,尤其高频点考题失分可惜。表述题表达欠规范。
(6)写作。审题立意不准,与阅读材料不透有关。结构混乱,选材不典型,与写作习惯有关,如平时写作不列提纲,脚踩西瓜皮。行文不流畅,文体四不像,与写作训练不到位有关。作文无亮点,与学生积累与感悟有关。
另外,字迹潦草,涂改严重,卷面不整洁,书写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刻不容缓,急需解决。
三、命题要求及教学建议
1.命题要求。
(1)命题提倡原创和改编。要有高质量的试题,必须要求命题者改变命题观念和思维。改编高考真题和各地近年有质量的模拟题有难度,原创更有难度。但是,命题实行原创和改编,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命题提倡集体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命题更需要协作。建议分工编制,整合打磨,校正审查。
(3)选材尽量新颖、典范。语言材料的选择很重要,一篇高质量的材料,不仅对考试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指明了方向。所以,选材要求尽量选择大作家和正规刊物上的思想积极健康、语言表达规范的材料。
(4)研究大纲,明确方向。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尤其是命题者,应该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改革方向,随时关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可能出现的调整,研究前一年和当年的全国各地的语文试卷的变化,体会隐含的信息和命题趋势,研究命题样式。
(5)规范命题,打造精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达到极致。
2.教学建议。
(1)研究大纲,明确方向。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考纲,明确考试方向和命题趋势,特别对高频点,对试卷结构、试题类型以及各个考点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依纲据本,回归教材。高考名句默写、诗词鉴赏、文言文实词理解和翻译等传统题型的考查要求我们回到课本,抓住本源。因此,平时的教学要抓住基础,抓住教材。
(3)加强阅读教学,注重能力培养。阅读是应试软肋,加强阅读训练,首先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注重训练的针对性,掌握题型,学会方法。
(4)抓好写作,重视训练。首先注意基础等级的要求,做到审题准、立意明、书写正、字数足、语句通、文体像。其次注意作文升格训练,做到立意优化、选材优化、结构优化、语言优化。
(5)重视平时考试,做好考后总结工作。考后老师尽量给学生开处方,因人而异,指出症状,提出建议。要善于总结,考试要体现考试的价值和意义。
(6)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抓基础功底的积累,抓基本能力的提升。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以上分析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高中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
一、总体评价
高二化学选修试卷总体难度较大,全市均分相对较低,但却不失为一份质量较高的化学试卷。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㈠、知识点覆盖全面。本次考试主要内容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及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在有限的卷面和题量内,试卷的命制者充分地考虑了知识点的覆盖面,本试卷涵盖了这两个模块的大部分知识点,较好地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㈡、有一定难度,区分度好。本试卷总体难度较大,均分较低,但试卷有一定梯度,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仍占较大比重,较难题主要是16、18、21这三题,正是由于有了这三个较难的题目,才使整个试卷有了良好的区分度,拉开了不同学习层次同学之间的差距。
㈢、题量适中,思维容量大。这份试卷的总题量为21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题量不大,时间也较为充裕。虽然题量不大,但题目的思维容量却不容小视。选择题的选支考点不交叉,每一个选支均不相同,这无疑增大了思维的容量。大题所给信息较隐蔽,难以挖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一特点在18和21两题中体现特别明显。
㈣、原创题多,题目新颖。纵观此份试卷,陈题几乎没有,大部分为原创题或改编题,命题者在试卷的命制上确实是下了一翻苦功,这也是本次试卷较难的原因之一。
㈤、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xx是经济强省,工农业发达,在试题中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这也在情理之中。19、21两题联系了电解工业,20联系了合成氨工业。这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化学确实是一门十分实用的科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良好的动机。
㈥、与高考较好地接轨。本份试卷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高考试卷的风格,试题的质量、试题的新颖度、对考点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点的要求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等做的均比较到位。
二、错误情况分析
第一大项、本题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为:3、5、8。均分约为16分。
第二大项、本题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为:9、13、14。均分约为18分。
第三大项、15。
①错选A、C、D的同学较多。
②错选成B、C的同学较多。15题总分为6分,均分约为3.5分,及格率60%,优秀率10%。
16.主要错误有:
①原电池画成电解池装置,很多同学漏标注正、负极或选错电极材料。
②不少同学正、负极得失电子写反了,错写成Fe3+-e-=Fe2+Cu+2e-=Cu2+,也有同学正极写成Fe3++3e-=Fe。
③很多同学选用NaOH溶液或氨水调pH。
④大多数同学“洗涤”写成了“干燥”或“蒸发”。
⑤许多同学加HCl的目的写成使Cu(OH)2转化为CuCl2,而未答到关键词防止Cu2+水解。
⑥由于加NaClO的目的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明确,NaClO改加成氨水、CuO、Cu(OH)2、HNO3等。16题均分约为8-9分,及格率67%,优秀率10%。
第四大项、17。
①分子构型不清楚,电子排布式掌握不牢。
②第一电离能大小比较不清楚,配位数认识不明确。
18.①影响电离平衡移动条件判断错误。
②热化学方程式,△H的正负搞不清楚。平均分约为17分,正确率约为70%,优秀率28%。
第五大项、19。文字表达不准确,需学生多看课本,精炼语言表达。
20.①答题不规范,“大于”“小于”变成了“>”“<”;离子浓度符号不会用。
②NH4Cl溶液离子浓度排序错误较多,说明基础训练不够,还需加强。以上两题均分约为11分,正确率约为60%。
平均分约为17分,正确率约为70%,优秀率28%。
第六大项、21。本题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①对“向剩余溶液中加入18g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能使溶液恢复为电解前的组成”这句话理解不到位,从而不能认识到电解应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电解氯化钠水溶液,第二阶段为电解水,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②不能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氢氧根离子与硫酸铝铵反应的顺序应为先与铝离子反应,再与铵根离子反应,最后与生成的氢氧化铝反应。本题均分约为4.5分。
三、今后教学建议
㈠、夯实基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化学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任何题目的编制总离不开一定的化学知识背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化学上的核心概念,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㈡、精讲精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苦干,更要注重巧干,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这一块必须牢牢抓住。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息息相关,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是搞好教学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精讲。当然,光做到精讲还是不够的,讲与练应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做到精讲的同时,一定还要做到精练。我们的练习一定要精选,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能覆盖我们
下文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优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是语文必修2学分认定考试,由高二年级老师命题和批阅。基本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20xx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大体符合高考试题考点命题要求和试卷结构。总体特点是,贴近教材,贴近高考;注重基础和能力考查,重视人文特性;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学分认定原则,体现了初中向高中过渡精神,体现了高考精神。
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等基本符合大纲要求。本试题以考纲为依据,试卷结构、题型和考查重点均符合20xx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方式和考查内容也符合近几年新课标考卷。整体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全卷共五个大题,17个小题。其中,基础知识10道题(全是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两句翻译,每句5分。共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道主观题,共11分),名篇名句默写(5题6空,共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4道小题(其中1道多选,3道表达,共25分),语言文字运用2道主观题(共计11分),作文1道(60分)。全卷共计1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分,主观题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同高考卷相比,少了一道选考题(第四大题第12小题人物传记阅读题)。
选材和命题具体体现:
1.议论类文本阅读材料为《“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属传统文化探索与了解文章,考点明确,误点设计清晰,偏易。
2.文言文材料来自教材《游褒禅山记》和《赤壁赋》,考查学生阅读古代散文能力,选材典型,皆为唐宋八大家作品。设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考点涉及虚词运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翻译,设题典范,深入浅出,偏重课堂教学考查,难度不大。
3.诗歌鉴赏选自唐代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虽然诗人名气不大,但本诗有一定的高考指向性。本诗属旅居离别诗,而近几年考纲对此类诗歌的考查有特别的提示。一道题考查内容——情景交融,一题考查写作技巧——炼字技巧,符合考纲,设题典型。
4.名篇名句默写全选自必修2教材,属必背必考篇目名句。古诗考查《诗经》《离骚》《归园田居》默写,古代散文考查《兰亭集序》《赤壁赋》默写。分值6分,符合高考,没有难度。
5.文学作品阅读选自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重峦叠嶂的田园》,内容为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人格变化轨迹及特点,符合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学习要求,并且合乎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及规律探索考查,命题规范,一道多项选择,三道表述题,分值25分。
6.语言运用题尽量体现贴近教材的精神,尤其是成语题。设题符合大纲,必考点和高频点成语、衔接、病句、仿写、续写得到了充分体现。
7.作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立意角度的确定符合必修2“表达交流”训练之“亲近自然”和“美的发现”,考查学生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能力,来自教材的感触,源于生活的体验,学生应该有话可说,背题的可能性极小。
当然,本套试卷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商榷和改进。
1.选材需要更加突显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命题需要加大考点覆盖面,体现考试的指导性。
3.卷面的设置还需更加合理美观。
当然,命题是一项艰巨工作,需要时间保证,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命
题者加倍的努力。而作为我校一次考试的自行命题,能有如此之效实属不易。
二、学生答卷情况
1.得分情况。由于试题偏易,估计分数拉不开差距。奥班平均分约106分,平行班约95分。(成绩尚未有结果,只能估计)
2.存在问题。
(1)文言文阅读。问题主要出现在翻译,得分点落实不够。
(2)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欠当,格式不规范,表述空洞,术语用词欠准确。
(3)名篇名句默写。虽全选自课本,但得分并不高。未背会,或错别字太多,落实不足。
(4)现代文阅读。阅读能力不足,致使抓不住要点,甚至答非所问。答题技巧欠缺,条理不清。
(5)语言运用题。丢分随意,尤其高频点考题失分可惜。表述题表达欠规范。
(6)写作。审题立意不准,与阅读材料不透有关。结构混乱,选材不典型,与写作习惯有关,如平时写作不列提纲,脚踩西瓜皮。行文不流畅,文体四不像,与写作训练不到位有关。作文无亮点,与学生积累与感悟有关。
另外,字迹潦草,涂改严重,卷面不整洁,书写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刻不容缓,急需解决。
三、命题要求及教学建议
1.命题要求。
(1)命题提倡原创和改编。要有高质量的试题,必须要求命题者改变命题观念和思维。改编高考真题和各地近年有质量的模拟题有难度,原创更有难度。但是,命题实行原创和改编,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命题提倡集体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命题更需要协作。建议分工编制,整合打磨,校正审查。
(3)选材尽量新颖、典范。语言材料的选择很重要,一篇高质量的材料,不仅对考试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指明了方向。所以,选材要求尽量选择大作家和正规刊物上的思想积极健康、语言表达规范的材料。
(4)研究大纲,明确方向。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尤其是命题者,应该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改革方向,随时关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可能出现的调整,研究前一年和当年的全国各地的语文试卷的变化,体会隐含的信息和命题趋势,研究命题样式。
(5)规范命题,打造精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达到极致。
2.教学建议。
(1)研究大纲,明确方向。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考纲,明确考试方向和命题趋势,特别对高频点,对试卷结构、试题类型以及各个考点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依纲据本,回归教材。高考名句默写、诗词鉴赏、文言文实词理解和翻译等传统题型的考查要求我们回到课本,抓住本源。因此,平时的教学要抓住基础,抓住教材。
(3)加强阅读教学,注重能力培养。阅读是应试软肋,加强阅读训练,首先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注重训练的针对性,掌握题型,学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