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内容,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敷衍塞(sè)责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考点】11:字音;12:字形.

【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

【解答】A、“隽”的正确读音为juàn;

B、“笺”的正确读音为jiān;

C、正确;

D、“心无旁鹜”的正确书写为“心无旁骛”。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

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_____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真与美就_____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____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C.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义辨析,做本题的时可采用“替换法”,首先先阅读语句明确语句的含义,可以根据语句的含义,然后用意思相同的词语替换,其次结合词语的含义、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选择词语.

【解答】观点: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2.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观念:1.思想意识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3.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理念:理性概念。

心目:想法和看法;内心。

根据句子语境“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可知,是关于人们内心对“真和美的看法”,选用“心目”最合理;

内含:1.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2.内容。 3.犹含蓄。

涵义:涵意。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涵养: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内涵: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2.内在的涵养。

根据句子语境,可知是“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一部分”,选用“内含”或“内涵”;

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 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根据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句中是修饰“真和美”,只能选“分道扬镳”。

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一般用于否定句。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一般用于否定句。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根据语境,句子为肯定句,不能选用“同日而语”和“相提并论”,句子的意思是“真和美的地位一样”,选用“分庭抗礼”。

故选:D。

【点评】本题为近义词辨析题,属于表达运用,能力层级E,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要辨析近义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词语的使用方法,根据具体语句的语言环境做题,切忌望文生义选出错误大答案.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解答病句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解答】A.搭配不当,“营造”与“形象”搭配不当,将“营造”改为“打造”;

B.语意重复,“15%到30%”与“左右”重复,删去“左右”;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改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完成”,在“并将成为”前加上“该工程”;

D.表述正确。

故选:D。

【点评】主语残缺。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4.(3分)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考点】3B:古代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解析: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这里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故选:B。

【点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二、(9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C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D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解答】(1)A 理解错误,概念理解混乱,原文第三段为“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选项将两个概念“阴历”和“俗称的阴历”混淆;

(2)C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为“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3)D A.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为“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不是选项说的“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B.强加因果,“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于文无据;C.“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错,原文第三段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

答案:

(1)A

(2)C

(3)D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三、(15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岁凶,横道杀伤。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A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C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②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分〕

③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题题干中的要求.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A 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凶:庄稼收成不好、荒年.

(2)C A.兼词,相当于“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介词,因为/介词,把;C.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难道.

(3)A ③是写其写文章,不是“品德”;⑤写其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与“品德”无关;⑥是写别人品德好.

(4)C “才高而不尚苟作”与“口辩而不好谈对”结构对称,中间断句,“谈对”后断句,排除A、B、D.句子翻译为: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以下文本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内容,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1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敷衍塞(sè)责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考点】11:字音;12:字形.

【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

【解答】A、“隽”的正确读音为juàn;

B、“笺”的正确读音为jiān;

C、正确;

D、“心无旁鹜”的正确书写为“心无旁骛”。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

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_____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真与美就_____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____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C.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义辨析,做本题的时可采用“替换法”,首先先阅读语句明确语句的含义,可以根据语句的含义,然后用意思相同的词语替换,其次结合词语的含义、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选择词语.

【解答】观点: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2.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观念:1.思想意识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3.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理念:理性概念。

心目:想法和看法;内心。

根据句子语境“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可知,是关于人们内心对“真和美的看法”,选用“心目”最合理;

内含:1.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2.内容。 3.犹含蓄。

涵义:涵意。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涵养: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内涵: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2.内在的涵养。

根据句子语境,可知是“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一部分”,选用“内含”或“内涵”;

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 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根据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句中是修饰“真和美”,只能选“分道扬镳”。

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一般用于否定句。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