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的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每题3分,共1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浸渍(zì) 蓓蕾(lěi) 剖(pōu)析 追本溯(shuò)源
B.庇(bì)护 载(zǎi)体 友谊(yì) 莘(xīn)莘学子
C.殷(yīn)红 翘(qiáo)首 刹(shà)那 少不更(gēng)事
D.低劣(liè) 广袤(mào) 婆娑(suō) 卓(zhuó)有成效
【考点】11:字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形似字、多音字的读音,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据义定音。
【解答】A.溯(shuò)溯应为sù;
B.莘(xān)莘学子应为shēn;
C.殷(yīn)红应为yān;刹(shà)那应为chà;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易错、易混字的读音,尤其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坐落 松弛 协赛曲 融会贯通
B.扫描 诙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博弈 巨挚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竞标 临摹 吓马威 门庭若市
【考点】12:字形.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汉字因意定形,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判断字形的正误.
【解答】A.正确;
B.“振耳欲聋”中的“振”应改为“震”;
C.“巨挚”应为“巨擘”;
D.“吓马威”改为“下马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辨识汉字读音和书写能力.平时的学习与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注意积累一些常见易错、易混字的读音及书写.
3.(3分)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钟爱,特别爱,一般适用范围较小,常指子女或其它晚辈中的某一人,一般不用于物品;
喜爱,适应的范围较广。根据语境,这里是修饰梅花,故选“喜爱”。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乱而杂;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和气势盛大。根据语境,这里修饰“雪花”,故选“纷纷扬扬”。
“暗香浮动”出自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此处为化用,故不可改用。
“犹如”和“好像”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但“犹如”的文学味更浓些,根据语境,“犹如”更好。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
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力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标志为“成为”,可判断错误原因为搭配不当,“需求”成为“市场”搭配有误,“市场”可改为“因素”;第二个分句中“针对”与“等方面”搭配不当,可将“针对”改为“在”;
B.成分赘余,标志为成语,判断错误原因为重复,“愈发”和“历久弥坚”重复,可以去掉“愈发”;
C.主客体颠倒,标志“对”,判断错误原因为主客体颠倒,“饺子”和“外国人”主客体颠倒,在“外国人”后面加上“来说”;
D.表述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5.(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考点】2E:文学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记住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解答】A、《论语》的内容及思想,正确;
B、司马迁和《史记》,《鸿门宴》和《项羽之死》都是熟悉的,正确;
C、《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雷雨》和《北京人》是曹禺的作品;
D、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特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的复习中应记住名家名篇。
二、(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C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解答】(1)从第一段中“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这句话来看,“中国之道”是指渗透在物质现象中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而非“现象”.
(2)A项“任何生活方式”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中只说“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C项关系颠倒,原文说:“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这里“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是条件,而C项中把“中国文化不过时”换作了条件.D项中“西方现代性原则”表述不当,原文说“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而D项把“许多”省略了,范围也就不同了,意思也就变了.
(3)原文只是说“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某些”并非全部.所以C项的说法就太绝对了.
答案:
(1)A
(2)B
(3)C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三、(20分)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累: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C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B. ①③⑤C. ②③⑤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D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①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②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②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③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也。 ③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3)筛选信息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用排除法.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5)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当:恰当
(2)A副词,/连词,况且;B组均为“在”.C组均为“句中表停顿”.D组均为“就”.
(3)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
(4)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5)①“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
②“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
③“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例如《汉书•扬雄传》中,就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
答案:
(1)B
(2)A
(3)C
(4)D
(5)①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②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③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 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点评】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的几个: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虚词的意义及用法;3筛选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的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每题3分,共1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浸渍(zì) 蓓蕾(lěi) 剖(pōu)析 追本溯(shuò)源
B.庇(bì)护 载(zǎi)体 友谊(yì) 莘(xīn)莘学子
C.殷(yīn)红 翘(qiáo)首 刹(shà)那 少不更(gēng)事
D.低劣(liè) 广袤(mào) 婆娑(suō) 卓(zhuó)有成效
【考点】11:字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形似字、多音字的读音,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据义定音。
【解答】A.溯(shuò)溯应为sù;
B.莘(xān)莘学子应为shēn;
C.殷(yīn)红应为yān;刹(shà)那应为chà;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易错、易混字的读音,尤其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坐落 松弛 协赛曲 融会贯通
B.扫描 诙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博弈 巨挚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竞标 临摹 吓马威 门庭若市
【考点】12:字形.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汉字因意定形,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判断字形的正误.
【解答】A.正确;
B.“振耳欲聋”中的“振”应改为“震”;
C.“巨挚”应为“巨擘”;
D.“吓马威”改为“下马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辨识汉字读音和书写能力.平时的学习与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注意积累一些常见易错、易混字的读音及书写.
3.(3分)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钟爱,特别爱,一般适用范围较小,常指子女或其它晚辈中的某一人,一般不用于物品;
喜爱,适应的范围较广。根据语境,这里是修饰梅花,故选“喜爱”。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乱而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