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2012•安徽)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要分布在细胞质.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色.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答】解:A、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所以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核,故A错误;
B、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而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所以可以观察到红色的细胞质,故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色,故C正确;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脂肪,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绿叶体的实验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6分)(2012•安徽)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此时的钠离子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钠离子浓度的维持靠钠钾泵,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获取题干信息、审题能力,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过关.
3.(6分)(2012•安徽)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
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
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运动神经细胞只有接受了足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它的则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本题中所涉及的“神经生长因子”,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
【解答】解:A、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A错误.
B、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但不是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B错误;
C、神经细胞凋亡是除了受基因控制外,也受环境影响,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错误;
D、神经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即细胞的编程性死亡,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神经细胞为载体,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细胞凋亡的概念,明确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理解细胞凋亡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要注意B选项,需要考生结合题干信息答题.
4.(6分)(2012•安徽)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选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
,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 B.
C.
D.
【考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设基因R的频率为 p,基因r的频率为q,则R+r=p+q=1,RR+Rr+rr=p2+2pq+q2=1.
【解答】解:根据基因型频率RR和Rr各占4/9,rr占1/9,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亲本中RR:Rr=1:1,R的基因频率是=RR%+Rr%/2=3/4,r的基因频率=1﹣R=1/4,又由于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自由交配,所以子代中感病植株占rr=1/4×1/4=1/16.
故: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计算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计算和综合运用能力.
5.(6分)(2012•安徽)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据图分析,双链代表的是DNA,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RNA,RNA与3个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蛋白质.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解答】解:A、在真核细胞中,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信使RNA后,必需经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指导蛋白质合成,与图示不符合,故A错误;
B、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故B错误;
C、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的阻断,能边转录边翻译,即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故C正确;
D、真核细胞内,先转录形成信使RNA,进入细胞质,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在本题的基础上可作适当的总结:1、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2、目的意义: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3、方向:从下向上见上图),判断依据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4、结果:合成的仅是多肽链,要形成蛋白质还需要运送至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中进一步加工.
6.(6分)(2012•安徽)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曲线图:单独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混合液,更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即效果会更好;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解答】解:A、喷施赤霉素和2,4﹣D与对照组(喷施清水)对照,落果率较低,脱落酸含量也较低,A正确;
B、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说明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喷施赤霉素和2,4﹣D与对照组(喷施清水)对照,脱落酸含量也较低,C正确;
D、赤霉素、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内源脱落酸增加落果率,所以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图示比较复杂,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明确赤霉素、2,4﹣D是自变量,脱落酸是因变量,通过与对照组相比得出结论.
二、非选择题
7.(10分)(2012•安徽)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
试管编号加入的物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酵母菌
ABCDEF
葡萄糖﹣+﹣+++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2012•安徽)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要分布在细胞质.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色.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答】解:A、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所以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核,故A错误;
B、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而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所以可以观察到红色的细胞质,故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色,故C正确;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脂肪,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绿叶体的实验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6分)(2012•安徽)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此时的钠离子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钠离子浓度的维持靠钠钾泵,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获取题干信息、审题能力,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过关.
3.(6分)(2012•安徽)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
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
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运动神经细胞只有接受了足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它的则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本题中所涉及的“神经生长因子”,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
【解答】解:A、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A错误.
B、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但不是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B错误;
C、神经细胞凋亡是除了受基因控制外,也受环境影响,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错误;
D、神经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即细胞的编程性死亡,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神经细胞为载体,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细胞凋亡的概念,明确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理解细胞凋亡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要注意B选项,需要考生结合题干信息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