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问答题库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问答题库及答案

1.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什么联系与不同?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

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破坏程度。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烈度就越低。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3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5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7级时震中烈度为9至10度。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图纸条件和地下水分布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烈度(单位:度)具体表现

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

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

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

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

七至八度地面裂缝

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2.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3.名词解释: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震源: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线距离较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等震线:等震线是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4.什么是基本烈度、多遇烈度、罕遇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五十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多遇地震烈度:是指在五十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罕遇烈度:即大震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5.我国《抗震规范》中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

“三水准”“二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的通俗说法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水准: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与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但遭受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估计的罕遇地震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建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形变,以满足第一水准“不坏”和第二水准“损坏可修”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在第三水准(大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形变,以满足第三水准“防倒塌”的抗震设防要求。

6.建筑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

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

四、技术经济合理

五、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七、竖向布置合理

八、管线综台布置合理

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

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

7、建筑物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是如何划分的?

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

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

(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8、按照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分几个等级?如何划分的?

建筑物抗震等级(抗震设防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根据建筑重要性、使用人数的不同把建筑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如三级甲等医院因为地震时要救人,定为甲级,其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要提高一度,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要经过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

中小学教学楼因为学生多,自救能力弱,定为乙类,其设计采用的地震作用按照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但抗震措施要提高一度,所以按照规范规定,这次汶川的中小学应当都采取8度的抗震措施,不应该突然倒塌。

一般建筑如住房设防类别为丙类,其设计采用的地震作用按照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措施也不提高。丁类的一般是仓库等,抗震要求更低。

9、应急避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避震要点有哪些?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地基本原则。室内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地震时造成严重伤亡的众多事例,大多是慌乱向外奔跑所致,因此切记要保持镇静,避免惊慌,要“伏而待定”。要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

10、震后互救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①先近后远。不论是家属、亲人、邻舍,还是陌生人,只要近处有被地震废墟埋压的人就要救,如舍近求远就会丧失高救活率的良机。②先救青壮人员。先救年轻力壮的人员、浅埋易救的人员、医务人员、解放军战士等,目的在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互救队伍。③忌鲁莽,力求安全。由于埋压的空间很小,而且通常是建筑物倒塌时因偶然因素架构成力学上的暂安空间,如过于振动、或在除去上压与侧压的颓废物时就会打破原本处于十分微妙和脆弱的静力平衡状态,此暂安空间会因鲁莽而造成新的坍塌,就可能会使待救者带来意外伤害或死亡。

1.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2.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3.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4.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5.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11、滑坡、崩塌灾害对工程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崩塌,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崩塌、滑坡除给人类造成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危害外,在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河运及海洋工程方面也经常造成很大危害。并且除直接危害人类外,还常常产生一些次生灾害间接危害人类。。

12什么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图1)。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裂缝”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截至2011年12月,中国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重灾区。

13滑坡产生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击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

14、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哪些?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1)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油墨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3)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惩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J”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1)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2)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3、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15、遭遇泥石流时如何自救?

①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②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③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①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②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③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16、如果你是一位筑路工程师,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修筑铁路和公路,简述为防止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要注意哪些因素?

17、着火的“三要素”是什么?火灾蔓延的方式有哪些?

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18、什么叫耐火极限?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有哪些?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措施有哪些

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一)完整性

1、砼的含水量

2、构件的接缝或填缝材料

(二)绝热性

1、材料的导温系数

下文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问答题库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问答题库及答案

1.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什么联系与不同?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

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破坏程度。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烈度就越低。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3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5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7级时震中烈度为9至10度。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图纸条件和地下水分布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烈度(单位:度)具体表现

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

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

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

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

七至八度地面裂缝

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2.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3.名词解释: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震源: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线距离较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等震线:等震线是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4.什么是基本烈度、多遇烈度、罕遇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五十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多遇地震烈度:是指在五十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罕遇烈度:即大震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5.我国《抗震规范》中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

“三水准”“二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的通俗说法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水准: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与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但遭受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估计的罕遇地震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建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形变,以满足第一水准“不坏”和第二水准“损坏可修”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在第三水准(大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形变,以满足第三水准“防倒塌”的抗震设防要求。

6.建筑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

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

四、技术经济合理

五、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七、竖向布置合理

八、管线综台布置合理

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

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

7、建筑物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是如何划分的?

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

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

(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8、按照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分几个等级?如何划分的?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