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福建省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福建省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2011•福建)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应用.
【分析】A、根据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判断;
B、根据酸雨的形成原因判断;
C、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判断;
D、根据可燃冰对煤、石油的影响判断;
【解答】解:ACO2、CH4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N2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不是温室气体,故A错误;
B、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气体,使用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防止酸雨发生,故B正确;
C、节能减排可以减少CO2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故C正确;
D、合理开发可燃冰可以减少煤、石油等紧缺能源的使用,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涉及STSE内容,主要与环保、能源和低碳经济有关,属于常识题.
2.(3分)(2011•福建)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B.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
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
C、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D、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阳离子在下一周期的前方,阴离子在上一周期的后方.
【解答】解:A、非金属性B<C,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为H3BO3<H2CO3,故A错误;
B、金属性Mg>Be,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为Mg(OH)2>Be(OH)2,故B正确;
C、非金属性Cl>Br>I,则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故C错误;
D、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M+在下一周期的前方,R2﹣在上一周期的后方,原子序数M>R,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学生熟悉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3.(3分)(2011•福建)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错误的是()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考点】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苯的性质;乙酸的化学性质;蔗糖、麦芽糖简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A、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同分异构体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羧基中的H发生电离;
D、分子中原子或基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称取代反应.
【解答】解:A、油脂含有C、H、O三种元素,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A正确;
B、蔗糖、麦芽糖分子式相同,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脱水形成的,而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形成的,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在水溶液里,乙酸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CH3COO﹣+H+,发生电离是羧基中的H原子,故C错误;
D、硝基取代苯环上的H原子生成硝基苯,是取代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涉及同分异构体、有机反应类型、羧酸与油脂的性质等知识,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4.(3分)(2011•福建)下表各选项中,不能利用置换反应通过Y得到W的一组化合物是()
①②③④
YCO2Fe2O3C2H5OHFeCl3
WMgOAl2O3C2H5ONaCuCl2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乙醇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①二氧化碳和镁反应生成碳和氧化镁,属于置换反应;
②氧化铁和金属铝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发生铝热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③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符合置换反应概念;
④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不属于置换反应;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和镁反应生成碳和氧化镁,2Mg+CO2=C+2MgO,属于置换反应;故①不符合;
②氧化铁和金属铝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发生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属于置换反应;故②不符合;
③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2Na+2CH3CH2OH=2CH3CH2ONa+H2↑符合置换反应概念;故③不符合;
④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不属于置换反应;
综上所述:④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置换反应的分析判断,物质性质的掌握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5.(3分)(2011•福建)常温下0.1mol•L﹣1醋酸溶液的pH=a,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
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
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等体积0.2 mol•L﹣1盐酸
D.提高溶液的温度
【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醋酸电离生成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要使溶液的pH增大,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醋酸是弱电解质,加水稀释能促进水的电离,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氢离子浓度大于原来的,所以pH<(a+1),故A错误;
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醋酸钠中含有醋酸根离子能抑制醋酸的电离,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能使溶液pH=(a+1),故B正确;
C、加入等体积的0.2 mol•L﹣1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值减小,故C错误;
D、提高温度促进醋酸的电离,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值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根据“加水稀释、提高温度都能促进醋酸的电离,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盐能抑制醋酸的电离”来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6.(3分)(2011•福建)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LiOH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放电时OH﹣向正极移动
D.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锂水电池中,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锂和水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的过程,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特点和规律来回答.
【解答】解:A、金属锂和水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该反应中,水是氧化剂,在电池中还可以担当溶剂,故A正确;
B、放电时正极上是水中的氢离子得电子,所以会有氢气生成,故B正确;
C、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原电池的负极,即放电时OH﹣向负极移动,故C错误;
D、锂水电池中,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锂和水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即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电化学的热点﹣锂离子电池,根据总反应式判断出正负极和阴阳极的反应,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
7.(3分)(2011•福建)25℃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Sn(s)+Pb2+(aq)⇌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Sn2+)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c(Pb2+)增大
B.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3)2固体后,c(Pb2+)变小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该反应△H>0
D.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考点】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金属铅是固体,不影响平衡移动;
B、加入少量Sn(NO3)2固体,溶解Sn2+浓度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进行,据此判断;
D、由图可知,平衡时c(Pb2+)=0.1mol/L,c(Sn2+)=0.22mol/L,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
【解答】解:A、金属铅是固体,增大铅的用量,不影响平衡移动,c(Pb2+)不变,故A错误;
B、加入少量Sn(NO3)2固体,溶解Sn2+浓度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c(Pb2+)增大,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进行,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平衡时c(Pb2+)=0.1mol/L,c(Sn2+)=0.22mol/L,故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2.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浓度﹣时间图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等,难度中等,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B为可溶性固体.
二、解答题
8.(15分)(2011•福建)Ⅰ、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1)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磷酸钙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1500℃生成白磷,反应为:
2Ca3(PO4)2+6SiO2═6CaSiO3+P4O10 10C+P4O10═P4+10CO
每生成1mol P4时,就有20mol电子发生转移.
(3)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常用的还原剂.在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I2溶液,使维生素C完全氧化,剩余的I2用Na2S2O3溶液滴定,可测定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生的反应为:
C6H8O6+I2═C6H6O6+2H++2I﹣ 2S2O32﹣+I2═S4O62﹣+2I﹣
在一定体积的某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a mol•L﹣1I2溶液V1mL,充分反应后,用Na2S2O3溶液滴定剩余的I2,消耗b mol•L﹣1Na2S2O3溶液V2mL.该溶液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是mol.
(4)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2IO3﹣+5SO32﹣+2H+═I2+5SO42﹣+H2O
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表所示:
0.01mol•L﹣1KIO3酸性溶液(含淀粉)的体积/mL0.01mol•L﹣1Na2SO3溶液的体积/mLH2O的体积/mL实验温度/℃溶液出现蓝色时所需时间/s
实验15V13525
实验2554025
实验355V20
该实验的目的是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表中V2=40mL
Ⅱ、稀土元素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5)铈(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元素.在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无水CeCl3可用加热CeCl3•6H2O和NH4Cl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其中NH4Cl的作用是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水解.
(6)在某强酸性混合稀土溶液中加入H2O2,调节pH≈3,Ce3+通过下列反应形成Ce(OH)4沉淀得以分离.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e3++1H2O2+6H2O═2Ce(OH)4↓+6H+.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Ⅰ、(1)依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结合15号磷元素的磷原子结构画出;
(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标注元素化合价,得到升高降低的总数相同金属得到;
(3)I2溶液一部分与硫代硫酸钠反应,一部分与维生素C反应;
(4)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V1为10mL,V2为40mL,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Ⅱ、(5)NH4Cl的作用是抑制CeCl3水解;
(6)“强酸性”或观察方程式可知缺项是H+,利用电子得失守恒或观察法就可以配平方程式;
【解答】解:(1)P属于第15号元素,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
(2)每生成1 mol P4时,P由+5价变成0价,电子转移为5×4 mol=20 mol或C化合价由0价变成为+2价,电子转移为2×10 mol=20 mol,故答案为:20;
(3)I2溶液一部分与硫代硫酸钠反应,一部分与维生素C反应,n(Na2S2O3)=mol;
与其反应的碘单质为 mol,与维生素C反应的碘单质为
mol,
即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是 =
;
故答案为:;
(4)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V1为10mL,V2为40mL,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浓度,反应温度的关系;40;
(5)题目中给出:“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可知NH4Cl的作用是肯定是抑制水解的,CeCl3水解会生成HCl,可知NH4Cl的作用是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水解,
故答案为: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的水解;
(6)根据题意:“强酸性”或观察方程式可知缺项是H+,利用电子得失守恒或观察法就可以配平方程式为2Ce3++H2O2+6H2O═2Ce(OH)4↓+6H+,
故答案为:2;1;6;2;6H+.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滴定实验过程的分析计算应用,盐类水解的分析判断,难度较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是解题关键,注意审题.
9.(14分)(2011•福建)四氯化钛(TiCl4)是制取航天航空工业材料﹣﹣钛合金的重要原料,由钛铁矿(主要成分是FeTiO3)制备TiCl4等产品的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福建省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福建省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2011•福建)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应用.
【分析】A、根据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判断;
B、根据酸雨的形成原因判断;
C、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判断;
D、根据可燃冰对煤、石油的影响判断;
【解答】解:ACO2、CH4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N2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不是温室气体,故A错误;
B、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气体,使用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防止酸雨发生,故B正确;
C、节能减排可以减少CO2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故C正确;
D、合理开发可燃冰可以减少煤、石油等紧缺能源的使用,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涉及STSE内容,主要与环保、能源和低碳经济有关,属于常识题.
2.(3分)(2011•福建)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B.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
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
C、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D、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阳离子在下一周期的前方,阴离子在上一周期的后方.
【解答】解:A、非金属性B<C,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为H3BO3<H2CO3,故A错误;
B、金属性Mg>Be,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为Mg(OH)2>Be(OH)2,故B正确;
C、非金属性Cl>Br>I,则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故C错误;
D、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M+在下一周期的前方,R2﹣在上一周期的后方,原子序数M>R,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学生熟悉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3.(3分)(2011•福建)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错误的是()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