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 Ⅰ 卷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序跋(bá) 咯血(kē) 信札(zhā) 嬉皮笑脸(xī)

B.模样(mú) 剖析(pāo) 悭吝(qiān) 愤世嫉俗(jì)

C.祛除(qù) 后嗣(sì) 殉职(xùn) 潜移默化(qiǎn)

D.忧悒(yì) 冻馁(něi) 琢磨(zhuó) 败井颓垣(y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由 蒙昧 穿流不息 至高无上

B.厮杀 部署 老态龙钟 无可置疑

C.赔偿 秘诀 谈笑风声 怒不可遏

D.暮霭 陷井 适得其反 重山峻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 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② 明月悬在中天,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在 的气氛中,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边的苏比入定了。

③ 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 在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的,吉卜赛人道出了真情: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A.慰藉 静穆 淹没 B.安慰 静谧 湮没

C.慰藉 静穆 湮没 D.安慰 静谧 淹没

4.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终于出场了,演员们衣冠楚楚,神采飞扬,舞姿优美,表演精彩绝伦,令人叫绝。

B.初学者从模仿开始并没有错,最可怕的事情,无疑是那些名人名家把抄袭和剽窃当做习惯还自鸣得意的态度。

C.热播的电视剧中,各路人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观众从中窥出了当今职场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影子。

D.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科学家们试图揭开谜底的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他那样惝恍迷离往前走的时候,对于这次在狄涅的意外遭遇所能给他的后果,是否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呢?

B.为了出于安全起见的考虑,他们互相手牵着手,惊奇地看着这位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

C.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D.对画家来说,世界上除了画笔、墨瓶、漆罐、绢卷、宣纸和文具以外,似乎再没有别的东西是值得占有的了。

6.下列作品、作家、年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王羲之——晋代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葡萄牙

B.《陈情表》——李密——晋代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

C.《滕王阁序》——王勃——唐代 《悲惨世界》——雨果——法国

D.《阿房宫赋》——杜牧——唐代 《瓦尔登湖》——梭罗——美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7~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自《兰亭集序》)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及其所之既倦

① 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 策之不以其道 ④ 辍耕之垄上

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⑥ 曾不知老之将至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向来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因此不能不因它而引发心中的感慨。

B.向来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仍然不能不用它来引发心中的感慨。

C.从前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发心中的感慨。

D.从前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因此不能不用它来引发心中的感慨。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0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自《陈情表》)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擢:提拔。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希望、企图。

C.但以刘日薄西山 但:但是。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句即陈述“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以此劝谏武帝真正推行孝道。

B.作者说自己先前曾出仕伪朝,表明自己也希望宦达,想借此打消武帝的疑虑。

C.节选文段末作者再次称祖母病笃,以此来向武帝说明自己确实不能马上出仕。

D.节选文段通过多方面的陈述,反复向武帝表达了自己与祖母之间的深厚亲情。

二、阅读《〈呐喊〉自序》选段,完成11~13题。(12分,每小题4分)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11.节选文字第一段详细描述了作者居住S会馆的相关情况,这有什么用意?

12.节选文字中有关于铁屋子的一些争论,争论双方各用了一些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请对下列各喻体所指内容分别作具体说明。

①“铁屋子”用来比喻 ;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 ;

③“大嚷起来”用来比喻 ;

④“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 。

13.文中说,“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三、按照要求完成14~15题。(16分)

14.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8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2)秦爱纷奢,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权, ;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第 Ⅱ 卷

1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8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每小题3分)

眭夸,赵郡高邑人也。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其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其维絷。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年七十五卒。葬日,赴会者如市。

【注】①桃简:崔浩小名。 ②维絷:约束,挽留。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耽:入迷。

B.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 竟:竟然。

C.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 遗:赠与。

D.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书:书信。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B.其见敬惮如此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D.遂著《知命论》以释之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18.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眭夸“有大度,不拘小节”的一项是

大家好,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 Ⅰ 卷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序跋(bá) 咯血(kē) 信札(zhā) 嬉皮笑脸(xī)

B.模样(mú) 剖析(pāo) 悭吝(qiān) 愤世嫉俗(jì)

C.祛除(qù) 后嗣(sì) 殉职(xùn) 潜移默化(qiǎn)

D.忧悒(yì) 冻馁(něi) 琢磨(zhuó) 败井颓垣(y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由 蒙昧 穿流不息 至高无上

B.厮杀 部署 老态龙钟 无可置疑

C.赔偿 秘诀 谈笑风声 怒不可遏

D.暮霭 陷井 适得其反 重山峻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 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② 明月悬在中天,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在 的气氛中,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边的苏比入定了。

③ 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 在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的,吉卜赛人道出了真情: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A.慰藉 静穆 淹没 B.安慰 静谧 湮没

C.慰藉 静穆 湮没 D.安慰 静谧 淹没

4.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终于出场了,演员们衣冠楚楚,神采飞扬,舞姿优美,表演精彩绝伦,令人叫绝。

B.初学者从模仿开始并没有错,最可怕的事情,无疑是那些名人名家把抄袭和剽窃当做习惯还自鸣得意的态度。

C.热播的电视剧中,各路人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观众从中窥出了当今职场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影子。

D.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科学家们试图揭开谜底的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他那样惝恍迷离往前走的时候,对于这次在狄涅的意外遭遇所能给他的后果,是否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呢?

B.为了出于安全起见的考虑,他们互相手牵着手,惊奇地看着这位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

C.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D.对画家来说,世界上除了画笔、墨瓶、漆罐、绢卷、宣纸和文具以外,似乎再没有别的东西是值得占有的了。

6.下列作品、作家、年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王羲之——晋代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葡萄牙

B.《陈情表》——李密——晋代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

C.《滕王阁序》——王勃——唐代 《悲惨世界》——雨果——法国

D.《阿房宫赋》——杜牧——唐代 《瓦尔登湖》——梭罗——美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7~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自《兰亭集序》)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及其所之既倦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