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4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上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骆非翔
思贤是我们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认识的少年,他来自河北廊坊,17岁,是保护站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的时候,听到了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我们在保护站停了下来,遇到了保护站的一伙青年志愿者,而思贤正是其中的一位。
他在这里当志愿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藏羚羊每年的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了马路旁,他们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的横幅拦住来往的车辆,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犹豫着走过公路,前往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去繁衍后代。
他说,我们虽然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气得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他想一一拍下这世界上最壮美的风景。他说,他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去拍照了。第二天,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那年少执着的梦想吧。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他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半散去了。他们为此悲愤不已。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羊羔挖的坟墓里。他们葬了羊羔之后,却看到有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给挖出来,放到母羊的面前。母羊悲伤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重新埋葬了羊羔。
说完后,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没有人多语。
我搂着他的肩膀问:“你接下来准备去哪?”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大哥,我要回家!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
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拥在怀里。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附】可可西里介绍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
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区内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2)第3段中保护站的青年志愿者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彼此”指哪些人?他们彼此感动,真的“莫名其妙”吗?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其妙”的理解。
(3)结合语境,品味第9段划线句子,揣摩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思贤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
(2)“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
(3)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
(4)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这里能概括出“高中生思贤爱好摄影单的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即可。(2)这里考查对原文重要词语的理解。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莫名其妙”的感动是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志愿者和司机们对自己及别人为保护藏羚羊的付出而感动;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答出此题需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3)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结构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4)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等情节中概括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故答案为:(1)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
(2)“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
(3)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
(4)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点评】在解答赏析句子的题目时,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3)题,应该从人物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去分析。
七年级上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見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了。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上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远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给下面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脊梁 所向披靡 伫立 嫉妒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③________
考试 ④________ 挥汗如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5)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哪些含义?
(6)此时,你正在期末考试的“麦田”里奋战,相似的角色一定让读完此文的你心潮澎湃吧。请联系文章主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50字左右。
【答案】(1)jǐ;mǐ;zhù;jí
(2)欣慰;割麦;歉意;恣意挥毫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获得了深刻的启示。
(4)略
(5)一个人的麦田: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
(6)“人的一生会有无数块‘麦田’,要依靠自己努力耕耘”,“不辜负父母的陪伴,耕耘好自己人生中的每份事业”。
【解析】【分析】(1)根据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脊伫”和“嫉”的读音。
(2)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中已给情节、“我”的心理或表现、父亲的心理或表现,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筛选并补充剩余的情节或内容。文章第②段写我高考前回家调整,惊奇地发现已经到了麦收时节。第③段开头写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接着就写“我”和父亲割麦子。第⑤⑥⑦段段写“我”和父亲趁着休息时间进行交流,当父亲得知我后天就要高考时,觉得这个时间还让儿子割麦子,感到很对不起儿子。最后两段写我在考场时恣意挥毫。据此答题即可。
(3)这句话把将“麦收”比作高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今年的麦子倒伏,很难收割,多一个人割麦就会快好多,但当父亲得知“我”后天就要高考时,他怕影响“我”高考,就督促我回家休息,而他自己一个人要奋力完成割麦子的任务,父亲其实是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获得了深刻的启示。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4)结合文中父亲的身份、语言、动作分析,父亲是一个农民,他割麦子游刃有余,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由此可知父亲是一个干农活的能手。今年的麦子倒伏,很难收割,多一个人割麦就会快好多,但当父亲得知“我”后天就要高考时,他怕影响“我”高考,就督促我回家休息。由此可以看出父亲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希望儿子有出息。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父亲这方面来说,今年的麦子倒伏,很难收割,多一个人割麦就会快好多,但当父亲得知“我”后天就要高考时,他怕影响“我”高考,就督促我回家休息,自己一个人埋首割麦,因此一个人的麦田在文中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从“我”这个角度分析,文中“我”把麦收比作高考,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在理解“麦田”含义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文从字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jǐ;mǐ;zhù;jí;
⑵欣慰;割麦;歉意;恣意挥毫;
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获得了深刻的启示。
⑷略
⑸一个人的麦田: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
⑹“人的一生会有无数块‘麦田’,要依靠自己努力耕耘”,“不辜负父母的陪伴,耕耘好自己人生中的每份事业”。
【点评】⑴⑵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
⑶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⑹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受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锦旧年不负卿
张凌云
①从前都是自家写春联。有一年爷爷写的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总觉得迎新的氛围中带着什么残字旧字不太吉利,但爷爷在村里被尊为先生,这么写自有道理,也就不多说什么。
②后来知道这两句诗出自王湾有名的《次北固山下》,并不是爷爷的创造,虽然用作春联并不太适合,但就是这么一写,却在我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多少年过去,许多写过的春联都没了印象,唯独这副对联还时常在眼前飘荡,它那在风中很快褪了颜色的身影,让我感慨时光的步履太匆匆,转眼间,新年已成昨天。
③这么想来,不免唏嘘沮丧,写什么样的春联都一样,再鲜活的文字都会日晒风吹褪色变形,更深一层,改变不了被时间滤旧的命运,既然如此,每年写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④其实,某种程度上,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自小学到大学,每次寒假,写春联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自家要写,更多的是帮亲戚邻居写。裁纸、叠方、酝酿、挥笔,再到摊齐晾干,收拢待取,早已了然于胸,并不觉得是难事。不同的是,渐渐的,春联写得越来越少,长年在外,街坊邻居不再巴望着替他们写春联,赠送的成品春联又越来越多,那种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感觉越来越寻不到了,常常只是动笔寥寥,便大功告成,空望着还留着大半的墨汁发呆。
⑤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自己从懵懂②孩童到步入中年,亲人们也一天天老去。春联还是要写,但竟找不到发挥的空间,父母亲搬到镇上的公寓,除了大门,没什么可以张贴的地方,村里的老屋已无人居住,虽然仍需贴春联,但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如今回家,不需我动笔,习练书法的父亲早把所有的春联全部写完。
⑥看着年逾古稀的父亲日臻纯熟的书艺,我的眼里除了欣慰,更常常想起乡下老屋呆过的日子。世事如棋,我们顺着每一步程式走过自己的印迹,蓦然回首,发现还是那些最迷茫抑或最艰难的时光最值得回味。有人说,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慢慢褪色却异常迷离,隔了光阴的路再望过去,觉得好美。信然。那时候,也曾抱怨过天气太冷,敞风的堂屋里冻得浑身发抖,手都快僵了握不住笔;也曾抱怨过事情太多,除了写春联,还得扫地除尘、置办年货,光骑自行车去镇上就得几个来回;也曾抱怨物质不丰,一年添不了几件新衣,上大学前都没穿过皮鞋……
⑦所有的足迹与过往,正如我们写过的春联,洇旧了,就重新贴上一遍。那些被撕掉的被盖住的表面看不见,却永远沉淀在我们的心里。我怀念那个屋檐矮小、到处灌风的老屋,就像怀念我经得住风雨摔打的青春往事,怀念那个呆在粗鄙简陋的生存环境里,却抱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乡下少年。
⑧那一幅幅叠加上去的素锦旧年,正是我们无法改变而又无限怀恋的昔日时光。我们当年饱含真情写下的各种故事,可能稚拙,也许天真,但不会辜负我们的内心灵魂,那些原初的简单的轨迹,却凝聚着我们最清晰美好的记忆。
(摘自《思维与智》2018年第5期)
【注】①:叹息、感慨。②懵懂:迷糊、不明白。
(1)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慢慢褪色却异常迷离,隔了光阴的路再望过去,觉得好美。
(3)谈到写春联,作者说“既热如此,每年写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写春联有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末作者说到昔日那些饱含真情的也许稚拙,也许天真的故事里,凝聚着最清晰美好的记忆。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触呢?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具体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接上文作者对写春联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的观点。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旧时光比作窗棂上雕刻的花纹,生动形象写出了旧时光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希望我们珍惜大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光怀念的思想感情。
(3)略
(4)略
【解析】【分析】(1)第④段划线句“其实,某种程度上,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是中间段,承接上文作者对写春联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
(2)“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旧时光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外,还要答出“我”对旧时光的怀念情感。
(3)结合文中最后两段“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所有的足迹与过往,正如我们写过的春联,……却永远沉淀在我们的心里。我怀念那个屋檐矮小、到处灌风的老屋,就像怀念我经得住风雨摔打的青春往事,怀念那个呆在粗鄙简陋的生存环境里,却抱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乡下少年。”“我们当年饱含真情写下的各种故事,可能稚拙,也许天真,但不会辜负我们的内心灵魂,那些原初的简单的轨迹,却凝聚着我们最清晰美好的记忆。”理解,从“对联承载着我们美好的童年,是美好的经历,更是美好的回忆”等方面作答即可。
(4)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如: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天真的故事里,凝聚着最清晰美好的记忆。我的童年傻事趣事一箩筐,像给雪娃娃洗澡,剃眉毛……也正是那么多趣事、傻事组成那七彩的童年,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虽然这段金色时光正慢慢离我远去,我已不那么傻,我相信童年趣事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故答案为:⑴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接上文作者对写春联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的观点。
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旧时光比作窗棂上雕刻的花纹,生动形象写出了旧时光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希望我们珍惜大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光怀念的思想感情。
⑶略
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过渡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一般有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⑵本题考查赏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结合前后内容、内容、感情几方面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
1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请你从结构、修辞、语言、写景层次等方面任选一项给最后一段写一个批注。
(3)文中既说“寂静”却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古诗文中有类似的语句吗?请写出一两句来。
(4)“凡景语皆情语”。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1)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2)结构:这一节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陡峭;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深夜的静谧。
语言:准确生动,如“又”“才”“矗立”“围”等词。
写景层次:由上而下,视觉——听觉,天上——山峰——山谷。
(3)以动衬静的写法。如古诗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仍能欣赏周围的美景,表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1)结合“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得出:红军战士星夜行军;结合“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得出:红军夜宿半山腰的情景。综述:红军战士星夜行军及夜宿半山腰的情景。
(2)针对本文的批注,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分析结构或修辞特点,可以剖析写景层次。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例:从修辞角度欣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从听觉角度,把战士们说话声比作“春蚕咀嚼桑叶”,表明战士被冻醒人数之多;“野马在平原奔驰”写出山风之大;“山泉在呜咽”拟人化写出山泉时断时续,山路崎岖不平;“波涛在澎湃”是林木被山风刮动的声音。以声衬静,烘托了夜的静美,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如: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例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此题也是在考查学生对古代著名诗句的积累。
(4)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既表现山的高大险峻,更突出了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所以学生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谈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精神。
故答案为:⑴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⑵结构:这一节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陡峭;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深夜的静谧。
语言:准确生动,如“又”“才”“矗立”“围”等词。
写景层次:由上而下,视觉——听觉,天上——山峰——山谷。
⑶以动衬静的写法。如古诗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⑷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仍能欣赏周围的美景,表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考查句子的赏析。A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从品味动词等关键词语入手;B从肖像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表达人物的什么心情/精神/性格/品质/情感/形象等表达效果。
⑶考查了学生对有以动衬静的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的的佳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谈感悟的试题,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光美
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您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您是说,用爱吗?”
“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您愿意把您看到的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其实前文中有一句话已暗示了这一点,请找出来。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19段划线句的作用。
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
(3)细读全文,标题“春光美”,除了指景色美之外,还有什么深层含义?
(4)文中的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2)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形象描绘出女孩在老人的帮助下战胜自卑变得愉悦乐观的样子,侧面表现老人的善良热心,关于教育引导人。
(3)从表层来看,指春天美丽的景色;从深层理解,指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讲述的启迪人的深刻道理,也指导小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的状态。
(4)①宽容大度,如小女孩碰到她时,“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②热爱生活,如她明明自己看不见却能将世界描绘得美丽明艳,可见她热爱生活;③积极乐观,如她是盲人,但还能教育小孩不要自卑,要感受生活的美,可见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④善于教育引导人,如她对女孩说的“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帮助小女孩走出了阴影,战胜了自卑;⑤乐于助人,如她热心引导女孩,积极帮助;⑥善良体贴,如女孩说她是盲人时,她告诉她“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解析】【分析】⑴结尾“导盲犬、戴着很大的墨镜”,和前面的“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都在暗示:老人也是一位盲人。
⑵根据“笑着、离开、敲、步履轻松”等词句概括,运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步履轻松”了,“敲打出清脆的声音”,表现了女孩轻松、喜悦的心情.是老人的一番话语使女孩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战胜自卑变得愉悦乐观的样子,侧面表现老人的善良热心,关于教育引导人,体现了老人美好心灵对她产生的影响。形象描绘出女孩在老人的帮助下。
⑶分析题目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表层上,二、深层上(文章的主题),这样来理解题目的含义会较为全面。题目中的“美”不仅指景色美。还指“老人的心灵美以及老人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老人本身就是一位盲人,但他却能用乐观的语言来开导小女孩,这点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⑷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从宽容大度、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善于教育引导人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⑴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⑵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形象描绘出女孩在老人的帮助下战胜自卑变得愉悦乐观的样子,侧面表现老人的善良热心,关于教育引导人。
⑶从表层来看,指春天美丽的景色;从深层理解,指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讲述的启迪人的深刻道理,也指导小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的状态。
⑷①宽容大度,如小女孩碰到她时,“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②热爱生活,如她明明自己看不见却能将世界描绘得美丽明艳,可见她热爱生活;③积极乐观,如她是盲人,但还能教育小孩不要自卑,要感受生活的美,可见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④善于教育引导人,如她对女孩说的“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帮助小女孩走出了阴影,战胜了自卑;⑤乐于助人,如她热心引导女孩,积极帮助;⑥善良体贴,如女孩说她是盲人时,她告诉她“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有专家认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塑料的发明”。塑料垃圾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降解。塑料瓶子、塑料盒和塑料袋等,人们使用过后,它们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材料二: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另据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
材料三:目前,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博士及其同事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计算出人类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为83亿吨。其中约63亿吨如今成为塑料垃圾,这些垃圾有7%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置于自然环境中。统计表明,现在全球每年消耗2.45亿吨塑料,全球范围内,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1/3的包装完全没有被收集,直接污染着环境,己经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你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两条具体可行的措施。
【答案】(1)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2)列数字。具体说明塑料制品使用量大。
(3)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
【解析】【分析】(1)本题中,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2)结合材料二划线句子“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的内容,从“4000,120”这些数字表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塑料制品使用量大”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各项课余活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表述。按照题目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两条具体可行的措施的要求,如: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垃圾分类;塑料制品回收等。
故答案为:⑴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⑵列数字。具体说明塑料制品使用量大。
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⑵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可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建议。
17.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