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于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6、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8、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11、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12、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1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4、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15、第二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
16、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17、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18、对于学生的写作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19、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
20、第一学段,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写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是第一学段写字的基本要求。
22、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5、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26、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27、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8、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29、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30、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2、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目标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33、对于学生的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34、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5、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6、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7、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8、第三学段习作目标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39、第三学段习作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0、第三学段习作目标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常见(应用文)。
41、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42、、在选择学生评价方式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43、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要求学生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4、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4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46、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47、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48、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49、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0、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5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3、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54、(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55、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56、(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57、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58、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59、在评价工作中,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以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特点。
60、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二、选择题
1、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
2、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2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3、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A)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A、语文素养B、道德素养C、文化素养
5、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A)。
A、多认少写B、少认多写C、多认多写
6、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C)。
A、诵读和浏览B、精读和略读C、朗读和默读
7、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A)个左右,其中(D)个左右会写。
A、1600 B、2000 C、2500 D、800
8、第二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C)个左右,其中(A)个左右会写。
A、1600 B、2000 C、2500 D、800
9、在评价过程中,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要(BC)
A.给予否定B.给予足够的重视C.给予恰当的评价D.给予灵活的应变
1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A D)
A.探究精神B.参与意识C.过程及方法D.创新意识
11、“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是对第(B)学段的要求。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12、语文学习应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B)
A自主与合作B过程与方法C合作与探究D成绩与考分
13、“写作”目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第三学段分别被称为()。(C)
A“说话”和“写话”B“写话”和“作文”
C“写话”和“习作”D“说话”和“习作”
1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15、(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B、教师C、学生和教师
16、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6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是(A)提出的。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17、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D)。
A、世界观B、人生观
C、价值观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8、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B)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A、地方B、地方、学校和教师
C、学校D、教师
19、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A)性。
A、准确、规范B、简洁、准确
C、简洁、规范D、简洁、准确、规范
20、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目标要求有较强的(C)能力。
A主动识字B主动识字的愿望
C独立识字D独立识字和主动识字
21、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D)字。
A50 B100
C200 D300
22、5至6年级要求学生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D)万字。
A5 B30
C50 D100
23、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目标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D)个左右
A1500 B2000 C2500 D3000
24、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目标要求会写(C)字。
A1500 B2000 C2500 D3000
2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B)篇(段)
A50 B60 C70 D80
26、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需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A)
A常见B个性C独特D精妙
27、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D)
A多做题,多读书B多做题,少读书
C少做题,少读书D少做题,多读书
28、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A)
A一B二C三
29、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B)
A故事和游戏B活动和游戏C故事和活动D表演和故事
30、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B)
A矫情做作的腔调B有感情地朗读C快速地默读D大声地朗读
3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D)
A管理者B评价者C督促者D引导者
32、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B)
A多读少写B多读多写C少读多写D少读少写
33、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A)
A10 B15 C20 D30
3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C)
A体验B模仿C欣赏D练习
35、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C)
A诵读、吟诵和朗读B朗读、吟诵和浏览
C精读、略读和浏览D朗读、精读和略读
36、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C)
A日记B学话C写话D练笔
37、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B)
A说话B倾听C表演D展示
38、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A)
A合作B探究C自主D实践
39、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B)
A平等B探究C展示D宽松
40、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
A家长B作者C教材D教科书编者
41、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AB C)方面的交融与整合。
A.知识与能力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知识与技能
4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A)和(D)。
A.组织者B.设计者C.承担者D.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