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①你怎么也不会想到,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是怎样的美丽和神奇。
②这是个寻常的午后,满眼是闹嚷嚷、精灵般的花,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一只蝴蝶在脸颊上点了一个吻触。我不禁一声惊呼,站定了,眼和心遂被那只倏忽飞走的蝴蝶牵引,在花海中载沉载浮……良久,我发现自己的身子竞可笑地朝着蝴蝶翩飞的方向倾斜。不用说,这是个期待的姿势。
③拿手指抚摩被蝴蝶轻触过的皮肤,分明地感觉出了它的真诚与善意,朴实而又无所求。这一刻,心头掠过了太多诗意的揣想。在我之前,这只蝴蝶曾吻过哪朵花儿的哪茎芳蕊?在我之后,这只蝴蝶又将去吻哪条溪流的哪朵浪花?而在芳蕊和浪花之间,我是不是一个不容省略的存在?这样想着,整个人顿时变得鲜丽起来,通透起来。
④生活中有那么多粗糙的事件,这些事件每固不由分说地强行介入我的生活。它们无一例外地被“重要”命名了。拼命要在我的心中刻下自己的印痕。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越来越麻木。炸雷在头上滚过,我忘记了掩耳,也忘记了惊骇;倒是一声花落的微响,似微风拂过琴弦,入耳动心,让我莫名惊悸。那么多经历过的事每每赶来提醒我说,那都曾是被我亲自经历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打捞不起它们的踪影了。
⑤今天,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是这样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一个轻轻的吻触好似一缕暖阳,温暖了我的心房,给了心灵深刻铭记的理由。微小的生命,更加微小的一个吻。仿佛尘世间什么都不曾发生,但又分明有什么东西被撞击出了金石般的轰响。
⑥突然想到李白笔下的“霜钟”:一口钟,兀自悬空,无人来敲,它抱着动听的声响,缄默着走进深秋;夜来,有霜飞至,轻灵的霜针一枚枚投向钟体,它于是忍不住呜响起来,响彻山谷。想来,世间最细腻、最别致的敲击与世间最细腻、最别致的吻触,大约都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东西吧?沧海当前,却以一粟为大。脑子里放置着一个有趣的筛子,网眼之上,是石块,是瓦砾;网眼之下,是精致的碎屑,是沙粒。
⑦好,就让我窖藏这个不寻常的午后吧!让那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沉进最深最醇的芳香里。等待着一双幸福的手,在一个美丽的午后启封一段醉人的往事。
1.第①段在文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②段画线句子“不用说,这是个期待的姿势。”的理解。
答:
3.请对第④段中“倒是一声花落的微响,似微风拂过琴弦,入耳动心,让我莫名惊悸。”这句话进行赏析。
答:
4.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特点,写一个与其句式相似的句子。
仿句:一个轻轻的吻触好似一缕暖阳,温暖了我的心房,给了心灵深刻铭记的理由。
写句:
5.结合文意,选出信息提取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结构精巧,开篇点题,首尾呼应。
B.选文的主题包含着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C.选文语言朴实,风格豪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选文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细微的吻触最能打动人心。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经历过的某件事的体验和感悟。不超过50字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
1.答题示例: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造成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答题示例: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向往被蝴蝶再次吻触的心愿;情感上:作者思绪被蝴蝶优雅、温婉的动作深深吸引并已随它去翩飞,抒发了作者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感。
3.答题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到真、善、美的独特感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惊喜之情,句子的语言清新,托物寓意,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4.仿句:一个轻轻的吻触好似一缕暖阳,温暖了我的心房,给了心灵深刻铭记的理由。
答题示例:一叶嫩嫩的绿芽犹如一惭,奏响了春的旋律,给了春天无限骄傲的美丽。
5.C。
6.答题示例:①瓦檐上小小的水滴把她面上的石头滴得凹陷下去。让我明白了目标始终如一,秉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②一只小蜜蜂忙碌于万花丛中。让我懂得了甜美的生活一定是付出了勤劳和智慧。③公交车上漂亮的女士给小孩让座。让我感悟到有学识、有教养、懂得爱与奉献,那才是真正的优雅。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④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2)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济南的地形特点是“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B.“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里的“镶”字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嵌入蓝天的景观。
C.本文以对比开篇,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北平、伦敦的嫌弃,更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D.本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与“水”,写“水”主要抓住了“温暖”“澄清”的特点来写。
【答案】(1)“妙”,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可爱、体贴、仁慈,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带来了冬天的温暖的赞赏之情。
(3)C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段话,可知这段话描写的是雪后的山景,这段话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其中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妙”字。写作顺序可从段落中找到标志方位的词语,第二句有“山上”,第三句有“山尖”,第四句有“山坡”,第五句有“山腰”,据此可知其写景顺序是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2)“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这些语句把这一圈小山拟人化,这些小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呵护自己新生儿一样呵护着济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可爱、体贴、仁慈,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带来了冬天的温暖的赞赏之情。此题也可从比喻的修辞手法赏析。
(3)ABD理解正确。C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只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并没有嫌弃北平、伦敦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妙”,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⑵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可爱、体贴、仁慈,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带来了冬天的温暖的赞赏之情。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顺序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逐句梳理内容,然后就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筛选词语答题了。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
(1)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事件 作者感情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A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痛心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B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读到选文第⑤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说明理由。
(4)你怎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伤感;喜悦
(2)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声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诗,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的老槐树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或者句中“报答”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写得有情有意,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3)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的可怜是指随着老槐树的消失,孩子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不能再如“我”儿时那样,充分享受在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
(4)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活中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提示的事件,找到文章相应段落,提取关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如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在第①段,可提取到“伤感”;小孩发现树桩是一口泉在第⑦段,可提取到“激动”。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冬天的老槐树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也可以从拟人的角度入手,写小鸟知恩图报的情感。
(3)根据文段中“爸爸,树没有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可知,“可怜”的原因不是因为在老家长大,而是因为老槐树消失了,孩子的幸福,快乐也随之消失了。
(4)通读全文可知,此时的树已不单纯只是树,而是生命的象征,是顽强不屈生命的象征,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顽强地生活。再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坎坷挫折,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各种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
故答案为:⑴伤感;喜悦
⑵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声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诗,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的老槐树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或者句中“报答”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写得有情有意,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
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的可怜是指随着老槐树的消失,孩子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不能再如“我”儿时那样,充分享受在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
⑷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活中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熟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题意,结合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到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特点根据题干的要求从内容和不定情感进行分析,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段中心进行分析,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赏析,理解句子的内容、含义,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温暖的你
钟蝶
①我记得她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她刚大学毕业,一脸青涩,分明还是个孩子。
②对于这个偏远而又闭塞的小山村,她仿佛天外来客。她就站在冬日的阳光里,盈盈地看着我们笑,瞬间俘获了我们的心。
③山里的孩子生性顽劣,总是闯祸,山里人只有一个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唯一的教育方式。每次有谁被打得体无完肤,她总要冲上去找家长理论。奈何祖辈传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每一次她都无功而返。
④她开始教我们下跳棋,放学了把黑板架在课桌上教我们打乒乓球,还和我们做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以此来消磨我们四溢的精力。有一次,她随口讲一个故事,当我们期待她讲下去的时候,她就说忘记了……
⑤后来,她每节课开始时,都讲一个故事,每次讲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对此,我们愤愤不平,她甩来一句:“想知道结局,自己看呀。”每天放学,她扔下一堆书后,就扬长而去。我们上去就一阵疯抢。抢到的人兴高采烈,没抢到的人就巴巴地问:“我晚上可以去你家和你一起看吗?”
⑥那些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稀罕物,我们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抢到一本书。在争抢中,我们不知不觉读了很多书,写起作文来也顺畅了很多。
⑦那次被学校推荐去县里参加作文比赛的,全是我们班的同学。我因为在比赛中得了特等奖,被推选到市里参加比赛。比赛的题目是“我的老师”,我很想写她,可是她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姐姐呀。我绞尽脑汁回忆我看过的作文书里的老师是怎么样的,如法炮制了一篇。毫无意外的,我铩羽而归。
⑧她的父母来过几回了。我们想着法子对她好,时常冷不丁地往她手里塞花生、炒蚕豆,还往她宿舍的窗台上放腊肉、粽子、糍粑,上学的途中,估摸着她的青菜快吃完了,专门拐去菜地里扯一把青菜,有时还下河给她摸鱼捉虾。
⑨她终于要走了,我们追着疾驰的车,一边跑一边呜呜地啼哭。尘土飞扬,黄沙遍地,我们一直追,嘴里大声喊:“老师,你不要忘记我们。”
⑩我们还沉浸在离别的哀伤中,她却回来了。我们知道她放弃了什么,父母帮着找的稳定工作,城市里优越的生活。
我们小学毕业那年,她结婚了,跟一个来我们学校支教的老师。我们听说如果有人送出999只纸鹤的祝福,收到的人会永远幸福。我们悄无声息地一只一只给她折,每一只都是虔诚的祝福。她回来上课的时候,我们把串成串的纸鹤挂在她的身上,绕了一圈又一圈。她一直咧着嘴笑,可我们分明看到她眼角的泪花。
我们离开她上了中学,最初的几年,我们时常回去看她。再后来断断续续听到她的消息。听说她离婚了,因为她的丈夫想回到城里,而她放不下那些孩子。听说她去到更偏远的学校了,孤身一人带着女儿。
后来,我去过她授课的学校,却没有遇到她。那所学校在大山的深处,在公路的尽头下车后,还要走十来里的山路才能到。问了住校的学生,学生说她去城里淘书去了,还说老师告诉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想起最初她随口说的那个没讲完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妻进城时捡回一个弃婴,那个孩子长到10岁时,她的亲生父母寻来把她接走了。当她长大了,有能力回报时,老夫妻已相继去世。到此时,我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后半段,那个孩子悲伤之余发现这片曾养育过她的土地,即使经过了十几年,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和落后,于是,她决定留下来。
我走出学校,风很大,我迎着风走,泪掉得很急。我们一个一个走出了小山村,而她却留了下来,年复一年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桃李。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在当初的作文比赛里,在《我的老师》里,写下你的样子——神采飞扬的你,坚定执着的你,最温暖的你。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5年5期,有删改)
(1)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标题中“温暖”一词的含义。
(2)文中③④两段写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中的“她”为什么没有名字?文章在前面叙事一直用第三人称“她”,而在末尾却变为第二人称,这是为什么?
(4)请结合第⑦段和第段谈谈你对“铩羽而归”这个词语的理解及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5)读完全文,结合以下链接材料并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链接材料]2015年12月16日,湖北英山县温泉镇长冲初中徐美容老师带着自己的四名学生穿过马路时,突然看见一辆摩托车快速驶来,她便将学生拦住。不料,这辆摩托车竟直接冲向了五人。两名学生快速跑开,另两名学生反应稍慢,徐美容一把将他们推开,可是,她自己却瞬间被摩托车撞倒,身体向后飞出了四五米。徐美容老师被称为“最美”教师。
【答案】(1)“温暖”在文中是指“她”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来到偏远的山村任教,教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她”的这种牺牲和坚守,让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
(2)所写事情有:劝阻家长打孩子;教我们下棋和打乒乓球;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给我们讲故事。由此看出,“她”是一个有爱心、和学生关系融洽的好老师。
(3)因为文中的“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是因为情感的需要,用第二人称,感情更强烈,更真挚,更能抒发“我”对“她”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4)“铩羽而归”在文中指“我”在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时,只是按照作文书中的老师的样子如法炮制了一篇,而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这次比赛失利了。第⑦段和第段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密、更紧凑。
(5)示例我心目中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爱心、有耐心,对学生嘘寒问暖,就像文中的“她”和材料中的徐老师那样。同时,又有良好的教养,能够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讲究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解析】【分析】(1)“最温暖的你”中的“温暖”,是指主人公“她”的牺牲和坚守,让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把“温暖”的比喻义答出来。不能停留从此词的表层意思或本义来解释。
(2)阅读文中③④两段,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所写事情必须与主人公“她”有关,并且要以主人公“她”为陈述对象。
(3)文中的“她”没有名字是因为文中的“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是因为情感的需要:用第二人称,感情更强烈、更真挚,更能抒发对“她”的钦佩和赞美之情。用第二人称写好处至少有三: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既然用第二人称行文,作者自然而然就成了抒情;三是会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能从文中自然而然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深深眷恋之情。
(4)一问,“铩羽而归”:被摧落羽毛后逃回。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用以形容失败归来,又形容事情不成功失意退回。在文中指“我”在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时,只是按照作文书中的样子如法炮制了一篇,而没有带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这次比赛失利了。一定要把此词的上下文读懂,要把此词的语境义答出来。二问,比赛失利正好与第⑦段和第⑮段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密、更紧凑。比赛失利这个情节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答出老师的形象特征,具体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故答案为:⑴“温暖”在文中是指“她”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来到偏远的山村任教,教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她”的这种牺牲和坚守,让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
⑵所写事情有:劝阻家长打孩子;教我们下棋和打乒乓球;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给我们讲故事。由此看出,“她”是一个有爱心、和学生关系融洽的好老师;
⑶因为文中的“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是因为情感的需要,用第二人称,感情更强烈,更真挚,更能抒发“我”对“她”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⑷“铩羽而归”在文中指“我”在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时,只是按照作文书中的老师的样子如法炮制了一篇,而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这次比赛失利了。第⑦段和第段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密、更紧凑;
⑸示例我心目中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爱心、有耐心,对学生嘘寒问暖,就像文中的“她”和材料中的徐老师那样。同时,又有良好的教养,能够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讲究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表明文章写作对象,B.概括文章主要内容,C.贯穿全文线索,D.揭示文章情感主旨,E.引起阅读兴趣;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语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答案不唯一,只要谈出你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的形象即可;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
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
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①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②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2)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
答。
(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