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句中是指艺术创作,应该选用“精益求精”,排除B、D;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句中修饰“作品”,指“作品”新,选用“耳目一新”,排除C;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根据句子语境,是说作品美,而不是多。选用“美不胜收”。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2.(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考点】24:修辞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

【解答】解析:

A、“一带一路”比喻为“新引擎”;

B、没有比喻;

C、“网络病毒”比喻为“洪水猛兽”;

D、“东道主在观念”的转变比喻为“弯道超车”;

故选:B。

【点评】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3.(3分)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2A:对联.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联的要求: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同,三是结构相同,分析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解答本题,首先从内容上分析,然后从结构上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选择。

【解答】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苏轼对湖南桃花源景色的一种赞美,突出苏轼的旷达而深渊的人生情怀;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这是对杜甫草堂的描绘,突出杜甫一生的心路历程;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这是对李白的礼赞,“狂”、“醉”二字活脱脱勾画出李白那种我行我素、纵情诗酒的狂放与豪侠之气;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这是杜甫草堂的上一则对联,写出杜甫曾在成都浣花溪边草堂生活过,表达一份静谧的闲情生活。

故选:D。

【点评】做好对联题要做到下面两点:

(1)关注佳联妙对,增加感性认识。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诗词名篇目中的对偶句的赏析,像王勃、李白、杜甫、苏轼、毛泽东等的佳联妙对以及民间楹联和诗联。如: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外,我们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及名胜古迹也有很多好对联,也是值得一读的,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拟写对联。

(2)加强拟写训练,不断拓展思维。

4.(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读完题目提供的六句话,明确总体话题,找出其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代词和关联词),然后结合材料的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进行排序。

【解答】解析:

“这三者”应指“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所以④句排第一位,排除A、B项;②⑥③句中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与“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形成照应关系,所以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2. 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3. 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情色彩要一致;

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5.(3分)下列诗句中,与图中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高考必考题型,也是很容易失分的题型,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图文转换类题目看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

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

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如果是选择题,则需将图文和选项结合起来,互相映照即可。

【解答】作答本题,关键在于观察图,图中有一艘船,艄公正站在船头等待,很明显是有人要乘船离开。再结合选项,只有D项提到“离别”之意。

故选:D。

【点评】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将图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只需将图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

B.先生往谒谒:拜见

C.称之不置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②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热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应关注课本,重视积累。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应基于文本组织答案。

【解答】(1)C 置:放、搁,不置即不舍、不止;译文:称赞不止。故选C。

(2)B“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错,文中的“三代”应指夏、商、周,也即先秦时。故选B。

(3)①先容甫:省略句,省略“于”,比汪容甫靠前;前一个“以”:因为;后一个“以”,凭借;北面:面向北侍奉,弟子行敬师之礼;译文:我名字比汪容甫靠前,是因为官爵;如果凭借学习,那我比之汪容甫应当像学生一样。

②故旧:旧友故交;存:慰问、抚慰;盖:表原因,大概是因为;笃:忠诚、厚道;译文:他(汪容甫)在得知旧友故交去世后家道衰落,去慰问探望他们的亲属超过友人生前,大概是因为他(汪容甫)的性情忠实敦厚如此啊。

(4)解答本题需要筛选概括文本信息,题干要求从治学、为文两个方面总结,首先从治学上看,抓住文中“罔不综览”“博考”“深于”“识议超卓”“唐以下所未有”等处,可知汪容甫先生阅览面宽,见识广泛,深有学识,很有见解的特点;从为文上看,注意文中“取则于古”“卓然成一家言”等处,可知其文独具特点,无人能比,自成一家。符合文意皆可。

答案:

(1)C

(2)B

(3)①我名字比汪容甫靠前,是因为官爵;如果凭借学习,那我比之汪容甫应当像学生一样。

②他(汪容甫)在得知旧友故交去世后家道衰落,去慰问探望他们的亲属超过友人生前,大概是因为他(汪容甫)的性情忠实敦厚如此啊。

(4)治学方面,研究广泛深刻,见解独到精辟;为文方面,独树一帜。

参考译文:

汪容甫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父亲去世,喜欢学习。家中贫困没有能力购买书籍,协助书商在书市卖书,于是才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参加州府考试,凭《射雁赋》取得第一,补录为附生,在诗词文学方面日益精进。仪征县盐船失火,被焚毁的船只烧死的人难以计数,汪先生写作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这篇文章写了序文,评价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文名传世。当代学识渊博的儒者像学士朱筠,卢文昭,见到汪先生撰写的文章,都赞叹称赏认为他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专门研究经学,侍郎谢墉在江东任提学官,特意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时,另设一榜单,把他的名字列在其他生员前面。谢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名字比汪容甫靠前,是因为官爵;如果凭借学习,那我比之汪容甫应当像学生一样。”他就像这样被看重。朱文正公在浙江任提学,先生去探望拜见,答辩扬州割据的事、为节而死的人,写作了三千字的《广陵对》,综括古今,真是天下奇文。尚书毕沅巡视监察湖广地区,招纳文学之人。先生前去投奔,撰写了《黄鹤楼铭》,和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的书石,嘉定通判钱坫的篆额,当时的人称为“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这些学问,没有不通览的。于是又普遍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典籍礼制,以及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再加上一些论撰的文字,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研究《春秋》,写作了《春秋述义》,见解高超卓越,评论的人认为从唐以来所没有。写作的文章植根于经、史,深受汉、魏影响,不沿袭欧、曾、王、苏这些派别,而从古代取法规则,所以超出一般自成一家。

先生本性质朴正直,并不修饰仪容举止,痛恨当时阴阳、释老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斥责这些。而遇到一点美行,一句好诗好文,总是称赞不止。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家中贫寒,连粗茶淡饭都供给不了,就变卖文章养活母亲,在母亲身边服侍劳碌,不怕繁杂卑贱。他在得知旧友故交去世后家道衰落,去慰问探望他们的亲属超过友人生前,大概是因为他的性情忠实敦厚如此啊。五十一岁,在杭州西湖去世。

先生,是我父亲推崇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品行,我私下在父亲的教诲中听闻很久了。而先生对我讲的《尚书》训诂,极受勉励,我认为如同读父亲的言论,又有知己的感叹。对先生的事虽然不能全部写下,也想约略举其大概陈述下来,以告知后世的君子。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7.(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阐释诗歌的核心要素。解答本题时要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天地狭窄无容人之处,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疲病交加,无处施展抱负。“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一句流露出一种愁容,无人赏识,内心极为愤懑。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角度,如表达方式、思想内容、情感表达、观点评价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阐述其核心内涵,从尾句的“占”“系”可以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尾句中的情景句入手分析可得运用了以景结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将“明朝烟雨”拟人化了,并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沧桑感、苍凉感和人生短暂的空虚感相交织的凄怆意绪。

答案:

(1)①因醉后独倚高阁,天地狭小、国家残败、偏安一隅而愁。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感叹无奈愁苦于国家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

②因年迈多病而愁。中年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

③因报国无门,无人赏识而愁。诗人虽深经百战,却不得重用。

④因国家战火不断而愁。诗人深夜无眠,战争中的画角声声不断,不禁无奈悲苦。

(2)尾联运用虚写、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想象未来江岸边梧桐烟雨,自己只能坐拥丹枫孤舟垂钓。借想象烟雨梧桐、丹枫垂钓的景象,表达了无奈于报国无门、无人赏识、山河破碎的归隐之情。

以下是关于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句中是指艺术创作,应该选用“精益求精”,排除B、D;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句中修饰“作品”,指“作品”新,选用“耳目一新”,排除C;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根据句子语境,是说作品美,而不是多。选用“美不胜收”。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2.(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考点】24:修辞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

【解答】解析:

A、“一带一路”比喻为“新引擎”;

B、没有比喻;

C、“网络病毒”比喻为“洪水猛兽”;

D、“东道主在观念”的转变比喻为“弯道超车”;

故选:B。

【点评】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3.(3分)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2A:对联.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联的要求: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同,三是结构相同,分析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解答本题,首先从内容上分析,然后从结构上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选择。

【解答】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苏轼对湖南桃花源景色的一种赞美,突出苏轼的旷达而深渊的人生情怀;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