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大家看完有什么感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1

星辰大海,浩然征途。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这些年,中国航天走出了“小步快跑”“补课式”的节奏感,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射成功中,创造了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追星”的成功密码,正是来自航天工作者勇于攀登的创新、争分夺秒的拼搏、齐心协力合作的结果。我们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道路艰险,广大党员干部就要走出“小步快跑”步伐,争分夺秒、勇于攀登、齐心协力,共圆中国梦。

“从0到1”的突破,用“十年磨一剑,出鞘必惊人”的创新夯实“追星”的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航天事业,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到神舟十三号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航天领域科研工作者们,始终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保持着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劲头,用“十年磨一剑,出鞘必惊人”的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夯实“追星”的基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航天人为榜样,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突破老旧思想桎梏,围绕乡村振兴、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等领域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1分钟到60秒”的争夺,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催化“追星”的速度。追赶跨越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是从过去追赶先进国家的“跟跑”,到目前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并跑”的过程,背后是航天工作者们,白天“见缝插针”,晚上“废寝忘食”,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与时间赛跑。探火、探月、空间站,长征五号火箭的每一战,都是争分夺秒。一枚长征五号火箭从无到有,需要6个月,如果全年无休,一年可以总装、配套并实施两次发射。而在2020年一年的时间里,长五系列火箭共实施了4次发射,一年半时间,五战五捷,不是超人,他们却跑赢了时间。“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强化时间观念,增强效率意识,切勿存有“等一等”“看一看”“慢慢来”等不慌不忙的思想,更要学会“赶时间”,把时间和精力有效地用在求发展、促改革、谋民利上,才能以高效能赢得高速度。

“从万人聚焦到1个目标”的齐心,用“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团结汇聚“追星”的力量。“集众智者、事无不成,聚合力者、业无不兴”中国航天奇迹的背后,是万众一心的结果。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就送到了北京的总装车间,用“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强大的“追星”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团队能否所向披靡,靠的不是单个成员的优异,而是得靠全体成员的同心协力。新征程的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把群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奋楫扬帆的新蓝图已经擘画,党员干部要在新征程的逐梦路上,采取非常规之策、非常规之举,小步快跑,用创新、拼搏、团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克,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达成,在不远的将来,方能直挂云帆、逐梦星海。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2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太空“出差”183天、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凯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赤诚爱国之心、顽强奋斗之心、勇敢探索之心,汲取爱国之力、拼搏之力、进取之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时代新篇章。

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赤诚爱国之心,汲取“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之力。

一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赤诚的爱国史。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无论是在人造卫星领域,还是在载人航天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画上完美句号,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辉煌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如果没有一颗对伟大祖国的深厚热爱之情,就不会有航天英雄挺进戈壁荒漠,长年累月、隐姓埋名地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的700多位航天英雄先辈,他们用宝贵生命书写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他们的赤诚爱国之心,汲取“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之力,始终拧紧思想“总开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顽强奋斗之心,汲取“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拼搏之力。

一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顽强拼搏的奋斗史。老一辈航天人为了弥补国家在航天事业上零的突破,他们毅然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以一颗埋头苦干、顽强奋斗之心,开始了对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拓荒。虽然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们始终不气馁、不放弃,依然潜心刻苦钻研在一代代航天人视事业为生命的接续奋斗中,换来了今天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从“祝融”踏火到“天宫”览胜,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顽强奋斗之心,汲取“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拼搏之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怕困难、不畏挫折,在新征程上努力展现新担当、奋发新作为。

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勇敢探索之心,汲取“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之力。

一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开拓创新的探索史。我国从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就叩开了探索浩渺宇宙的大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成功使一枚枚火箭腾空而起,一颗颗“中国星”闪耀寰宇。中国航天事业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了如今的硕果累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源于无数航天人的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感悟勇敢探索之心,汲取“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之力,坚决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思想,敢于在思想上突破条框束缚、在行动上打破常规约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3

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不仅表示着中国航天事业跨越迈进的里程碑,更彰显了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在平凡的岁月中成就非凡,在无名的耕耘中造就有名,中国航天人追星揽月,以艰苦奋斗问鼎苍穹,在浩宇苍穹中尽显强国风采。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传承并发扬航天人身上所彰显的航天精神,以接续奋斗让航天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以“能吃苦”的精神接稳逐梦“接力棒”。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从“嫦娥五号”到“天问一号”,一步又一步、一程又一程,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接续奋斗缩短与太空的距离。砥砺前行的航天路,铭刻着一个个令人激奋与自豪的梦圆时刻,这条路既是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的“登山之路”,又是一段开拓进取、再创新绩的“超越之路”,艰辛与坎坷孕育着辉煌,拼搏与奋斗创造着未来。航天人铁血壮志耀九天,精神脊梁立天地。未来的征途辽阔,梦想的星空璀璨,我们要向着梦想出发,披甲执剑、一往无前,于实践中“千磨万击”,于斗争中“冶炼成金”,以不怕吃苦的精神“啃硬骨”,以脚踏实地的步伐奋力追逐梦想。

以“能奉献”的精神绘就报国“奋斗卷”。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世界航天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练兵”中彰显。航天员的培训内容涵盖了体能、生存与心理训练,强度之大、难度之高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雪山、沙漠、水底的高负荷训练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比起家国之情,这些苦与累形如“泥丸”;比起家国之爱,家庭亲情只是小爱。他们把国家利益置顶在心,把“飞天”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使命,不计名利得失,以无私奉献托举起航天事业的高度。奉献永不止步,奋斗永在路上,我们要坚定以身许国之心、秉持热忱报国之志,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事业相连,发扬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

以“能战斗”的精神跑出成长“加速度”。

伟大事业不是敲锣打鼓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投身斗争拼来的、闯来的。载人航天工作是一项“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一项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国之重器”的突破,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任务的圆满完成绝非一日之功,从尖端课题到飞行演练,从“揭榜挂帅”到科技创新,凝聚在航天之路上的“战斗力”不在一时,而在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深耕与奋斗中。航天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刻诠释了“特别能战斗”的意涵。当前,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前,我们要主动下沉到一线、战斗在前沿,以敢于战斗的精神攻坚克难,在实践中练就铁肩膀、硬脊梁,站前排、打头阵,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4

2022年4月16日,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出现在中国的上空,“太空出差三人组”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从天而降”,并以奔跑的姿势投向了祖国的怀抱。他们的凯旋吸引了全中国人民的关注,当3位英雄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安全顺利出舱的那一刻,中国航天史册上又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

翟志刚:“身体会失重,但心灵永不‘失重’。”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翟志刚出舱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但他却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完成了出舱任务,后经确认,那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翟志刚在“失重”的环境下出舱迈出了踏实的一小步,却是中国在航天事业迈出的一大步。他也被誉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满载荣誉而归的翟志刚,不仅没有沉醉在荣誉的掌声中,而是迅速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为再次飞天,投入艰苦的训练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13年后,翟志刚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征战太空,又出色完成了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飞行任务。有人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又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还用得着这么拼命吗?”他回答道:“党和人民给予我们崇高荣誉,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我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为国出征,只要党一声令下,随时准备再上太空!”这一份热爱,是对航天事业、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这一份“热爱”永不“失重”。

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的张力无限。”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历经183天,神舟十三号在创造多个首次后,“太空出差三人组”摘星而归,平安凯旋。顺利出舱后,王亚平面对镜头动情地对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在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中,王亚平曾给全国6000万名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太空课。“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的寄语,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了太空梦想的种子,这次她除了完成“摘星星”的约定,还完成了2次精彩有趣的太空授课。探索太空,女性能顶半边天。可是严酷的太空环境并不会“怜香惜玉”,因此女航天员和男航天员的训练内容和标准基本一致,在太空的5个小时,在地面就要配合50个小时的水下训练,无论男女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长时间不间断地训练……但这却阻挡不了王亚平摘星的决心,就如她所言,“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

叶光富:“人生的精彩就是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叶光富从小就梦想飞行,在他母亲的支持下,他用50元作为路途与餐旅费去参加空军招飞,最终他如愿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学习。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10年间,他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辗转了多个省份,改装飞行过5种机型。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每换一种机型,每换一个单位,就得重新清零,从头学起。他坚持不懈奋斗,秉承特别能吃苦的航天精神,完成了在意大利撒丁岛6天6夜的“洞穴探险”。天空和太空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却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艰辛。虽然他是“太空出差三人组”中新人,并且首次参与飞行就要面临半年“出差”任务,但是叶光富从未畏惧,在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飞行任务上,他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叶光富说,“从当飞行员起,我就热爱飞行。”就是这种对飞行的热爱,让他的名字刻在了中国航天的史册上。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5

“欢迎回家!”伴随着欢呼声与期待,4月16日上午,圆满完成在轨航天6个月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落地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圆满完成了此次漫长太空旅行,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摘星星的人回来了”。

实际上,要去摘星星的远不止航天员,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敢于“看星”“追星”“摘星”,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星体”,并为之建“神舟”、乘“快船”,劈波斩浪、逐梦星河。

当摘星星的人,要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妈妈,给我摘星星回来”,来自王亚平女儿的一声温柔喊话,化作天地间的一场约定,感动着无数的人,这是两代人“在一起”的“摘星梦”,也是几代人“在一起”共同书写的“航天故事”,更是全体国人心中守护的航天大国梦。在出发前的专访中,王亚平提到:“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样需要无数个这样的美丽梦想,奋进在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坚定“敢于有梦”的信心、锤砺“勇于追梦”的底气、激发“勤于圆梦”的毅力,时刻做到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虽然波澜几经,依旧初心未改。

当摘星星的人,要目标坚定、扶摇而上。

每一名航天员在飞上太空前,都需要经历三十多门基础理论知识、百余项专业科目的严苛训练,一次次模拟失重的环境让航天员头低脚高、脸部充血,甚至鼻塞头痛、胸闷失眠,这些被称为“登天的阶梯”。同样,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常提的理想信念也不是只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回答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到田间地头、到市井百姓当中去,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多在基层大舞台中磨炼自己,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不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初心使命、付诸具体行动,才能最终圆梦人生征程。

当摘星星的人,要脚踏实地、勤练本领。

神舟飞天离不开无数科研工作者们背后付出,凝聚着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在航天梦中,纵然心再有星辰大海,终究需要立足根本、摇楫而至,同样道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靠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轻易实现的,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于我们身边和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腊子口、娄山关,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加强能力建设、苦练干事本领,工作中争着干、比着干,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苦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韧劲、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干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不懈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