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总结精选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总结1
为积极应对⽇益增长的⼈⼝⽼龄化问题,提⾼⽼龄⼈⼝健康服务能⼒,满⾜“⽼有所医、⽼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进展及成效
(⼀)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与养⽼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案(试⾏)》,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
按照⽅案,⼤⼒推进卫⽣和养⽼服务资源整合:
⼀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年病区、⽼年护理床位。
⼆是推动有条件的养⽼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
三是⿎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护理院。
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机构与社区居家养⽼服务有机结合。
五是⽀持养⽼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养⽼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
截⾄⽬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机构11个,设养⽼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年护理床位300张)。
区卫⽣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机构与市⼀院建⽴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机构基本医疗卫⽣服务全覆盖。
(⼆)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以家庭医⽣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
家庭医⽣服务团队主动深⼊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粉丝签约”和⽼年⼈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年⼈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
截⾄今年5⽉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其中60岁以上⽼年⼈4.3万余⼈。
建⽴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
各社区卫⽣服务中⼼分别与市⼀院、省针灸医院建⽴“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到家庭医⽣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
今年4⽉,双岗中⼼创新组建“2+2”家庭医⽣专业服务团队,成⽴了⽼年⼈健康管理、⾼⾎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组,已与56位居家⽼⼈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机构养⽼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机构中集居⽼⼈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起,区属各社区卫⽣服务中⼼与辖区养⽼机构建⽴固定服务关系:
⼀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年⼈进⾏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
⼆是与养⽼机构建⽴24⼩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上门诊疗。
三是接收⽼⼈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机构。
四是⽼⼈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惠民政策。
20xx年以来,我区⾼⾎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次分别达8.9万⼈次、4.3万⼈次,免费⾦额达310余万元,其中⽼年⼈发药⽐例占98%以上。
⼆、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龄化持续发展,⽼年⼈的健康和养⽼是当今社会发展⾯临的⼀⼤问题,⽽解决健康和养⽼问题最有效的⼿段就是医养结合。
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
实际⼯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不对称。
据统计,20xx年全国60岁以上⽼年⼈⼝占总⼈⼝⽐重超过16.1%,⽽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xx年超过20%,20xx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平。
我区20xx年60岁以上⽼年⼈8.4万⼈,达到全区户籍⼈⼝的17%,⽼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
⽽我区在养⽼机构养⽼的不⾜800⼈,基本上是⼀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活照料的⽼年⼈,绝⼤多数⽼⼈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
庞⼤的。
养⽼和⽼年⼈医疗服务需求,给现⾏养⽼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医养结合⾏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前养⽼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和居家养⽼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付政策由⼈社部门制定。
评价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和对机构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政府资⾦投⼊发挥效益,医养结合护理质量和服务⽔平得到稳步提升,⽼年⼈群的满意度得到较⼤提⾼。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总结2
“530万”“14.45%”,这两个数字是我省60岁及以上⼈⼝数和所占⽐例。
⽽这两个数字在今后的每年还会呈增长态势。
⼈⼝⽼龄化已成为当前⼀个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西在推⾏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些许成效:养⽼机构医疗服务能⼒初步提升、⽼年医疗护理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机构与养⽼机构合作步⼊新常态、⽼年医疗服务能⼒明显增强。
但也同时存在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期,我们对太原、⼤同、运城、长治、晋中等5市医养结合发展现状进⾏了解,不仅是为了梳理近年来⼭西在医养结合⽅⾯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为⼭西应对⼈⼝⽼龄化带来的冲击,推动健康⼭西发展提供些许务实之举。
医养结合的⼭西模式
⼭西省⾃2003年迈⼊⽼龄化社会后,⼈⼝⽼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达530万⼈,占总⼈⼝的14.45%,65岁及以上⼈⼝达到333万⼈,占总⼈⼝⽐重为9.10%。
同时,随着20世纪五六⼗年代出⽣的⼈⼝陆续进⼊⽼年,未来25年将是我省⽼年⼈⼝增长最快的时期,⽼年⼈⼝会不断增多,⾼龄⽼⼈、失能失智⽼⼈、病残⽼⼈、“空巢”⽼⼈数量会急剧增加。
据统计,⽬前我省失能、半失能⽼⼈达101.1万⼈,占全省⽼年⼈⼝总数的19.1%,慢病防治、医疗、康复、护理、⼼理慰藉等问题已成为⽼年群体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全⾯推进医疗卫⽣与养⽼服务的融合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
更重要的是推⾏医养结合是推进健康养⽼产业盘活现有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
”省卫计委党组成员、省计⽣协会专职副会长李跃珍直⾔不讳。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推进医养结合
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医养结合的发展环境初步形成。
近两年,⼭西省委、省政府把健康养⽼产业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新动⼒的⽀撑点,并纳⼊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三五”规划,出台了⽀持健康养⽼业发展的推进意见。
去年7⽉,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与养⽼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并由省政府转发,就全省医养结合的⽬标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等具体内容予以了明确,确定了太原市、⼤同市、吕梁市、晋中市为省级⾸批试点市。
这些⽂件的出台,为全省加强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养⽼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的政策⽀持。
截⾄⽬前,全省有5个市以政府或部门名义制定出台了推进医养结合⼯作的实施⽅案。
特别是太原市,作为省会、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头⽺,⼤胆探索,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对医养结合⼯作进⾏了全⽅位的探索实践。
晋中、阳泉、临汾、长治等市在医养结合⼯作上不等不靠,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开展试点⼯作,并取得了⼀定成绩。
“医养结合”是应对⽼龄化的长久之计,⼭西四种模式初显成效
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标,是⾯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络,明显提升为⽼年⼈提供医疗服务的能⼒与⽔平。
梳理近年来⼭西各地推进医养结合的经验做法,⼭西医养结合⼤致可分为以下⼏种模式:
⼀是“医中有养”模式,这类模式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依托医疗机构强⼤的医护资源,在⽼年病科的基础上多数针对失能、失智、半失能⽼年⼈开展养⽼医护服务。
第⼆种是“养中有医”模式,如⼭西省⽼年公寓开办的康复院、太航馨悦养护院设⽴的医务室等,以及部分乡镇敬⽼院、村级⽇间照料中⼼与乡镇卫⽣院、村级卫⽣室的合作共建等。
第三种是“居家医养”模式。
主要是公办或民办社会机构通过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运⽤创新的⼿段,将服务触⾓延伸⾄千家万户。
第四种是“医养结合综合体”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间资本参与较多。
如侯马市的⼭西怡之福中⼼项⽬,就是由⼭西瑞景养⽼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个集养⽼、康复、医疗、护理、科研、培训等多功能于⼀体的融合式、综合体医养结合项⽬,预算投资16亿元,⽬前正有序推进。
⼭西医养结合的成效有⽬共睹。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作中存在的⼀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XXX中肯地说道。
“政策滞后、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基础薄弱、⼯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定要想⽅设法尽快解决。
对于⼭西医养结合的未来发展,XXX表⽰,在去年发布的《⼭西省⼈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计⽣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与养⽼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了全省医养结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标。
此外,我省还提出确保到2018年,50%的三级综合医院、20%的⼆级综合医院开设⽼年病科的任务完成。